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水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章矿井概况第一节交通位置自备煤矿位于子长县县城以西约6km处,属子长县余家坪乡管辖。本煤矿交通便利,东距子长县城6km。西(安)-包(头)公路通过子长矿区。从子长县城到各煤矿均有公路相联。西(安)-包(头)铁路的西(安)-榆(林)段现已通车,该铁路经过子长矿区,并在县城东约3Km处建有子长煤台。矿区内各煤矿的煤炭均可运输到子长煤台,通过铁路外运。交通运输条件十分便利(见图1-1)。图1-1-2-第二节本矿的地质条件及自然因素一、地质条件(一)自然地理1、地形地貌发电自备联办煤矿位于子长矿区中部,子长矿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的中部,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矿内沟谷纵横,树枝状水系发育,水土流失严重。海拔1117.50-1314m,相对高差196.50m。2、水系子长矿区内地表水系均属黄河水系,多属季节性河流。雨季暴涨且泥沙含量大,旱季断流。区内主要河流有秀延河、南河和羊马河。秀延河是黄河支流清涧河上游,由北西向南东流经矿区北部;南河由西、南西向东在子长县汇入秀延河,最大流量4670m3/s(2002年7月4日);虽都为长流水河,但流量有限,受季节性降水影响大,有时会断流。3、气象本区地处我国西部内陆,为典型的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为:冬季寒冷,春季多风,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四季冷热多变,昼夜温差悬殊,干旱少雨,蒸发量大,降雨多集中在七、八、九等三个月。全年无霜期短,十月初上冻,次年四月解冻。(一)水文地质-3-(一)含(隔)水层(组)的划分及其水文地质特征煤矿内水文地质条件与矿区条件基本一致,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岩性、分布范围、富(透)水性,可将区内地下水分为第四系中上更新统黄土孔隙极弱富水含水层、新近系上新统静乐组红土隔水层、三叠系上统瓦窑堡组上段裂隙承压含水岩组、三叠系上统瓦窑堡组中段裂隙承压含水岩组等四个含、隔水层(组),现分述如下:1、第四系中上更新统黄土孔隙极弱富水含水层(Q2l+Q3m)全煤矿广泛分布,为浅黄色,浅棕黄色含砂质粘土,夹钙质结核层,垂直节理发育,疏松、易垮落,受流水侵蚀切割构成黄土地区特有的地貌景观,厚度2~114.30m不等,一般梁区厚,沟谷薄。该层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向沟谷方向迳流,以面状渗出为主要排泄形式,泉流量0.014-0.610L/s,水位标高1089.16-1170.80m,富水性弱。据邻区泉水水质化验资料,矿化度0.470g/L,为HCO3-Na.Mg型中硬淡水,水温9.5-24℃。2、新近系上新统静乐组红土,隔水层(N2j)零星出露于石家沟沟谷中,岩性为棕红色粘土,含多层钙质结核,夹有透镜状砂砾石层,砾石多为泥砾、砂砾,磨园中等,最大砾径3.0cm,半固结状,厚0~42.10m,粘土致密,持水性好,透水性弱,该层无泉水、水井分布,为上下含水层的良好隔水层。-4-3、三叠系上统瓦窑堡组上段裂隙承压含水岩组(T3w上)上段自5号煤底板砂岩至瓦窑堡顶面,全煤矿分布,石家沟谷有零星出露。岩性为厚层中粒砂岩及细粒砂岩,灰-灰黒色粉砂岩、砂质泥岩夹泥岩薄层,砂岩胶结类型为孔隙式,平均厚度49.67m。该层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弱,据野外测绘调查泉流量0.039-0.454L/s,据邻区羊马河井田Y11抽水资料,涌水量0.0274L/s,单位涌水量0.000443L/s·m,渗透系数0.0004387m/d,水质化验结果,矿化度0.480-2.979g/L,属CI·HCO3-Na及HCO3·SO4-Mg·Na·Ca型,水温9-16.5℃。4、三叠系上统瓦窑堡组中段裂隙承压含水岩组(T3w3)中段自3号煤底至5号煤层底板砂岩,全煤矿分布,埋藏较深。岩性为灰白-灰黒色中细粒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层,砂岩胶结类型为孔隙式,具水平及波状层理,平均厚度27.78m,该层裂隙稀疏,岩芯完整,采取率一般大于80%,富水性弱。据邻区羊马河井田Y11抽水资料,涌水量0.004L/s,单位涌水量0.0000764L/s·m,渗透系数0.0001176m/d,水质化验结果,矿化度5.83g/L,属CI-Na型中等矿化水,水温15.5℃。(二)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区内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因各含水层所处地貌单元不同而各有差异。-5-第四系黄土孔隙潜水含水层大面积分布于梁峁带,大气降水是唯一补给来源,地下水自分水峰向沟谷方向迳流,以泉的形式渗出地表,新系红土构成该含水层的隔水底板。基岩含水岩层在区外裸露区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总体由东向西缓慢迳流,水力坡度仅0.28╱10000,因受上覆泥岩、粉砂岩隔水层影响,形成承压水,该层富水性弱,迳流速度缓慢,愈向深部矿化度愈高,可达5.83g/L,水质类型也由HCO3·SO4-Na·Mg型转化为CL-Na型。(二)灾害产生原因及地点1、本矿井可能发生的水灾害地点。①回采工作面2、水害的预兆〈1〉煤层发潮发暗,本来是干燥发光亮的煤层,由于水的渗入变的潮湿、暗淡。〈2〉工作面气温降低或出现雾气或硫化氢气味,〈3〉有时可听到水的“嘶嘶”声。〈4〉矿压增大,发生片帮、冒顶及底膨。〈5〉煤壁和巷道壁“挂红、挂汗”,水的酸度大,发涩有臭鸡蛋味。〈6〉顶板突然涌水或底鼓的现象发生。〈7〉出现压力水流,这是临近水源的征兆;水充清澈,距水源稍近;水源浑浊已逼近水源。-6-〈8〉工作面有害气体增加,如“CH4、CO2、HS2”。〈9〉顶板压力异常。第二章预防发生水害事故的措施第一节组织措施1、为有秩序的抢救遇难人员,处理事故尽快地恢复生产,特成立救灾指挥部。(1)救灾指挥部:总指挥:矿长副总指挥:安全副矿长生产副矿长总工程师机电副矿长成员:采煤队长通安科长机电科长保卫科长调度室主任。(2)救灾指挥部成员通讯录(3)救灾指挥设在调度室,调度室电话:8001(内部)2、井下一旦发生重大事故,事故的首先发现者必须及时向调度室汇报和通知附近工作人员。3、矿调度室首先向矿长汇报事故情况,立即按计划组织救灾指挥部,并组织人员投入救灾。4、组织井下工人有效地控制事故范围的扩大,在无法控制灾害的情况下,现场人员必须有组织地按原定的避灾路线迅速撤出。-7-5、事故发生后,必须严格控制入井人数和准确统计留在井下人员。6、救灾人员根据事故的性质和位置,选择捷径到达事故地点,以便尽快地进行抢救和搜寻遇难人员,井下救灾基地应设在灾害地点附近支架完好的进风巷中。7、救灾的方法和原则应根据救灾的性质和地点确定,一般采取切断电源,直接救灾,封闭事故区域等方法进行。8、抢险组、物资准备组、材料购置组。2、及生产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以防与其它矿井采空区沟通。1、采掘中一定要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有水必放”的原则。以防渗水事故发生。2、在井底皮带运输巷设有容量足够的水仓和排水设备,确保在24小时内最大的涌水量。3、在机电硐室及水泵房通道内安装防水密闭门。4、在回采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配备有小水泵,以防工作面积水。5、在断层带附近要加强观察,如发现水量增大时,采取专门的堵漏措施。6、该矿井本年度可能发生的水患灾害地点主要是相临工作面采空区积水,所以在对上一回采面进行封堵(闭墙)管理时,闭墙必须没有水池或反水管,不得堵死,防止采空区-8-形成积水。第三章水害事故的处理计划一、临场处理1、发生透水事故后,现场人员必须立即向矿调度室报告,并在班组长或者老工人的指挥下迅速抢救,就地解决,加固工作地点的支护,堵住出水点,以免事故扩大。如情况危急,水势迅猛无法抢救,则应有组织地避开压水头,迅速撤离事故区的地面。2、调度室接到透水报告后,要立即向矿领导、局办公室、局领导汇报,并通知有关救护人员同进行抢救,同时根据出事地点和可能涉及的地区通知人员撤离。3、透水后,应尽可能将水引入水仓,启动全部排水设备,全力以赴排水,在排水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应增设水泵和管路。4、测量并掌握涌水量的变化。5、查清涌水地区标高、围岩及巷道破坏情况,并绘制简图。6、必须保证排水设备不被淹没。7、加强通风管理,排除瓦斯和其它有害气体。8、封闭水口,防止二次透水。-9-二、在本年度正常的采掘生产中,特别应注意北部矿界的水库,随时掌握采掘情况,有具体有效的防水力量和防水措施。第四章避灾撤退与人员抢救第一节避灾路线一、如撤退路线受阻,撤退人员应急速撤到巷道独立或主副巷联络处,自己动手,寻找物资建立临时避难室等待求援。二、在避难室待援时,要尽量利用新鲜空气。并不断发出求救信号。三、要沿煤层上山方向撤出。四、回采工作面回采工作面→回采回风顺槽→风桥→回风大巷→副井底→地面掘进工作面掘进工作面→掘进回风顺槽→风桥→回风大巷→副井底→地面第二节人员抢救、自救与互救一、人员抢救在事故发生后,临场人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严格的组织纪律。在判明事故的发生性质、地点和可能造成的后果程序的基础上,班组长和老工人带领其它同志,迅速断地进行抢险救灾工作。在灾势尚未扩大的情况下,一方面在效地-10-防止灾害面积的增加,另一方面紧急救护受灾人员,减少人员伤亡。紧急撤退的情况,带班长、老工人应组织工人有条不稳的撤离,并认真救护伤员,给下井的队伍指明事故发生地点和具体路线。救护人员进入井下,首先救护伤员,安排足够的车辆和器材将重伤员首先送到地面进行抢救。二、矿工自救和互救必要时,每个下井工人都必须佩戴自救器,在井下发生瓦斯和煤尘爆炸时,一定要沉着、冷静,不乱跑乱叫,在受冲击的地点,应迅速背向空气震动的主向的,脸向下,头贴地,用湿毛巾掩住口、鼻,用衣物盖住身体,在爆炸的一瞬间,要尽量屏住呼吸,防止吸入大量的高温有害气体,同时,迅速将佩戴有的自救器取下代好,撤离险陛。在发生井下火灾时,处于出事地点回风侧人员,须立即将佩带有的自救器戴上,然后撤离现场。在撤退受阻的情况下,人员撤到避难室待援。1、在通向避难室的通道上留下标志,以便救护人员发现。2、避难时要保持静卧。避免体力消耗与空气消耗,以延长待援时间。3、所有遇难人员的矿灯只留一盏照明外,其余灯需全-11-部关闭。4、要不断敲打铁器,管路和岩帮,发出求救信号。5、遇险人员要发扬团结友爱,互助精神。照顾好。三、救护工作发生水患时,根据涌水地点的具体情况,寻找可能发生的避难人员,抢救弱水人员,救护人员应注意援水地点是否有害气体涌出佩戴氧气呼吸器。第五章事故处理的组织领导以及现任名单第一节事故处理组织领导一、矿井发生重大事故时,调度室值班员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按下列顺序通知各领导和有关人员到矿调度室组织救灾抢险。发生水灾事故的组织调度值班室1、向矿长汇报2、组织救灾领导指挥部3、召集有关人员和通知生技科矿长指挥部-12-生技科采煤队机电科(组)医疗室救护队其它科通风科1、准备好有关水文地质资料;2、观察井下水量变化;3、积极查明和分析判断水源水量及事故原因;4、检查水患区域和全矿井的涌出情况、有害气体的情况。1、积极组织救灾人员;2、检查井下危险区域。1、保证提升、排水、运输供电系统的运行;2、准备增加排水能力的设备;3、保证主扇运行;4、制订停送电措施。作好抢救伤员的准备。1、检查撤退路线的风量和瓦斯的情况;2、引导灾区人员安全撤出。按计划规定和矿长命令投入撤出。检查水患区域和全矿井的通风系统及瓦斯涌出情况,有害气体情况。二、矿调度室值班人员在通知矿领导成员的同时,按所发生事故的性质,依次通知该事故的救灾指挥部的组成人员。三、未列入指挥部门名单的各部门负责人、成员,在发生事故时,均应根据责任名单,履行各自的职责,不得离开救灾现场。查询判断意见1、涌水地点水源水量受灾范围;2、受灾区域人员分布。1、突水量发展趋势及最大危险与波及面;2、预计脱水量和水流路线。1、涌水量的观察;2、撤退和营救灾区人员;3、保护重要机电硐室;4、防止水患扩大。决定命令根据灾情和指挥部成员意见作出决策。1、组织营救及安全撤离人员,指令有关人员清点人数;2、保护重要硐室和水泵房;3、增加排水设备;4、指令各单位执行应变任务。-13-第二节矿井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有关人员职责一、矿长是处理事故的全权指挥者。在矿主要技术负责人和各副矿长、主管
本文标题:水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93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