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编者按: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加快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
编者按: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加快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又不能以放慢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为代价。根据发展经济学的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我国现已进入加快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东中西部共同快速发展的阶段。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大CARD高级顾问段应碧先生带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调研组对此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将调研报告递交国务院。本刊全文刊登这篇报告,希望引起各位有识之士的关注和进一步探讨。关于引导和促进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调研报告段应碧1邹纯瑾22005年,我们参加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调研组,就如何引导和促进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推动东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进行了调研。调研中听取了地方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负责人的意见,与部分企业家及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了座谈,走访了一些企业。通过调研,形成以下看法和建议:一、引导和促进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我国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东部沿海地区利用率先开放的有利条件,发挥区位优势,凭借充足的劳力、廉价的土地和巨大的市场,抓住日本、台湾、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并发展了大量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企业。20多年来,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而且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力量,为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增强做出重大贡献。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占相当比重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总量占了全国的48.6%。仅广东就贡献了全国11%的经济总量,14.3%的财政收入,25%的外资总额,33%的外贸总额。我国主要的18类出口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占9类,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这类产品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其中珠三角、长三角出口贸易就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品竞争力减弱,经济效率下滑的问题生产要素趋紧,首先是土地紧张。目前东部沿海地区可用的土地已经不多,加上执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非农用地紧张的矛盾突出。去年浙江有工业用地需求的行政村占71.7%,但19.5%的1段应碧: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原副主任;浙江大学CARD高级顾问,中国农经学会会长。2邹纯瑾:全国政协办公厅干部。村根本无地可供;今年该省统计上报73万亩的用地要求,国家下划指标仅为14.31万亩。广东可开发土地资源只占总量的7.5%,若按近几年每年3万公顷的建设用地需求,仅40年就全部消耗。二是劳动力缺乏。去年,在外出务工高峰的第二季度,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的12个城市,招工名额108.7万人,但只有70.4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缺工约30%。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低,工资难以提高,与去年农业收入大幅提高形成反差,这是企业缺工的直接原因。珠三角农民工月均工资12年来只提高了68元,工资增幅与当地经济发展速度反差很大,加上沿海地区生活费高,工人打工赚钱不多,自然不会继续在这些企业干活。这一两年,浙江就有一些服装企业的老板拿着招工牌去车站抢民工的情况,确有一些企业因工人大批离去而倒闭。三是能源不足。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自给率低。广东省煤炭的90%、油品的80%、电力的12%需要从省外调入。浙江2003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折合370万吨标准煤,95%以上的能源资源依靠外部调入。江苏省的煤和石油储量分别只占全国的0.77%、0.95%,一次能源生产量不足全省能源消费量的20%,80%以上的煤炭,90%以上的石油靠省外输入。2004年上述三省电力缺口分别达到250、430、850万千瓦时。能源的低自给,却伴随着高能耗,去年江苏耗能总量就占到全国的9%,能源供给已严重制约传统发展模式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土地、劳动力、能源等基本生产要素供给的紧张和价格上升,使对之有较高依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增加,原有发展优势逐渐减弱。这类企业本身利润少,成本上涨空间小,企业效益下滑明显。今年浙江电价两次调高,企业上半年工业电费同比就多支出30亿左右,前五月,浙江企业利润率仅为4.7%,甚至低于全国的6.1%。同样受能源、原材料等制约的影响,今年一季度广东工业企业利润比去年回落40.5%,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达21.6%。温州16个劳动密集型行业,毛利率由5年前的20%,下降到目前的13.6%。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了原材料与制成品价格“倒挂”的现象。土地、劳动力、能源紧缺不仅制约企业效率提高,而且影响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广东因电力紧张,一年损失工业产值近200亿元;今年浙江仅拉闸限电就影响GDP增速放缓3—5个百分点。上半年,广东生产总值增幅比去年回落2.8个百分点,其中广州、深圳分别回落5.5个百分点和5.8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发展经济作用也减弱。深圳传统制造业占就业人口30%,但产值只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1%、利润和税收只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6%和14%,就业人数和企业利润、上缴税收不成比例。(二)大量使用外来劳动力,给东部地区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诸多矛盾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员工,以外来劳动力为主。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规模约为1.2亿人,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民工近5000万,东部地区是主要输入地。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约1400万人,占流动就业人员总数的65%。江苏、浙江两省登记的暂住人口均超过1000万人,居全国前两位,估计未登记的人数还远远高于登记人数,他们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很多地方,外来劳动力的数量已经超过本地人口数量。东莞户籍人口161万,外来劳工超过600万;昆山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比例达到1:1,且外来人口每年还增加10多万人,年均增幅40%;温州一个本地人口为1.9万的镇,外来人口就高达22万。就业人口高度聚集,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环境影响突出。地处东江下游的东莞市,规划治理受污的水源,预计要投入300亿元的资金,完成整个环保规划要花700亿元,几乎相当于东莞20多年的积累。深圳市实际人口已经突破1000万,超过了850万的人口承载力,环境承载能力严重透支。人口过分聚集,在社会发展方面问题也不小。从当前看,地方政府急需缓解因外来人口过多而产生的生活配套、文化教育、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压力。昆山市就反映,60多万的外来人口,对一个县级市来说解决他们子女就学的问题就是大事,另外,为减少他们在文化、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各种差异,还开展了“新昆山人建设”运动。从长远看,随着国家户籍制度的放开,大量素质不高的外来人员如果都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聚集而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定居落户,随着产业升级步伐加快而带来的失业问题,很可能成为这些地方社会稳定的隐忧。这些情况表明,东部地区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已不具优势,也不划算,应引导其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三)从国际上看,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又面临新一轮高峰期,这为加快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新一轮产业转移与以往有所不同。由于知识经济发展,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呈现高度知识化,并正对世界产业结构产生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刻、系统、全面和综合的影响,使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新趋势。一是产业转移重心逐步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转变。高技术的产业化、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日益成为世界产业转移的主导。二是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逐渐由加工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法律、会展等服务行业被放在了产业发展的优先位置,比重不断提高。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升,国际投资一直高度重视中国市场,新一轮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结构层次明显提高,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已经开始转入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高峰期,也是我国特别是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机遇期。从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规律上看,这种转移不是随时都有。东部发达地区应凭借良好的资金技术和产业基础,以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率先承接这一历史性转移,充分利用难得的契机,加快产品、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东部一方面要密切跟踪世界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转移的新动向,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外转移的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不失时机地将部分产业关联度不高、竞争力不强、资源消耗较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具有资源、劳动力优势以及广阔市场的中西部地区转移,为发展替代产业腾出空间,更多地依靠技术、知识和产品附加值,而不是通过尽量压低工资成本来实现效益。(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西部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现实途径,中西部地区已基本具备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广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目前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资金技术力量薄弱、产业发展缓慢、就业压力大。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西部地区完成资金、技术原始积累,打牢产业基础,促进广大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的必然选择,而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则是中西部产业发展的现实途径。从当前情况看,中西部地区已初步具备了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西移的必要条件。一方面,中西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能源等基本生产要素供应充足。从资源上看,储量丰富。西部地区已探明储量的主要矿产资源有45种,其中煤炭资源保有量为3882亿吨,约占全国的39%;最终可采能源资源量为711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总量的57%;可开发水能资源约2.9亿千瓦,占全国的76.9%,目前开发程度还不到11.4%。从劳动力价格上看,比东部沿海低。江西产业工人的月平均工资约600元人民币,仅是沿海发达地区的60%到70%;成都市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平均月工资指导价分别为1025、1200、1500元,分别比上海低66%、104%、103%;分别比广州低20%、20%、30%。从能源价格上看,比东部有优势。江西平均水价仅为上海的50%、广东的60%,平均电价为浙江的80%,广东的70%。南昌普通工业用电价格为0.562元,大工业用电价格为0.455元,工业用水价格为1.35元,与沿海城市相比,电价平均低35%到40%,水价平均低25%左右。另一方面,中西部的交通、通讯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改善明显。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央财政基础性建设资金累计投入4600亿元,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资金累计安排5000多亿元,中西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已有显著改变。五年来西部新增公路通车里程9.1万公里,新建铁路铺轨4066公里,交通状况大为改观,运输成本降低。江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07公里,出省主通道和省会到各设区市道路已经全部高速化,形成了省内4小时、省际8小时经济圈。重庆也基本完成“八小时重庆”、“半小时主城”交通工程的建设,高速公路通车714公里,6条高速公路在重庆交汇,铁路运营里程达到598公里,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3500万吨左右。四川也基本形成了公路、铁路、民航、内河航运相结合的立体交通网络,公路通车里程达11.3万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759公里,铁路运营里程2828公里,国际国内航线有150多条连通。总的来说,引导和促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土地、劳动力和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更好地发挥资金、技术、区位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实现持续发展;有利于缓解中西部地区目前普遍存在的产业发展慢、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发挥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加快资金和技术积累,实现经济腾飞;有利于国家健全地区间产业的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因此,应将其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二、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自发的跨区转移已经开始,但促进产业转移的机制尚不健全,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不够完善(一)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受限,开
本文标题:编者按: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加快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0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