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舒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舒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2011-2015)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大战略任务。结合我县实际,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在总结“十一五”发展成效的基础上,编制了舒城县“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蓝图和依据。一、“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抢抓机遇,借力发展,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克服雨雪冰冻、甲流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顺利和提前完成“十一五”主要目标,构建了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全面进步的新景象。特点是:1、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一是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010年达91亿元;三次产业比为25.2:36.3:38.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2010年达46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2010年达5.8亿元。2010年,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231个,合同投资规模70.1亿元,到位境内资金3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2二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总产值达14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0年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26%;规模工业企业数由“十五”期末56家增加到156家,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7家,利税5000万以上企业1家;童车童床、羽绒羽毛、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四大产业集群已初步显现;经济园区发展势头强劲,2010年,县经济开发区实现工业产值32亿元,入园工业企业已达86家;杭埠工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12亿元,入园工业企业已达62家;城关镇七星羽绒工业园区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羽绒加工贸易企业28家。三是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积极推进“七大”特色农业产业化,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惠农政策全面落实。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粮食年产量突破40万吨,蔬菜突破30万吨。形成“圩畈粮油、城郊蔬菜、丘岗畜禽、山库区林茶栗药”四大区域;省、市、县龙头企业达119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270个;全县建有40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有5个品种获得省级名牌农产品称号,40个品种绿色认证;“万佛湖”鱼头、“舒城小兰花”茶叶、“华银”茶油畅销国内外。森林覆盖率达43.5%,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四是商贸旅游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2010年达36亿元;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以及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惠农政策扎实推进,城乡商贸业呈现齐头并进、共同繁荣的态势;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2010年达4000万美元;2010年旅游3接待总人数1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亿元,万佛湖创国家4A级、万佛山创国家3A级旅游景区获得成功;家政服务、养老保障、社区医疗等社会服务业以及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正蓬勃兴起。2、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一是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25亿元,城建、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领域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各个经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完成了新一轮县城总规修编;县城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工程如期建成投运,天然气管道、防洪以及电力等建设改造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县城改造、道路及基础设施建设、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村村通公路完成920多公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了丰乐河圩堤、杭北干渠加固和小流域治理工程。电网建设完成杭埠110千伏、平田和棠树35千伏变电站建设等。邮政、通信和信息网络建设得到加强。“数字舒城”建设稳步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稳步提高。二是重点项目进展顺利,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开工建设千万元以上项目达200多个,占开工项目总数的25%;总投资达106亿元,项目平均投资规模5100万元。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相继落户,如华润雪花啤酒灌装线项目、东风机电军工项目、生物质能发电项目、汇联汽车轮毂项目、火力发电项目等。2010年,列入省“861”项目21个,总投资73.14亿元;列入市3000万元以上重点调度项目85个,总投资293亿元;共谋划项目201个,总投4资555亿元;县四个“三年行动计划”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三是积极争取重大项目和政策。在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下,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一手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一手抢抓事关舒城发展的大事、难事、长远之事。县委、县政府抢抓中央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中央政策、资金支持,共争取五批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152个并基本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93亿元,完成投资98.8%。2008年进入了合肥经济圈;特别是2009年成功挤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我县的经济发展争取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今年在国家审批主体功能区规划时,又成功争取将舒城调整为重点开发区域。此外,杭埠工业园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这都为舒城长远发展,构筑了平台,造就了潜力。3、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到2010年底,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7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20元,年均增长12%以上;全县城乡居民储蓄余额82.1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二是民生工程效果明显。民生工程2007年12项、2008年18项、2009年28项、2010年33项,累计投入16多亿元,惠及90多万城乡居民;多次多项民生工程受到省市表彰,被百姓称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果。三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中小学D类危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校安加固工程进展顺利,高中教育普及率达76.5%。城乡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6%,基层医疗体制5改革顺利完成。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5%以内。五大保险参保人数增加到13.7万人次。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均实现应保尽保。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文化、广电、体育、新闻出版业健康发展。扶贫开发深入推进。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培训转移和社会帮扶,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1.5万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5%。节能减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考核验收和命名挂牌。统计及“六普”工作扎实开展。二、“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一)外部机遇及内在优势1、宏观经济形势总体看好。“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将进入更高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将面临调整与转型:投资、消费、出口比例趋于合理;服务业得到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成份显著提升;创新成为发展主流。2、发展环境有利。国家继续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融入合肥经济圈建设;国家继续实施加大“三农”扶持、加大民生投入等政策,将进一步推动我县在各方面工作获得更多政策、资金及重大项目支持和外部带动机会,实现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3、长三角经济辐射功能增强。长三角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经济区域之一,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随着长三角经济发展6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正面临升级,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同时,东部对新型劳动密集型产品及优质绿色农副产品的需求,将是我县很好的发展机遇。4、地理区位优越。舒城属于“合肥经济圈”,在国家皖江城市带规划里被列为合肥“集聚核”,同时又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重点开发区域。位于合肥、六安、安庆、巢湖四市交会处,铁路、高速和将要开工建设的交通工程,将使舒城处于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带。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得我县具备城市和农村双向比较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5、环境和资源丰裕。自然环境资源、水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蕴藏量可观。现代农业规模大、效益好;万佛湖、万佛山、汤池温泉等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全国第八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和首批省级生态建设综合示范县,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为绿色农业发展、绿色产品生产和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此外,我县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丰富。6、人文优势。舒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底蕴,又是全国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县、全国卫生城镇和全国文明村镇,具有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较高外部知名度;舒城人民朴实、勤奋的精神和强烈的发展愿望,也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二)面临的挑战与自身不足1、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大力度。城镇、园区及乡村的基础性设施如道路、桥梁、电网、自来水等工程建设及改造尚需进一步加快步7伐。现有高速公路、铁路距离全县中心地带较远,206国道通行能力不高。2、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经济总量不大;缺乏带动力强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产业集群不明显,产业关联度较低,优势产业尚需大力培育;经济与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二、三产业比重有待提高。一产基础较薄弱,农产品深加工能力、附加值均不高,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进程需要加快;二产对国民经济和财政的贡献过小,工业企业规模不大,企业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市场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产发展龙头不大、支柱不强,整体优势未发挥,旅游业发展潜力尚需进一步整合与开发。3、生产要素面临瓶颈。在全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总体形势下,尤其是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一圈一带”建设,促使周边各市县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争夺人才、项目、投资者、税源,争取政策等,形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伴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土地置换、融资、人才等压力,特别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提供建设用地、筹集建设资金、汇集发展人才仍是难题。4、可持续发展紧迫性增强。绿色发展正在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国家节能减排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县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既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又要以更大的努力推动绿色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任务紧迫而繁重。5、构建和谐社会面临更高要求。随着工业化加速推进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城乡、就业、贫富差距等各种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并相互交8织,需要更加注重民生,对政府统筹发展、驾驭发展的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企业主创大业精神需要激发,企业专业管理、营销与技术人才需要进一步培养;公务员思想需进一步解放、工作思路需进一步厘清和执行力需进一步加大。三、“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框架(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改革创新,跨越发展,努力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二)发展目标“十二五”总体目标:实现经济总量扩张、产业结构优化、民生改善,基本建成与长三角有机融合、生态系统良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合肥卫星城市,综合实力达到全省中等偏上水平,总体上实现小康水平。1、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五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地区生产总值比十一五翻一番,年均增幅14%以上;----财政收入比十一五翻一番,年均增幅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十一五翻一番,年均增幅25%以上;----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比十一五翻一番;9----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十一五翻一番;----非农产业比重达到80%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比17:44:39;----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年均增幅25%以上;-----社会消费趋向合理,年均增长18%以上;----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850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下;----城镇化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2、社会发展更加和谐按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把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利益放在首
本文标题:舒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1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