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孟郊故里学校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doc
1孟郊故里学校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德清县英溪小学课题组*【内容摘要】本课题确立了以“访——读——品——行”为线索,以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交互活动形式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探索实践为特征的学校感恩教育活动框架,构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一个依托、二个支点、三个层面、四个结合”的学校感恩教育模式。一年来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得到了省、市教育部门和社会的关注、认可。期望本研究成果对同类地区学校具有推广价值。【关键词】孟郊故里学校感恩教育研究中国五千年文化传统中,有着极为深厚的孝文化内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以极其精炼的语言和深挚的感情,歌颂了伟大的母爱,成为我国孝文化教育的杰出代表之作,并以此为典范构成了我国特有的孟郊游子文化。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作为孟郊故里的浙江德清,为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增进现代社会的人间亲情,激发华夏子孙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让更多的海内外朋友了解孟郊故里,于2003年发起首届“孟郊奖·慈母心游子情”全球华语散文大赛,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孟郊文化研究热潮;2004年,中共德清县委宣传部和德清县教育局联合在中小学校举办了“寸草当报三春晖”主题教育活动,更是将孟郊文化的发展推向了高潮。德清县英溪小学作为孟郊故里的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的感恩文化。因此学校结合本县乃至全球对孟郊文化的研究和应用,实施了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探索。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和意义(一)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所谓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倡导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帮助。在当前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家长溺爱孩子,对父母却关心不够;也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学习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却很少过问。综观当今社会,一些孩子只求索取,不知回报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实施感恩教育是当前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课题组负责人:施正根课题组成员马正逢房建芳沈晓鸿陈丹霞2(二)感恩教育是创新学校德育的需要。感恩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感恩来自于人的心理的满足,来自于对人对事的宽容和理解,来自于一种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心态。它是一种协调人际关系的纽带,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是建立个人威信的重要心理素质。生活在感恩的心态中的人,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幼教专家曹华曾经说过:“‘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所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实施“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是学校德育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三)感恩教育是发展孟郊文化的需要。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流传至今,一千多年来,在华夏儿女的吟诵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孝敬”为核心的孟郊游子文化。作为孟郊故里的传人,不仅要亲身实践体验孟郊游子文化的慈母之爱、游子之爱,更应为挖掘和发展孟郊文化尽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学校地处孟郊故乡,长期受到孟郊文化的熏陶浸润。当前,全县范围内开展的以“寸草当报三春晖”的少先队主题实践教育活动使学生对以“孝敬”为核心的孟郊游子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将“知父母之恩、做孝敬之人”这一活动主题升华为“感父母师长社会之恩,做知恩报恩施恩之人”,这是对孟郊游子文化进一步发展和创新,赋予时代新意的需要。鉴于以上三个因素,我们提出《孟郊故里学校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以期通过深层挖掘孟郊文化内涵,组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孟郊文化背景下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规律作比较系统的研究与探索,并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来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学会“感恩”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良性发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效率。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一)上世纪80年代末期,社会上存在一股以“反传统”为时髦的民族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和伦理道德滑坡、民族凝聚力涣散的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全体国民的道德文化素质,让青少年学生了解、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知识,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1990年初,吉林省教育科学院栾传大教授提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3究”课题,带领课题组系统挖掘了中国传统道德资源,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体系,并以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人贵有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创新、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敬业尽责、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等18个德育目标为横向系列,以中华古代文明史、近代史、现代史为纵向系列,采用同一体例,运用故事手法,编辑出版了一套以中学生、小学生和幼儿为对象的实验用书——《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吉林省辽源市于1991年率先在全市中小学中广泛地开展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活动。(二)1998年,东阳市教育局课题组沈兵主持完成了浙江省级年度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普通中学开设“孝敬课”实践与思考》的研究。2001年,针对“孝敬教育”由点到面、星火燎原之态势,东阳市教育局又以《东阳“孝敬教育”课程化操作模式的研究及推广》为题,开始了对东阳区域性“孝敬教育”的后续性研究。(三)2001年,嘉兴市实验小学课题组主持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学会关心——小学生德育系列化活动探索》,在真正落实“学会关心”教育的同时,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系列化德育活动的操作模式。(四)2005年7月,山东枣庄学院何芳教授在中国教育学刊第147期发表文章《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提出:感恩是一种认同。这种认同应该是从我们心灵的深处萌生的一种认同。我们生活在大自然里,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赐太多。对太阳的“感恩”,那是我们对温暖的领悟;对蓝天的“感恩”,那是我们对蓝色的纯净的一种认可;对草原的“感恩”,那是我们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叹服;对大海的“感恩”,那是我们对兼收并蓄的一种倾听。“感恩”是一种回报,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净蒙尘的心灵使之不至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感恩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懂得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的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生活。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唯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感恩”是尊重基础;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是学会做人的支点。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一)主要概念的界定4感恩教育——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所谓感恩教育,就是以“感恩”为主题,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校少先队活动、学科教学活动、家庭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活动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父母对自己有养育之恩,老师对自己有教育之恩,同学对自己有协助之恩,社会对自己有关爱之恩,军队对自己有保卫之恩,祖国对自己有呵护之恩,从此树立良好的“感恩”意识,养成感恩的习惯,具备感恩之心,自觉学会“感恩”方式,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与发展。(二)课题研究的内容:1.感恩教育内涵的研究;2.孟郊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3.感恩教育途径的研究——家校互动、少先队活动、学科渗透、教职工参与;4.学生感恩教育个案研究;5.校园感恩教育环境创设的研究;6.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三)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学校实施“感恩教育”,寻求最佳的教育途径、方法、手段等,探索教育规律,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在教育内容上相互渗透、教育阵地上相互依托、教育手段上相互补充、教育要求上相互协调、教育目标上相互一致的学校“感恩教育”模式,最终使学生逐步养成感恩意识,付之行动,并形成良好的学校感恩氛围、家庭感恩氛围和社会感恩氛围。(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在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与本课题有关研究动态,获得必要信息和数据基础上,采用行动研究法:学校边做实验、边总结、边研究、边改进。(五)课题研究的原则1.实践性原则:本课题以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内容相互渗透、教育阵地相互依托、教育手段相互补充、教育要求相互协调、教育目标相互一致的交互式学校“感恩教育”模式为研究目标,因此,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实践性原则来调控课题研究工作,在实践中探索与掌握规律,并运用规律来指导实践。2.因地制宜原则:本课题以完善“感恩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与手段,探索“感恩教育”在促进学生个性品质发展、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效率中的作用与功能和探索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在深化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和完善学生个性品质中的交融规律为主要内容,因此,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运用因地制宜原则来调控课题研究工作,要针对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的特点来展开课题研究工作,从而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交互式“感恩教育”模式。53.发展性原则:本课题以完善“感恩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与手段,探索“感恩教育”在促进学生个性品质发展、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效率中的作用与功能和探索学校、家庭和社区在深化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和完善学生个性品质中的交融规律为主要内容,因此,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运用发展性原则来调控课题研究工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感恩教育”的时代性特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展完善丰富“感恩教育”内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四、课题研究过程及其成果(一)探索“感恩教育”的操作策略我们设计了以“访——读——品——行”为线索,以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交互活动形式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探索实践为特征的学校感恩教育活动框架,全面实施课题研究工作。一是访——探感恩教育之源组织开展学校感恩教育,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感恩教育的真实含义。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感悟了感恩教育对于塑造自己的人格品质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功能作用,才能自觉地去实践感恩行为。而要使学生真实地感悟感恩教育的真谛,就必须让学生投身到“感恩文化”的探源之中,让他们在探源中亲身领略“感恩文化”的无穷魅力,感悟“感恩文化”的真谛。千百年前,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孟郊以一首《游子吟》唱遍了几个世纪,并经过人们的挖掘与发展,逐步形成了“孝敬”为核心的孟郊游子文化。德清作为孟郊故里,我们身边涌现出无数的孝敬之人,流传着不尽的感恩故事。组织学生挖掘开发这些社区资源,不仅可以让我们的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孟郊游子文化的慈母之爱、游子之爱;还可以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感恩典范,确立感恩行为的准则;更可以使他们为挖掘和发展孟郊文化,对孟郊游子文化进一步发展创新,赋予时代新意而尽他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组织学生对社区感恩资源的挖掘探索活动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来做好引导工作。1.建立感恩教育基地我们学校地处孟郊故乡核心地区,长期受到孟郊文化的教育与熏陶,感恩文化积淀深厚,这为我
本文标题:孟郊故里学校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doc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85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