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高中历史 6.16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前预习导学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本课内容后,你应能够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1.掌握以下要点:(1)三民主义的提出。(2)三民主义的实践。(3)新三民主义。2.探究以下问题:三民主义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作用。预习导引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过程(1)提出:1905年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2)阐发: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2.内容(1)民族主义: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2)民权主义: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3.评价(1)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2)革命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3)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预习交流请结合上图与所学交流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提示:在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是政治前提,民权主义是核心,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二、三民主义的实践1.建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2.颁布《约法》:1912年,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维护民主共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企图复辟帝制,孙中山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以捍卫民主共和制度。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背景十月革命后,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2.内容(1)提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2)内容①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②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3.评价(1)性质: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2)特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3)意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的展开。课堂合作探究问题导学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活动与探究材料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中国同盟会纲领(1)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什么?其核心内容是什么?提示:三民主义;核心内容:民权主义(或创立民国)。材料二新旧三民主义内容比较简表名称旧三民主义内容新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2)根据材料指出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提示:明确反对帝国主义、主张中国境内各民族平等、增加“节制资本”、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等。(3)先进理论引领社会前进。指出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分别引领了哪一革命运动。提示: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或大革命)。正确认识三民主义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1)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2)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制定并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反封建专制的重大意义,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3)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进行了不懈斗争,并且顺应时代潮流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发起国民大革命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4)三民主义是20世纪初期引领中国社会前进的旗帜,有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当堂检测1.“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其中的“驱除鞑虏”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发展资本主义B.推翻专制统治C.建立民主政治D.实现民族独立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是要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答案:B2.(2013广东文综)“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解析:“剪掉辫子反朝廷”“鞑子”都体现了强烈的反清色彩,在三民主义中,反清是民族主义的内容,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移风易俗”是革命的结果,不是目的,A项错误;反清思想与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无关,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反对帝国主义的思想,D项错误。答案:B3.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主要是因为()A.发展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B.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平均地权的内容C.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内容基本一致D.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帮助下形成的解析:新三民主义之所以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主要是因为新三民主义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内容基本上一致。答案:C4.“理论是时代前进的旗帜。”下列历史事件中,不属于以三民主义为旗帜的是()解析:A项是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革命;B项是国民党一大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新三民主义是合作的政治基础;C项是国民革命,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D项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答案:D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随着海峡两岸“三通”实现,交流更加频繁。早在2008年5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来到大陆,他首站抵达南京,于5月27日上午拜谒了南京中山陵,并题字:“天下为公,人民最大。”(1)为什么吴伯雄主席首站抵达南京并拜谒中山陵?(2)“天下为公,人民最大”主要赞扬了孙中山先生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可贵精神,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民生主义。(3)胡锦涛同志曾说:“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永远地继承和发扬。”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孙中山为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遗产?解析:第(1)问,要考虑南京及中山陵与国民党的关系。第(2)问,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全面分析。第(3)问,要结合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归纳概括,要言之有据。参考答案:(1)南京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孙中山是国民党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2)民生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生主义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无法实现,也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3)“天下为公”“博爱”的高尚人格;屡败屡战的顽强意志和进取精神;牺牲奉献、忧国忧民、关心民众疾苦的精神。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 6.16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33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