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5年高考政治试题分析及经验解读
且行·且思一、近年安徽卷与全国卷之对比二、三轮复习中的一些探索;三、高三复习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四、2016备考建议。一、近年安徽卷与全国卷之对比(2014安徽)38.材料一读书开启民智为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部署要求,全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引导人们多读书、读好书。该活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素质和境界,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结合材料一,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我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意义。(12分)答: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辨识能力,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有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大设问式的满把抓;强调对知识的识记(2015全国课标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录片《记住乡愁》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12分)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乡愁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体现了当代人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愿望和期盼;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养料。答:①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之上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才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和完善。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乡愁可以维系人们的情感,激发正能量,发挥出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因此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会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优秀文化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乡愁蕴含着诚信、爱国等传统美德,有助于人们自觉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思路切口:①两种文化形态的关系(相承接、继承中发展)②文化的作用与功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对人、对社会;德育)隐形的小切口思路;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2015安徽)材料二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自古以来,专注细节、精益求精一直是中国工匠秉承的精神,这种精神铸就了传统制造业的辉煌,也是助推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自觉弘扬工匠精神,主动担当历史责任;要将工匠精神与现代高科技高度融合,创造高品质产品,满足用户消费。中国制造正在敞开一扇扇新的梦想之门。(2)根据材料二,阐明“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的文化生活依据。(12分)答: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工匠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助推制造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弘扬工匠精神,担当历史责任。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要秉承传统工匠精神,又要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向高考考查要求靠拢,但思维量较小(2015•全国II卷)39.阅诚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节选)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10分)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名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不竭精神动力。(3分)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2分)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2分)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3分)民族精神的内涵(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发展是继承的的必然要求,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2014安徽)材料三财政助力文化为了保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活动顺利开展,文化部、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实施文化消费补贴制度,培育文化消费需求,扩大文化消费规模;继续扩大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加大对文化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3)结合材料三,分析国家财政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8分)(3)国家财政通过实施文化消费补贴等,为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文化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国家财政通过继续扩大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加大对文化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等,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国家财政通过培育文化消费需求,扩大了文化消费规模等,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个知识点的考查(2015全国)材料二2013年我国GDP增速为7.7%,2014年为7.4%。2015年我国GDP增长目标调低为7%。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做了加力增效的部署,其中,2015年财政预算拟安排财政赤字1.62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700亿元,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财政赤字率指财政赤字与GDP之比。国际上财政赤字率安全警戒线为3%。)(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现阶段我国增加财政赤字的合理性,并说明应该如何用好财政赤字资金。(14分)答:合理性——财政赤字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具体手段,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增加财政赤字能够扩大财政支出,刺激社会总需求;我国目前财政赤字率虽高,但低于3%的警戒线,是适度的、安全的。如何——优化赤字资金支出结构,引导经济转型;加强赤字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率;遵循财政分配原则,维护赤字资金支出的公平性。理论原因和现实原因;财政是如何发挥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的结合材料回答如何发挥好财政的作用财政资金的分配要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财政赤字过大不利于经济发展,应该合理控制赤字范围,发挥出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发挥出财政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财政的作用、财政如何发挥作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投资和消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效率和公平等等)(2015安徽)根据材料一,从经济生活角度阐明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8分)(1)①我国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保持国民经济稳中有进、持续健康发展。②我国政府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③我国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改善民生。(2014全国)政府放宽市场准入规则会增加市场活力,最终使消费者受益。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消费者受益的。(14分)放宽准入——企业数量增加——供给增加——竞争激烈——价格降低、质量提升、服务改善——消费者能获得更好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性价比更高更注重思维的的逻辑性(2015安徽)材料二实现经济稳中有进,要求政府弱化GDP考核机制,弱化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盲目投资的冲动,着力解决收入、就业、社保、治安、环保等民生问题;要求政府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激发人民群众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要求政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建设法治政府。(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对政府要求的理论依据,并从“正确认识社会”角度对材料二进行哲学思考。(20分)答:①我国政府具有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所以……②我国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所以……③政府要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④政府的权力要依法行使,我国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行政水平和行政效率……⑤我国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大而全的设问;多而详的答案(2015全国课标Ⅰ)材料一2014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精神,按照新修订的预算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地方各级政府为预算法的落实进行了积极探索。(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政府应该如何强化预算管理。(12分)答:严格执行人大审批通过的预算;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按照预算法的要求编制预算和执行预算;运用检查、审计等行政手段强化预算监管;公开预算,增加财政收支的透明度,接受权力机关监督和社会监督。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切实履行管理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监督,自觉接受来自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2014安徽)假如你是学校书法宣传大使,请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说服少数同学。请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角度分析其所蕴含的哲理。(2015安徽)材料三是如何体现“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8分)并从“正确认识社会”角度对材料二进行哲学思考。(20分)《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汲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2)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10分)(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纪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答:①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由于人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人们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出发会对《记住乡愁》产生不同感受。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不同的学者是从纪录片本身的不同领域进行科学研究,所以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获得不同的感受。(2013全国)(2)《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答案】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由此产生争论是正常现象。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错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讨论,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促进认识的发展。真理的客观性不否定认识的主体差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争论有利于明确真理的条件和范围。认识具有反复、无限、上升。在克服谬误中发展。两套高考试题主观题之对比:1.考点无偏差,均为考纲中重点和骨干知识;2.全国卷的设问方式习惯创新,安徽卷较为传统;3.全国卷对知识点的考查更具有综合性和逻辑性;4.全国卷命题遵循小切口(知识、思维)原则。5.全国卷的选拨标准更高。读得懂;用得上;说得清;有创新(2015全国)12.某公司准备在甲乙两种复印机中选购一台,甲复印机的购置成本为22000元,乙为18000元;甲的专用耗材每年消耗量不及乙的50%。该公司最终购买了甲复印机。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这一选择的理由是A.甲乙是替
本文标题:2015年高考政治试题分析及经验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20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