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总论【本章导读】本章阐述了会计是经济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简要论述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明确了会计研究对象及会计要素,说明了各种经济业务在会计上的反映以及会计方程式,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会计行为、会计分类和会计法规体系,使学生对会计有一个初步认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第一节会计概述一、会计的概念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起来的。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会计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从字面上理解,根据《说文解字》注释:“会计”这两个字都是复合字。“会”有“将有用之物合拢而不遗漏地汇集增加”之义;“计”有三种解释:计算,算也,谍略多也;计算之本;考察官吏曰“计”。清代学者焦循在《孟子正义》一书中,对会计的解释是“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进入现代社会,人们对会计的认识有以下4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1)技术论: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41年发表的会计名字第一号公报指出“会计是以货币形式记录、分类和汇总经济业务并说明其结果的技术。”(2)管理工具论:如美国会计学会于1966年对会计所下的定义为:“会计是鉴定、计量和传送经济信息的方法,并使信息使用者有可能据以作出有根据的判断和决策。(3)信息系统论:如美国西德尼·戴维森主编的《现代会计手册》(1977年)明确指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它是旨在向利害攸关的各方面传输一家企业或其他个体的富有意义的经济信息系统。(4)管理活动论:如把会计定义为“会计是以货币计量为主要形式,采用专门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会计的内容和方法也在发生着变化。会计的概念可表述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连续、系统、综合地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过程的一种管理活动。这一概念揭示会计的本身是一种管理活动,以货币计量为主是会计的主要特点,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会计的方法是特定的,会计的对象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二、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总是力求以较少的劳动和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因此必须为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计量、对比和分析,于是会计便产生了。会计产生初期是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表现为“结绳记事”,“刻契记数”等原始记录形式,后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为了保护私有财产,生产过程逐步过渡到用货币形式进行计量和记录,并使会计逐渐成为独立的职能。据马克思考证,在远古的印度公社中,已经有一个农业记账员。在那里,簿记已经独立为一个公社官员的专职。埃及在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就有了相当详细的会计记录。我国会计历史悠久,源源流长。据《国礼·天官·司会》记载,西周时,周王朝已设立了专门的会计官吏。“司会”,执掌会计事务,“凡上之用,必考于司会”。司会还负责财政经济收入的会计核算和出纳事务,并建立有钱粮赋税“日成”、“月要”、“岁会”的报告文书,初步具备了日报、月报、年报等会计报表的作用。西汉时期,官府和民间都有了会计账簿,中式簿记开始从单一流水账,发展成为“草流”(也叫底账)、“细流”和“总清”三账,会计的核算方法发展为三柱结算法。即根据本期收入、支出、结余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入-去=余”的公式结算本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唐宋时期,创立了“四柱结算法”,奠定了中式簿记的基本原理。中式簿记中按“四柱”计算编制的本日式本期结存的一种表册称为四柱清册。四柱是指“旧管”或“元官”(即上期结存),“新收”(即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和“实在”或“见在”(即本期结存)。四柱之间的平衡关系为: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或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相当于现代的某一科目的期末余额计算公式:上期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本期结存我国最早出现的复式记账法是龙门账。它是明末清初由山西豪商傅青山(又称富山)参考当时的官厅会计设计出来的一种记账方法。它把全部账户划分为4大类,即“进”(收入类),“缴”(支出类),“存”(资产及债权)“该”(负债及业主投资)这4大类。其关系为:进-缴=存-该。每年年度决算时,也运用上述关系验算等式两边差额是否相等,并借以确定当年盈亏。这种双轨计算盈亏并验查账户平衡关系的方法称“合龙门”,龙门账由此得名(如图1-1所示)。图1-1龙门账后在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又出现了“四脚账”,对每一笔经济业务既登记“来账”,又登记“去账”,“上来下去”或“来高去矮”。进行竖式登记。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方的确立和发展,能明确产权,保护投资人利益的借贷复式记账法应运而生。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LucasPacioli)在其著作《数学大全》中的《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中系统介绍了借贷复式记账法,成为近代会计的奠基人。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以英美为代表的国家形成了“英美派会计”体系,以德法等国为代表创立了“大陆派会计”,成为近代会计发展史的两大支柱。20世纪以来,近代会计逐步分离为以外向服务为主的财务会计和着重于内部管理的管理会计。进入70年代后,出现了从宏观上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的社会会计;为跨国公司经营服务的国际会计;为消除通货膨胀因素影响而出现的通货膨胀会计;核算人力资源价值及其成果的人力资源会计等。总之,会计学正向纵深发展。辛亥革命以后,我国会计学家积极引进了西方会计,使我国会计事业有了发展。20世纪30年代曾发起了改良中式簿记运动,对中小型企业的会计曾经起过一定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按照所有制性质和企业经营方式划分的企业会计制度,并于1985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成为我国第一部会计法。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于1992年11月公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并于1993年7月1日起执行。我国企业、公司等单位全部实行存-该=差额草流流水簿总清簿进徼结册存该结册合龙门进-缴=差额借贷复式记账法。后在金融、行政事业单位先后实行了借贷复式记账法。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经修订的《会计法》,并于2000年7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会计法,进一步规范了会计行为,完善了会计核算规则,并突出强调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对进一步加强会计监督和会计管理,必将产生深远影响。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这是我国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会计信息需求多元化的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世界潮流,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而发布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系是在对原有1项基本准则和16项具体准则进行修订的基础上,加上新近发布的20余项准则所构成,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体系已基本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构建的目标要求,即构建起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同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第二节会计对象一、会计对象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会计的内容也就从反映和监督财产物资的收支和结存,发展成为系统、连续地反映和监督财产物资的取得、保管、使用和耗费的补偿。同时货币已经成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会计将货币作为自己的主要计量单位,对财物进行反映和监督,这不仅是一个技术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使会计的内容即会计的对象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商品生产者眼里,企业的一切财产物资都是价值,而不仅仅是使用价值,价值运动成了会计所反映和控制的对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及资金运动或者说经济业务。所谓资金,即指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及货币本质。所谓资金运动,即指资金不断改变形态,依次周而复始的周转循环。下面以工业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为例说明会计的对象。工业企业基本任务是生产产品,销售产品,取得盈利。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在资金循环周转运动之前,工业企业必须取得资金。目前工业企业取得资金的主要渠道是投资人投入的资本金和向债权人借入的资金,资金表现为货币资金。在供应过程中,企业用现金或银行存款购买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为进行生产而储备必要的物资,货币资金就转化为储备资金。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利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储备资金就转化为生产资金;企业支付工人工资和其他费用时,部分货币资金就转化为生产资金;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因使用而磨损,这部分磨损的价值(通常称为折旧)也构成生产资金的一部分。当产品制造完工时,生产资金即转化为成品资金。在销售过程中,企业将产品销售出去,取得货币资金,成品资金又转化为货币资金。企业在这部分货币资金中,将部分货币资金以税收形式上交国家,偿还借款,以及按规定提取盈余公积和分配利润后,又用以购买材料,支付生产费用,继续进行周转。二、会计要素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是各个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指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按其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也称为会计报表要素,是会计报表的基本构件。根据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分别列示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6个会计要素。这6个会计要素可以划分为2大类,即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一)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1.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在资产负债表上,资产应当按照其流动性分类分项列示,包括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银行、保险公司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各项资产有特殊性的,按照其性质分类分项列示。2.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在资产负债表上,负债应当按照其流动性分类分项列示,包括流动负债、长期负债等。银行、保险公司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各项负债有特殊性的,按照其性质分类分项列示。3.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在资产负债表上,所有者权益应当按照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项目分别列示。(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1.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者客户代收的款项。在利润表上,收入应当按照其重要性分项列示。主要包括销售商品收入、劳务收入、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租金收入和股利收入等。2.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在利润表上,费用应当按照其性质分项列示。费用按照功能分类,可分为从事经营业务发生的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等。3.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也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各种收入与各项费用配比相抵后的差额。在利润表上,利润应当按照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等利润的构成分类分项列示。(三)会计恒等式1.会计基本等式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在静态情况下,必须存在下列恒等关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恒等式反映了资产负债表三个要素的相互关系,是企业财务状况的表达式,实际上也就是会计对象的公式化。在会计期间的任一时刻,会计恒等式表现为: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这是最基本的会计等式。这一会计等式既表明了某一会计主体的某一特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资产,同时也表明了这些资产的归属关系。这一等式是反映某一会计时点上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该等式被称为静态会计等式。2.扩展的会计等式企业通过举债和接受投资筹集资金购置资产,其目的是利用这些经济资源为企业获取经济利益。企业的资产投入营运,要取得营运收入和发生耗费。合理地比较一定期间的
本文标题:本章导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12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