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科研素养与能力
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科研素养与能力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李倡平lcp04@163.com2009年7月17日导言伴随着我国各类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教育科研的作用与功能日益凸显,许多教师十分重视自身科研综合素养的培养与能力提升,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教育理论创新,丰富教育实践。努力做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已不再是一种外力的推动,已成为教师认识自我、成就自我、超越自我的内在动力。我们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校长也越来越重视教育教学研究。不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鼓励和支持教师投身教育教学研究,而且亲自带头做研究,表现出一种极大的科研热情和浓厚的科研兴趣,因为他们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研究对促进学校的发展、办学品位的提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也更加清醒的意识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仅仅是教师的个人的主观愿望和要求,而是整个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然而,教育教学研究是一项富有创造与创新性的工作,光有较高认识和热情是不够的,需要我们的教师包括校长具备较强的教育科研素养与科研能力。那么,究竟应具备什么样的素养与能力?如何去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和能力?正是我今天所要与大家共同探讨的问题。一、什么是教育科研素养素养是指一个人平日的修养,包括思想道德品质、外表气质与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和个人的文化品位。能力是指驾驭知识,运用知识的技能与方法。我们通常讲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就是指除了应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获取新的知识的方法,运用所学知识与社会交往,有弃旧扬新的创新思维与意识,即知识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应该说素养与能力是有联系也有区别的。素养的内涵比能力更广泛更丰富,素养包括能力在内,能力仅指是素养的一个方面。由此说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就是指教师的科研修养,它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超越和高于实践的内在的、综合素质。它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与方法知识、科学研究的知识与技能。包括收集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处理信息的能力、研究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开拓创新精神,理论勇气,严谨的治学作风等。二、教育科研素养的特点教育科研素养一般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内隐性。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平时看不见摸不着,只有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的具体实践中才显示出来。也就是说科研素养以内隐的形态存在于教师的个人潜能之中,只有转化为外显的行为,才能展示素养的高低与强弱。二是综合性。教育科研素养是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思想道德、学术规范、知识与能力、理性思维,组织管理,文字表达与实际动手能力等方方面面。而这些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缺少某一个方面都是不完整。比如一个研究者不讲学术规范与道德,剽窃抄袭他人成果,尽管他抄的水平和手段很高明,文字表达也很好,但其科研素养是很差的。因此评价科研素养要综合各方面的要素作分析和判断。三是积淀性。教育科研素养是一个长期的知识的积淀、积累,不断内化,逐渐发展的过程。一个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教育科研素养,成为教育科研的名师大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的学习与积累,不可能一而就,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平时不断地注意的积累,不断地去实践才能形成良好的科研素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这个道理。四是敏锐性。教育科研需要教师对教育的问题与教育的现象,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动态有敏锐的眼光,这是开展科研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当今时代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教育所面临问题可谓是纷繁复杂,层出不穷,旧的问题不断解决,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开展教育科研的目的就是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能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或者对教育的发展作出理性的分析和预测,这需要教师要有敏锐的思维和眼光。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五是实践性。教育科学区别于其它社会科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理论创新,实践管用,尤其是能够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这种特性决定教育科研素养通过实践来培养和提高,需要实践来检验和评价。离开教育实践来谈教师的科研素养的形成只能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教育科研素养的主要构成教育科研素养由思想素养、理论素养、能力素养三方面构成;(一)思想素养首先,要求我们的教师具有科学的价值观和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在于以繁荣发展教育科学,追求真理,探索规律,创新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已任。以为教育宏观决算服务,为推动教育实践服务,发挥“顶天立地”的作用为根本目的。与此同时,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形成学术梯队,特别是促进中青年科研骨干的速成长。在这样的价值观下,要求我们的教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去探究科学,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其次,是要有强烈的科研意识,良好的科研动机。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科研冲动和欲望,这种冲动和欲望即科研的意识与动机,是建立在教师的自我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成为教师实现自己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所必需。过去我们过分地强调教育科研的公益性而忽视自我性,只看到教育科研为宏观决策为教育实践服务的一面,看不到为教师个人成长服务的一面,某种程度上影响和挫伤了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与积极的科研动机。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教师强则学校强”,“教师发展学校则发展”,使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中获得成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三,要有浓厚的理论研究兴趣。一定意义上讲做理论研究就是做学问,而做学问首先教师自己要对这门学问感兴趣,不感兴趣是做不成好学问的。常言道:热爱是成功的一半。特别是中小学学教师平时在教育实践方面非常重视,开展了大量的教育实践活动,但一个明显的不足就是理论性、学术性不强,缺少理论的归纳与思考,重视做忽视写,因而大大地影响了科研成果的理论品位与价值,也不利于教师的科研素养的培养。第四,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教育科学属于哲学社会科学范畴,哲学社会科学要求我们的研究不仅要求“真”,而且要求“善”、求“美”。求“真”就是要真实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其研究成果能够重复与再现。求“善”就是力求尽可能完善,包括完善我们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完善具体的研究计划与行动,完善预期的研究成果设计,不要有明显的研究“硬伤”和缺失。求“美”就是指我们的研究成果尽可能完美,成果的内容富有创新和特色,外在表现形式新颖独特,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文字表达严谨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第五,遵循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科学是研究人的培养、人的发展的科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这里所指的德就是要讲学术道德。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遵守学术规范,杜绝弄虚作假,反对剽窃抄袭,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与研究成果,这是我们做学问做研究的重要前提,离开了这一点谈教师的科研素养将显得苍白无力。第六,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学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同合作、学会发展是当今教育的四大支柱。教育科学研究因研究人而显得高级和复杂,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跨领域跨部门的联合攻关,吸收各方面的人员参与和合作。过去那种单兵独将,散兵游勇、个体户式的研究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科研的实际情况。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并自觉地运用这种意识与精神去组建研究小组,凝聚集体的力量和智慧,齐心协力开展研究。可以想象,一个没有合作精神,不能与人和谐共事的教师是没有号召力和凝聚力的。第七,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做科研是非常艰辛的劳动,必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板凳需坐十年冷。“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只有在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勇于攀登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二)理论素养。首先,是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古今中外,近代与当代的教育理论。如教育学心理学原理,教育经济学、教育伦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教育统计学、教育工艺学、人力资源学。以及与相关的人本主义理论、接受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等,并能够根据研究需要选取适当理论去指导研究。其次,是要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论和方法学。科学的方法决定科学的研究与研究的科学。常用的教育科研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课堂观察法、实验法等。第三,是学科理论与专业知识,包括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所需要的专业学科以及与之相关学科的理论与专业知识。如从事德育研究的教师不仅要具有德育专业理论与知识外,还要具有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三)能力素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包括捕捉问题的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创造与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评价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六个方面,具体地说:1.捕捉问题的能力,也可称选向能力。即教师应具有在大量的、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中,准确地抓住有研究前景和发展可能的问题确定自已研究领域和方向的能力。根据自己的分析准确做出两种判断:一是看这个领域的问题研究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做。二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专长,看自已能不能做。一旦认准了就坚定不移的朝着这方向努力前行。2.理论思维能力。即教师善于从众多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中透过现象发现和提炼出问题的实质,善于从理论上穷根朔源,做出理性的思考和回答。善于通过逻辑推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构建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课堂教学目标,为什么要构建?如何构建?构建过程中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我们有些教师就不仅在课堂教学实践把握得好,而且还从理论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反映出良好的思维品质。3.创造与创新能力。即教师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产生新思想、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开展教育科研需要教师善于和富于想象、突发奇想,充满探究的欲望和激情,勇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或在前人的基础上,弃旧扬新,提出新观点,产生新成果,开辟新领域。4.实际动手能力。即教师运用某种知识和方法,采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能力。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检索文献资料能力、交流能力、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操作技能:二是具体操作能力。如:确定论文题目、制定研究计划、进行课题论证、观察与访谈、设计调查问卷表、使用测验量表、进行教育统计分析、撰写和评价分析研究报告。5.分析评价能力。即教师对自已和他人的研究过程或研究成果做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分析判断的能力。比如,做文献综述、研究现状述评、研究结论的分析与讨论、成果的评价与鉴定等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者的评价分析能力。6.组织协调能力。即教师的科研规划、协调、管理、控制能力。比如:科学地制定实施课题研究计划,组织协调好课题研究团队,筹措研究经费,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指导阶段性成果的总结,对课题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等。组织科研能力定向能力评价分析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造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选向能力分析评价能力科研能力综合结构示意图四、教师如何增强科研素养与能力1.在不断地加强学习中夯实教育科研理论基础。在学习中提高理论水平,在学习中吸取理论营养,在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著名诗人陆游在談如何做詩时指出:“工夫在詩外”。就是说要注意平时的学习与积累,才能做到信手拈来,出口成“诗”。因此,必须把工夫放在认认真真读书上,做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只有读书破万卷,下笔才有神。2.在丰富的教育科研实践过程中锻炼提高。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做中学,做学合一。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感悟和直觉,获得更多的经验和体会,丰富自身的理论素养,掌握正确的科研基本规律和方法。3.在对外学术交流与他人合作中发展提升。科研需要通过交流与合作获取外界新的信息,开阔研究视野,增长新的见识,博取众人之长,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提升和发展自我。交流合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互动的结果是合作交流双方都受益,使教师由封闭狭小
本文标题: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科研素养与能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79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