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弘 扬 周 文 化 构建 和 谐 岐 山
1弘扬周文化构建和谐岐山【内容提要】本文以弘扬周文化和构建和谐岐山为主旨,首先阐述了周文化的基本内涵,着重阐明了仁政德治文化、和谐社会文化、礼乐文化和礼贤文化,接着引证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即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此基础上指出弘扬周文化中的精华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以下四个作用:即原型启发的作用;理论支持的作用;经验借鉴的作用和汲取智慧的作用。最后指出了建设和谐岐山对广大干部群众的基本要求:一是突出一个“德”字,强化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二是贯穿一个“礼”字,严格遵法守纪,讲究文明礼仪;三是坚守一个“爱”字,人爱人,更爱人才;四是落实一个“和”字,和衷共济建设和谐岐山;五是体现一个“干”字,人人埋头苦干,开拓进取。【关键词】周文化和谐岐山*******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作为周文化发祥地的广大干部和群众,深入探讨一下弘扬周文化和构建和谐岐山的内在联系,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有必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以探讨。第一:周文化的基本内涵。在全国享有盛誉的哲学泰斗张岱年先生曾于1999年12月为我县2首届周文化艺术节欣然题词:“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在这里,“博大精深”四个字非常值得注意,它说明周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学问精密深奥,覆盖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牵扯到人文精神的角角落落,既是周人从弱小走向强大的集体智慧,也是治国安民的经验结晶,同时也含有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必须传承和发扬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在此,我们有必要对于周文化的基本内涵进行挖掘,作一梳理,以便领会其丰富内容和精神实质,为构建和谐岐山提供精神支持和文化食粮。周文化从属于文化这个大概念,所以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文化这个词。关于文化。现代汉语词典有三种解释。其一: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是广义的概念。从狭义上讲,文化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其二,文化是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甲骨文、青铜器文化等。我们岐山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居全国之首,为此应该感到自豪。其三,文化是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我们说有的人文化水平高,既与他知识渊博有关,也与他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口头语3言表达能力很高有很大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文化,主要侧重于精神财富方面的东西。所谓周文化,除了物质性的遗迹、遗物之外,主要是指周代周人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一般有文物作为载体,也有文字记载传下来的经典。前者如龟甲(甲骨文)、青铜器(大盂鼎、毛公鼎等礼器)上面的文字记载所传达的信息;后者如《周易》、《周礼》、《礼记》、《尚书》等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有人这么给周文化下定义,可以说也是抓住了要害的。周文化是一种以“天”为精神信仰,以“德”为价值原则,以“和”为社会行为准则的完整而协调的文化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也是传统文化的源头。由于周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它是周人在从弱小走向强盛的过程中产生的,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大到国计民生、仁政德治、强国富兵,小到日常生活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几乎无所不包,无其不有。因此,要把周文化说清楚,讲明白,最好对周文化进行分类解读。由此观照,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从治国安民的角度讲,主要是德、和文化,这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以德治国”与建设和谐社会思想的根本源头。从政治策略的角度讲,有韬光养晦和统一战线。我们国家在综合实力尚不能与超级大国抗衡的情况下宁可忍让、不轻易抗击强势挑衅行为的谋略以及对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援,可以说这也是继承4了周人的智慧。从用人政策的角度讲,是礼贤下士,广聘贤才。今天我们所说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其思想渊源就在周文化之中。从法制建设和社会文明的角度讲,主要是“制礼作乐“,我们今天不断完善法制建设、创建精神文明,提倡礼貌待人,这些都是对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传承载体看,有甲骨文、青铜器文化、传世典籍如《尚书》、《周易》、《周礼》、《礼记》以及《诗经》中的有关篇章,等等。可以说,周文化并不神秘,是能够说清楚的。它虽然产生于3000多年前,但由于传承下来并深入人心了,所以它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弄清楚周文化的内涵,我们可以通过对史料的剖析,予以仔细的分析了解。其一,关于仁政德治文化周文王、周公等先周圣贤人物都是主张以仁德治理天下的,统治者要“以德配天”。而殷纣王则是一个典型的“王权天授”论者。他宠信妖孽妲己,信任奸佞谗臣,拒听忠言,残害贤臣,骄奢淫逸,不理朝政,鱼肉百姓,弄得国无宁日,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纣王的庶兄微子,多次劝谏不听。及至西伯姬昌勤德修政,不断扫灭商朝属国,眼看商王朝即将灭亡之时,微子硬着头皮再次进谏。哪知纣王竟然麻木不仁地说:“我生有命在天,彼何能为?”(我生来不是有天命吗,他又能有什么作为),自以为王权乃天所授予,不可动摇,认为西伯5再折腾也成不了气候。微子见状,知其终不可谏,无奈含愤出走。纣王的重臣祖伊在纣王严重失德、西伯姬昌不断壮大的情况下警告纣王说:你如此恣意胡闹,老天、祖先、老百姓都要抛弃你了,你可怎么办?昏庸的纣王竟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以为自己的王权是上天授予的,谁也拿他没办法。《史记·周本纪》载:当西伯连续讨伐殷商属国接连获胜时,祖伊因畏惧商朝灭亡而再次进谏纣王,想不到纣王竟荒唐地说道:“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即西伯不是没有天命吗?他能有什么作为?这种典型的“王权天授”的腐朽思想观念,使得纣王有恃无恐,一味地肆意妄为,把自己一步步推进了坟墓。正是针对纣王的这种陈腐不堪的“天命”、说,周公姬旦响亮地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谁有德就能得到“天命”,谁失德就会失去“天命”。统治者只有“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才能得到上天的保护,否则就会被上天抛弃。周公进而提出,国君必须“明德慎罚”、“怀保小民”,绝不能随心所欲,恣意妄为。同时周公认为,天意就是民心,只有顺应民心,才能合乎天意。这种新的天命观,强调统治者必须敬德保民,以德配天,施行仁政德治。历史上历来有仁政暴政的说法,这个仁政思想,就是从这里来的。我们今天所说的以德治国,以德修身,以德服人,正人先正己,其思想源头就在这里。其二,关于和谐社会文化党中央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构建和谐社会。我们现在也提出要建设和谐岐山。其实,古代和谐社会的样板,就在以我们岐山的京当镇为中心的西岐大地。从公元前1169年古公亶父由豳迁岐营6筑周城定居到公元前1080年周文王岐迁丰,周室三代人在“膴膴周原”安邦定国,前后经历了整整90年。如果说周太王重在开创基业、王季重在拓土开疆,那么周文王就重在建设和谐社会。文王的父亲季历被惧怕周族强大起来的商王文丁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之后,他的儿子姬昌继位,把仁治德治思想发展得更加完善,在实现社会和谐方面作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史记·周本纪》载:“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尊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为了使纣王取消惨无人道的“炮烙之刑”,周文王宁肯作出牺牲,主动献出肥沃的“洛西之地”,“纣乃许之”,答应文王的请求废除了这一酷刑。这件事使普天下的人都认识到周文王的仁慈博爱,大大提高了文王的威信和影响力。在内部治理方面,文王善于凝聚人心,采取各种举措,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富民强国步伐。并实施“怀保小民,惠鲜鳏孤”的政策,加强社会教化,倡导礼让之风,提升臣民公德水准。由于治国有方,结果出现了民富国强、农桑兴旺、市场繁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行者让路、耕者让畔、人民安居乐业的尧舜景象。这就为周边小国树立了榜样,使许多小国乐意以周为师,臣服于周。“虞芮之讼”的故事就颇能说明问题。离周邦不远的虞、芮两国,相互为争夺土地发生纠纷,“有狱不能决,乃入周”,想请周文王协助解决。结果他们一跨进周地,当看到周人互相礼让、民间扶老携幼、到处一片祥和的气象时,羞愧极了,觉得为这件事争执不下是一种耻辱,互相间很快得到谅解,连西伯(周文王)也没见,就自觉地“俱让而去”7了。在对外方面,周文王极为讲究策略,表面上臣服于商纣王,不动声色地加快发展和扩大周国的实力。《吕氏春秋·顺民》说:“文王处岐事纣,冤侮雅逊。”《论语·泰伯》说: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这种大智若愚的灵活策略,为周人的崛起营造了宽松、和平的环境,使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影响力越来越大。周文王在推行仁治、保障内部和谐的同时,还提出了国与国之间和谐共处的见解。他在自己所演的《周易·乾卦》中说:“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即主张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要万邦团结,和睦共处,这说明他心系天下太平,胸怀民间和谐,其视野是非常宽广的。“和谐”,在现代汉语中具有融洽、协调、合作等意义。其意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谐,作为一种思想,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这种思想,在周文化中就已经初见雏形。现在所说的“家和万事兴”、“人心齐,泰山移”、“和衷共济”、“和气生财”、“以和为贵”等许多具有和谐精神的名言警句,无不闪烁着周文化的光彩。其三,关于礼乐文化据文献记载,西周以前的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是一种带有原始宗教性质的巫术文化:夏人“遵命,事鬼敬神”;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范文澜因此而称夏文化为“遵命文化”,殷商文化为“尊神文化”。在夏、商之“尊命”和“尊神”文化中,礼乐虽已萌生并获得相当程度的发展,但礼乐主要是作为辅助宗教性政治活动的外在形式而存在。到了西周,“天命”与“神意”的政治意义大为减弱,而人之可为的政治之“德”则大为凸显。周公姬旦将从远古到殷商时的礼8乐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从根本上解决了政治和社会生活运行的有序化问题。这里的“礼”,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乐”则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西周的礼乐制度,形成了西周特色的礼乐文化与礼乐文明,对后来历代中国文化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礼”发展下来,也包含礼节、文明礼貌之类的礼仪规程。秦腔戏《五典坡》中王宝钏就有一句唱词:“圣人留下周公礼,见人须拿礼当先”。“乐”发展下来,也就涉及到整个文化娱乐活动了。礼可调身,使每个人的行为都有规矩,不能僭越出格;乐可调心,让每个人都与环境和谐,心悦诚服,不能心气浮躁,生出事端来。现在党中央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文化问题,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也可以理解为在新形势下发挥“乐”的作用,以端正人们的思想,调节大家的心态。其四,关于礼贤文化我们今天所说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知人善任,都可以在周文化中找到源头。《史记》载,文王治理西岐其间,“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就是说,周文王礼贤下士,接待得十分诚恳投入,以至于到了吃午饭时也抽不开身子。周公姬旦也是如此。他为了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特别尊重人才,竭力延揽人才,对人才非常注重礼节,丝毫不敢怠慢。他在告诫将去鲁国执政的儿子伯禽时真诚地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9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骄国人。”即你去鲁国就任,一定要谦虚谨慎,千万不敢慢待国人。这,就是握发吐哺的来历。三国时的曹操对此感触极深,他在著名的《短歌行》一诗中写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文王去渭滨磻溪礼请姜子牙出山辅佐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成了万古不朽的美谈。后世的刘备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也无非是文王礼贤的翻版而已。另外,周代许多经典故事里也蕴含着周文化的丰富元素,放射着震撼人心的光芒。从“凤鸣岐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王的诞生不只是一种祥瑞之兆,更寄托着人们对圣贤人物的心仪和崇敬。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
本文标题:弘 扬 周 文 化 构建 和 谐 岐 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88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