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孟浩然,字浩然,世称“孟襄阳”。隐鹿门山。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与王维合称为“王孟”。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在长安时,有诗名。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在长安一段日子后。时运不济,返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消除仕途的失意。隐居鹿门山。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一天,孟浩然正在王维家时,皇帝突然驾临。因为事先没有通报,孟浩然不免有点慌乱。他平生没有同官场打过交道,不知道该怎么样在这种突如其来的氛围中与皇帝相处,竟爬到床底下躲了起来。皇帝进来后,一观察室内环境,就知道官署里还有客人。王维瞒不过,只好把孟浩然叫了出来。这种情势下君臣相见,两边都非常尴尬,气氛自然就无法融洽起来。毕竟皇帝见人多,经验多,便主动化解这种尴尬场面。对孟浩然说:你的大名我也早就听说过了,不知道你最近可有些什么新作?本来,这是孟浩然一辈子都难得的好机会。皇上亲自索求诗作,如果被看中,那荣华富贵不是唾手可得么!但孟浩然却不知怎么的,一辈子写了那么多好诗,这回见了皇帝,却偏偏哪壶水不开提哪壶,献上这么一首诗道: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蔽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唐玄宗看了,老大不高兴。说道:先生你算了吧。君为大才,我非明主。不是我不用你,是你从来都没有找过我。现在你在诗中却言我抛弃你,这叫人如何说起?你还是归你的南山(唐人好隐居长安郊外的终南山,以此作为升官捷径,故南山有隐居之义)去好了!就这一句话,把孟浩然一辈子的仕途都给堵死了。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第一个大量创作田园诗的诗人是东晋时代的陶渊明;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南朝宋代的谢灵运;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田园诗并在山水田园诗中抒发交游、酬唱之情的诗人,则是盛唐时期的孟浩然。是孟浩然将山水诗和田园诗熔铸在一起,即写山水又写田园;山水中有田园,田园中亦有山水。二、清淡的诗歌风格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多写山水田园如《过故人庄》和隐居的逸兴如《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以及羁旅行役如《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心情。孟浩然的诗,评论者多以清、淡言之。自唐至今,一以贯之。他的诗篇里出现频率最多的词,大概就是“清”。纵观孟诗,其诗风之淡,大致有三:一为思想感情的淡,二为诗意表现的淡,三为语言色彩的淡。三、孟浩然的诗歌美学观孟浩然作诗多为有感于物。这种诗歌理论,是进步的。他反对当时诗坛上那种故作清高,无病呻吟、内容空洞、辞藻浮艳的形式主义诗风。四、孟浩然的影响李、杜、王维都很敬仰孟浩然。其他山水诗人如储光羲、刘长卿、韦应物、柳宗元等,也都受到孟浩然的影响。因为他襄阳出现了不少山水诗人。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钟声渡头黄昏江景图月亮烟树月夜山景图岩扉松径诗歌写了几个场景?分别是什么?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开头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描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目的地,即是到了庞德公隐居的地方,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开烟树:指鹿门山上的树被暮色笼罩,看不分明,在月光照耀下重新显现出来。庞公:即庞德公,汉代末年的隐士。襄阳人。荆州刺史刘表数次请他进府,皆不就。刘表问他不肯官禄,后世何以留子孙,他回答说:世人留给子孙的是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我留给子孙的是耕读传家、过安居乐业的生活,所留不同罢了。后隐居于鹿门山,采药以终。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岩扉松径:指岩壁当门,松林夹路。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指自己孟浩然要隐居鹿门山的原因:(一)借名山以扬名。鹿门山是襄阳开发最早的名山之一,文化积淀丰厚。隐居于此,有利于提高知名度。(二)借庞公以扬名。孟浩然有意步武先贤,借扬清德,故虽偶住鹿门,而仍以归隐名山相标榜。孟浩然隐居与庞德公隐居可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隐居。庞德公身处乱世,不愿为刘表所用,是一种逃避官禄的隐居。孟浩然身处开元盛世,渴望为时所用,是一种以隐干禄的隐居。(三)地理环境的选择。距孟家庄园不远,隔汉水相望。可以随时回家看望、侍奉父母。其性爱山水,喜泛舟从涧南园到鹿门山,有近二十里的水程;从鹿门山到襄阳城,有三十里的水程,泛舟往返非常便利。这首诗写的“夜归”的“归”途,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清淡干净的笔墨,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恬然超脱隐士形象真实地表现出他的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薄:草木交错曰薄。去:行走。闲闲:悠闲,从容貌。迢递:远貌。递:形容遥远。且闭关:佛家闭门静修。有闭门谢客意。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带”,围绕。“薄”,草木丛生之地。首句化自陆机《君子有所思行》:“曲池何湛湛,清川带华薄。”清澈的河川围绕着一片草木丛生的长长的沼泽地,归去的车马就从这里缓缓前行了。诗人写归山,却是从川写起。车马“闲闲”,显出诗人从容的心情,似乎这次的归隐,是他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景象。诗人并不是被逼出走,落荒而逃,也不是愤然离去。正是这种从容的心境,才使诗人在出发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河水长流、草木繁生的平和清静之景。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流水好像懂得“我”的心意,缓缓地流淌着,陪“我”前行;黄昏中鸟儿飞回草木茂盛的沼泽,伴“我”一道回家栖息。“流水”、“暮禽”都被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有人的感情:怕诗人路上孤单,与诗人结伴同归。有流水和鸟儿的陪伴,诗人悠然自得。但归途漫漫,仍不免孤单。渐渐地,他的心绪开始低沉,这时的他看到: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归途中会遇到很多东西,诗人独独选择了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充满凄凉色彩的景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当归隐之地嵩山渐渐就在眼前,诗人心中开始生出一股抑制不住的悲凉。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迢递”,形容山高远的样子。“闭关”,闭门。隐居的家在高高的嵩山下,如今回来了,就关上门吧。闭门既是谢客,更是要让自己静心独处,不问世事。诗人的情绪在这时又趋向平和,他说服自己,相信着嵩山将能还给他一片宁静的内心。《归篙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明人李东阳说:“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痔之病。”
本文标题:孟浩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21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