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臧月广播电视新闻学111503124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五代韦庄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唐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之一的新版越剧越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中国的戏曲剧种很多,许多剧种的历史悠长,越剧的发展却给了人一种“奇迹”的感觉。越剧没有深厚的渊源,没有悠长的历史,从浙东嵊州的农村,到达都市上海,再走向全国和海外,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地方性剧种,都是在20世纪的几十年间完成的。从20世纪40年代袁雪芬的越剧改革《祥林嫂》再到50年代上海越剧院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从20世纪80年代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五女拜寿》到90年代浙版《西厢记》和新作《孔乙己》,再到21世纪初被列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之一的新版越剧《陆游和唐琬》,人们看到,越剧每往前走一步,都背负着革新、求美的精神。前言一、一群乡下男人玩出来的越剧二、女子科班打下了“越剧江山”三、建国后越剧艺术的发展四、越剧走进新时代目录一群乡下男人出来的越剧(1906—1923)嵊州位于浙江东部四明山西麓,始建于西汉时期,素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它领先的说法。秀美的越剧便发源于此。清朝末年,嵊县(当时只是为县)民间就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民间俗曲、器乐、歌舞处处可闻可见。在这诸多民间文化里,有一种并不起眼的样式,叫“唱书”,这就是越剧发展的最早萌芽。清朝咸丰年间,经济衰退、灾害不断,一些贫农为了生计,只好自发组织起来到外地卖唱。他们用一根长烟管敲打人家的门槛作为节拍,用佛曲、道情、莲花落等民歌小调唱一些劝人为善、祝福祝寿的吉利词句讨彩,沿门而唱,沿门乞讨,从富足人家获得一点年糕、粽子或者是银钱。“沿门唱书”就这样自然产生了。经过一个时期的丰富和发展,“沿门唱书”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唱书的曲目增多了,从一些零碎的讨巧话和小段子变成了专门的一些话本。艺人们开始用毛竹做成的尺板来代替长烟管,表演的人数也开始增加,边沿因素也加入了。许多受到欢迎的艺人开始进入大户厅堂和茶楼酒馆做集体演唱。唱书艺术开始进入了“落地唱书”阶段。唱书艺人们走南闯北,将唱书艺术带出了嵊县,在周边城市余杭、临安、富阳等站住了脚跟,落地唱书还分成了南北两派,分为俗雅之分,无曲艺演唱向舞台剧种的转化坐着事实上的积累。1906年夏天,南派唱书艺人在临安县乐平外伍村唱书时,当地村民提出要求艺人化起妆穿上服装,上台把唱书内容表演出来。虽然当时的表演毫无章法、漏洞百出,但是却在整个地区引起了一阵热潮,这是唱书继落地后又一次改革,它登上了舞台。1906年三月初三清明节,南派艺人在嵊县东王村进行了的第一次正式登台表演,虽然表演依旧稚嫩,但却代表着越剧的诞生。紧接着,许多职业戏班组成,而根据“绍兴大班”起的“小歌文书班”这个挺雅致的名字也成为了越剧的第一个名字。1917年4月,小歌班打着“绍兴改良新戏”的旗号登上了上海十六铺码头新花园舞台,演出全本《蛟龙扇》。同年七月,“梅朵阿顺班”也进入上海,但是后来因为内部发生变故,“小歌班”两闯上海滩都没能在大上海站住脚跟。失利后的小歌班进行反思,南北两派艺人终于放下捐弃走到了一起。他们改良了剧目、服装、音乐和表演等,还将嵊县土话改为嵊县官话。改良后的越剧受到了上海观众的欢迎。山乡小歌班轰动上海滩成为当时梨园一大奇观。为了和乱弹班的“绍兴大班”相区别,小歌班改名为“绍兴文戏”,从此越剧有了第二个响亮的名字,男班进入鼎盛时期。1918年4月,男班三进上海,演出历时六个月。1919年正月开始,男班四进上海滩,受到观众的观迎。从此越剧在上海扎下了根。这时起,男班开始进入鼎盛时期,首次以“绍兴文戏”的名称刊登广告,以区别于“绍兴大班”。艺人们不仅在音乐上,在剧目上还进行了大胆改造,编排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孟丽君》等,以自己特有的风格为越剧向才子佳人戏方向奠定了基础。女子科班打下了“”1923——1949越剧史上第一个女子科班于1923年7月9日成立,但是发展的却并不顺利,并在维持了6年后宣告解散。吸取了第一次的失败,“新新凤舞台”作为第二个子弟班女子科班在嵊县成立,两年后表演纯熟的女子科班进入上海、宁波等地演出获得成功。随后,各类越剧女子科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批越剧代表性人物如当时成为“三花一娟”的赵瑞花、施银花、王杏花和姚文娟,以及筱丹桂等成为受大家欢迎的明星,被成为“五大花旦”。女演员对于舞台风情的演绎,加上青春女性之美的天然力量,使得原本男子科班独占市场的局面发生改变,女子越剧成为了风尚,至抗日战争前期,女子越剧班几乎在戏曲流行的上海占领了半壁江山,其盛况是男班艺人最辉煌时也不可比拟的。1916年出生于嵊县后山镇的姚水娟,1930年14岁时即进入了人群英舞台科班学艺,工花旦。1932年进入越新舞台演戏。抗战后她进入上海演出,开越剧舞台改革先河,有“越剧皇后”之称。1938年抗战期间,姚水娟聘请了《大公报》记者樊篱编写出了一部宣传民族抗战一时的越剧古装戏《花木兰》,当花木兰气宇轩昂、英姿飒爽地出现在众人眼前时,满场的观众情绪都被点燃了,这是一种对新越剧的欣喜,更是一种民族情绪被激发出来。此剧连演27场,一时轰动上海,被媒体称为“振聋发聩、促人猛省的时代好戏。”之后,姚水娟和樊篱又编排出《卧薪尝胆》、《啼笑因缘》、《蒋老五殉情记》等一批突破才子佳人老题材的时装新戏。姚水娟的改革,第一次使越剧从“路头”走向了“主流”。越剧走向成熟——20世纪40年代••(一)、袁雪芬进行越剧改革。•四十年代初,面对越剧的危机,袁雪芬举起新越剧的旗子,倡导越剧改革。她看了进步话剧工作者编演的话剧《正气歌》、《党人魂》,剧种人那种舍身为国的崇高精神使她激动不已。她决意请编剧、导演、舞美设计改革越剧,像话剧那样首次成立了以编、导、舞美设计为中心的剧务部。1942年十月,袁雪芬冲破越剧旧框框,在上海大来剧场公演《古庙冤魂》。从这天起,越剧进入了一个向着综合艺术发展的新时期。袁雪芬改革后的第二个戏是《情天恨》;第三个戏是《断肠人》,这个戏采用了完整的剧本,正式实行剧本制,废除幕表制。1946年5月,袁雪芬又将根据鲁迅《祝福》改编的《祥林嫂》搬上舞台,每天日夜两场,连演三个星期,被誉为越剧的“新里程碑”。从1942年10月到1946年4月,袁雪芬以改革的精神与她的合作者们演出了59个新剧目。袁雪芬将经过改革的越剧称为“新越剧”。新越剧的特点是:一是剧目新,跳出了“私定终生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的巢臼,开拓了越剧题材新的领域。二是表现形式新,化装、服装、灯光、布景、音响都冲破了老戏的传统模式,唱腔上进行改革,形成了尺调腔。三是排练组合新,建立了由编剧、导演组成的剧务部,负责创作和演出,建立了正规的排戏制度,使越剧成为综合性的剧场艺术,成为我国三百多个地方剧种中第一个建立编导制的剧种。•(二)、尹桂芳进行越剧改革•继袁雪芬之后,尹桂芳是最早打出新越剧旗帜的演员。尹桂芳的越剧改革,除了编演时装戏和历史剧,重视传统剧目的改编加工之外,突出的是走出了以女小生为主的越剧表演风格新路子。此前,越剧舞台上基本上是以花旦为台柱子,尽管与施银花、姚水娟搭档的屠杏花、竺素娥都是小生名角,但毕竟还是为花旦名角配戏。因此,在三十年代及以前的一段时间里,花旦处于一统天下的地位。三十年代末,闪电小生马樟花的出现使当时大来剧场主演排名表上由袁雪芬带头改为马樟花、袁雪芬,开了越剧以小生为台柱之先河。然而,这尚未形成气候,马樟花却如闪电,一瞬即灭。随着旧越剧向新越剧转变,越剧女小生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女子越剧审美特征的主要标志。而这种以女小生为台柱的基本格局的开拓者正是尹桂芳。尹桂芳扮相俊美、身段漂亮、台风优雅,气质清秀,这样的女小生在观众心目中最为理想,最受欢迎。有人说“尹桂芳比美男子还要美男子”。尹桂芳创造的尹派艺术,更增添了越剧女小生的魅力,她扮演的何文秀、贾宝玉、梁玉书、沙漠王子、浪荡子等令人百看不厌。建国后越剧艺术的发展1949——1976《梁祝》、《红楼》、《西厢》、《白蛇》风靡全国越剧的发展轨迹与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事业建设和发展的脉络是一致的。越剧在见过后的是七年间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越剧舞台日益丰富,层出不穷地出现了大一匹优秀剧目,其中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西厢记》、《红楼梦》等剧目的风靡全国、常演不衰为标志,证明着越剧发展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其影响已经遍及全国,成为全国性的戏曲剧种。神话剧《白蛇传》是越剧名戏之一,讲述了许仙和白娘子的传奇爱情故事。该剧在以前常作为时节戏,在端午节演出。《白蛇传》袁雪芬饰白素贞、范瑞娟饰许仙、傅全香饰小青。1952年1962年,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电影《红楼梦》红遍大江南北,成为里程碑式的经典戏剧电影。1999年,上海越剧院又推出了两个流派版本、四组主演阵容的新版《红楼梦》,在大剧院的演出同样轰动一时,其中钱惠丽、单仰萍的“宝黛组合”也被拍摄成数字电影《红楼梦》。后来,又将有两部《红楼梦》越剧电影开拍郑国凤、王志萍主演的经典版及赵志刚、方亚芬主演的交响乐版,越剧电影《红楼梦》由此将有4部之多,成为所有戏曲影像资料中拥有版本最多、流派最全的经典剧目。1954年四月,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息瑞士日内瓦回忆,为了让与会各国更加了解中国的戏曲艺术和新中国的新面貌,他们带去了刚拍摄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带着神秘的东方色彩,更显得美丽动人,深深打动了各国观众的心。《梁山伯与祝英台》成为增进中国与各国了解和有意的一部功勋之作,获得捷克斯洛伐克第八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音乐奖和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映出奖,中国越剧由此开始被世界认识,越剧走向世界舞台。。1966年的春天,根据《中共重要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全国所有越剧团相继停止获得,参加“斗、批、改”。曾经塑造了《南冠草》里朴实大方的夏完淳,《柳毅传》里忠义多情的刘毅的南京市越剧团团长、著名越剧演员竺水招在1968年5月的一天不看迫害,用尖刀刺进了自己的腹部而死。而在越剧史上被成为“越剧皇后”的姚水娟,在经历了非人的迫害后于黑暗过去、黎明已经到来的1976年12月患上癌症逝世于杭州。建国十七年间的优秀剧目被打入冷宫,越剧舞台万马齐喑、百花凋零。竺水招姚水娟越剧走进新时代1976——八十年代以来越剧的发展1、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崛起。“文革”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越剧很快得到复苏。1981年全国越剧团恢复到130多个。在这个时期,上海及其他省的越剧相对来讲影响较小,而浙江的越剧不仅有剧团数量上、人才资源上的优势,而且有质的体现,那就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成为这一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代表。在越剧的振兴声中,作为越剧发源地的浙江做了大量工作,特别重视对青年演员的培养。1982年秋,举行了全省戏曲小百花汇演。演出的数百个剧目中,三分之二以上是青年越剧演员演出的剧目,涌现了一批获“优秀小百花奖”和“小百花奖”的青年演员。由此发现了越剧的希望队,展现了越剧的新曙光,为组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小百花汇演结束不久,浙江省抓住以组织浙江越剧赴香港演出的契机,从全省60多个越剧团几千名演员中选出了40名优秀小百花,成立浙江越剧小百花集训班,在省艺校进行强化训练。最后,竞选出26名优秀苗子组成了浙江省越剧小百花赴港演出团,排演了著名剧作家顾锡东的力作《五女拜寿》、《汉宫怨》等剧目,于1983年秋天赴香港演出,广受香港观众的欢迎。“无名小卒,一鸣惊人”传为美谈。1984年5月正式建立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以后的岁月
本文标题:越剧 发展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14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