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生命周期与心理健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马渝根教授一、概述1、遗传和环境因素交互影响发展过程2、呈联系性和阶段性的统一3、早期发展的重要性4、发展模式中存在个体差异性二、儿童期的心理健康1、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感2、幼儿早期(1-3)岁——自主性3、幼儿期(3-6、7)岁——自发性4、儿童期(6、7——11、12)岁——勤奋与自卑三、青少年期的心理健康(11、12—25岁)1、青年期概念2、自我意识冲突3、青年期的适应问题四、成年期心理健康1、事业与发展2、恋爱、婚姻3、家庭关系老年心理卫生老年期的心理现代医学认为,人一生中,生命的各个时期,其心理都是变化发展的。老年期心理是包含着生长与衰退、获得与丧失的复杂过程。老年期的心理变化感知觉感觉是通过神经系统的生理化学过程形成的。增龄(30岁后)将引起神经系统功能普遍下降的趋势。65岁后,多数人在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三方面豆油不同程度的衰退现象。40岁后,脑细胞减少速度加快,高龄后脑细胞丢失27%,同时脑血管硬化,血流减慢,对老年人心理功能的影响很大。老年期的智力智力是学习的能力,是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智力可分为智力的“液态”技巧性和智力的“晶态”实用性两类因子随年龄增长,“液态”技巧性智力开始呈下降趋势,而“晶态”实用性智力仍继续增长老年期的情绪老年期情绪强度和紧张度相对减弱,老年人不易生气,也难化气。老年期情绪的快感度个体差别很大。我国老年人的基本情绪状态是良好健康的。老年期的人格人格是指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的成长过程中,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形成的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心身结构。心理学家把老年人的人格类型主要分为4种:整合良好型:高度的生活满意度、成熟、能正视新的生活防御型:刻意追求目标,对衰老完全否认,活到老,干到老,乐在其中被动依赖型:强烈依赖他人和盼望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和体恤,或对周围一切似乎都毫无兴趣整合不良型:有明显的心理障碍,需在家庭照料和这会组织帮助下才能生活老年期的心理卫生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健康老龄化是全球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课题在1990年公布的全球疾病负担中,精神障碍对疾病负担的影响十分突出,抑郁症作为单一疾病列疾病负担的第二位与生活方式、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心身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老年疾病中的70-80%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适应原则发展原则系统原则老年人自身的心理保健保持愉快平和的心境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正确对待疾病正确应对各种生活事件培养兴趣爱好,充实精神生活,适当参与社交安排好家庭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全社会老年心理卫生服务进一步弘扬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长远规划,统筹安排,加强老人问题的科学研究
本文标题:心理卫生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89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