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资料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朝代更替1、原始社会: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3、封建社会: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第一部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夏朝(前2070—前1600)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传子制度(王位继承制)。二、商朝(前1600—前1046)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这种制度下,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商朝还是一个弥漫神权色彩的王朝。三、西周(前1046—前770)西周的政治制度是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一)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西周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2、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巩固西周的统治)。3、内容:①周王是最高的统治者②③④⑤②分封的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殷商降族、古国等;③权利与义务:周王把土地、人口、物资等分封给诸侯臣下,层层分封;受封的诸侯国君要向周王效忠朝见、纳贡、随同周王作战等义务。4、分封制的影响:①积极: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巩固了周王的统治,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层层分封,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②消极: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5、分封制的变化历程:形成成熟于西周,衰落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二)、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实质: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3、特点:①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宗子)②建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4、评价:①对国家:强化王权,保证“世卿世禄”②对家族: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家国一体)③对今天积极影响: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如“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消极影响: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势力和宗派势力等,如“认人唯亲”“宗派主义”。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1)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2)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主要依据(三)礼乐制即“周礼”,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是维护分封制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四、总结:中国早期(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结合,神权色彩浓厚(2)以血缘为基础;具有等级性,(3)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4)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第二部分:春秋战国的政治特点:分封制宗法制崩溃;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各国变法初步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第三部分:中央集权制度(第2、3、4课)一、秦朝在全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内容:◆中央:①建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皇帝独尊)②建立三公九卿制;③制定严格的官吏考核和选拔制度④制定严酷的《秦律》◆地方:建立郡县制。2、影响:1)积极:①由秦朝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的发展。2)消极:皇帝权力过大,容易形成暴政。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四套官制)(一)中央官制(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解决军权和相权矛盾)1)、秦朝三公九卿制5)、元朝一省制2)、西汉中朝6)、明朝废丞相、设内阁3)、隋唐三省六部制7)、清朝军机处4)、北宋二府三司制(二)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1、西周:分封制2.秦朝:郡县制3.汉朝:1)汉高祖:推行郡国并行制度(1)目的:巩固皇权,稳定天下(2)结果:中央和封国之间矛盾激化,诸侯王接连发动叛乱2)汉景帝集权:削藩、平叛、废权3)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设置刺史4.唐朝:安史之乱后设置节度使,藩镇割据5、宋朝: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6、元:行省制度(三)、选官制度的演变1、西周:世卿世禄2、军功爵制度(战国、秦朝推行,讲究军功)3、察举制、征辟制(西汉推行,讲究门第)4、九品中正制(东汉推行,讲究门第)5、科举制(隋唐以后历朝都推行,讲究成绩)(四)、监察制度的演变监察:秦朝:御史大夫汉:中央御史府,地方刺史宋:通判明清:“科道”按察使司谏议:唐:门下省宋:谏院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一)积极作用:1、政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2、经济: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3、民族:有利于民族融合。4、思想:它促进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繁荣;(二)消极作用:1、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2、政治: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容易滋生腐败。3、思想: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压制了思想文化、科技的发展,不利于明清民主启蒙思想的发展。总的来说,使得明清时期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近代史(1840—1949)(第四单元和20课)一、第12课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1840—1842,英国Vs中国)1、原因:1)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想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2)直接原因:禁烟运动:2、鸦片战争的过程:⑴发动: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⑵结束:1842年8月,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被迫求和。3、结果:清朝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之后又与法美相继签订《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南京条约》:①1842年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②项目内容影响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香港岛成为英国以后侵略中国的基地。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关税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同英国商定。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意图。)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4、影响:①政治: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③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了(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19世纪五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②直接原因:英法美企图通过修约扩大侵略权益遭到拒绝。2、经过:1)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战争。2)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3、结果:列强迫使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1858年)、《北京条约》(1860年)。(1)增开天津等11个通商口岸。(2)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3)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4)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4、影响:①政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清政府权力结构和国家机构发生变化。②经济:外国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③中体西用和维新思想兴起(三)失败原因及启示(1)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2)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3)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二、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一)、原因:1、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3、自然灾害不断,广西的矛盾尤为突出4、洪秀全创“拜上帝会”,发动群众(二)过程:1、标志: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2、建都:1853年,定都南京(天京),正式与清政府对峙。3、全盛:经过北伐、西征、于1856年,军事上达全盛清政府镇压: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成为主要力量4、纲领:前期: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5、天京变乱——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6、后期防御:提拔新人(如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稳定局势。7、后期革命纲领: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8、太平天国的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三)作用: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四)特点(1)太平天国运动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农民阶级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2)太平天国的领袖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3)太平天国同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互相配合,共同构成了亚洲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4)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五)失败原因: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如等级制度、天京变乱等)战略上的失误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六)启示: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三、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背景:(1)国内:内忧外患(内忧: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2)国内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3)国际: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2、目的:“自强”、“求富”,维护清王朝统治。3、理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4、主要内容(1)前期:自强创办军用工业:①安庆内军械所;②江南制造总局;(2)后期:求富创办民用工业:开平煤矿;轮船招商局。(3)军事:创办近代海军;初步建成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4)教育: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开近代教育的先河。5、结局:甲午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失败原因①外国人不希望中国富强;②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③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④根本原因:单纯的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封建制度。6、性质:是一场地主阶级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自救求强运动。7、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2)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3)没有真正达到其“自强”、“求富”的目的。四、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一)原因:①根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推行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②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③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二)经过:战争的爆发:1894年7月,日军在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1)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平壤战役、黄海战役(决战)(2)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辽东战役、威海战役1895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再次显示出不畏强暴、坚决御侮的斗争精神。(三)结果:清政府战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四)甲午战争的影响:政治:民族危机加深:列强开始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意识觉醒:清王朝开始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经济:洋务运动的破产;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思想:康梁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兴起。五.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1900年):(一)原因:根本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尖锐;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活跃(二)清对义和团的态度:镇压--“抚而用之”--剿灭(三)兴起的过程:兴起于山东;发展于京津(四)口号:“扶清灭洋”(五)活动:抗击八国联军(六)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七)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推动清王朝改革。六、戊戌变法1898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一)原因:①为实现瓜分计划。②助中国剿匪。镇压义和团运动(二)经过:(三)结果:清朝战败,签订《辛丑条约》。(四)影响: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八、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1901--1911)九、辛亥革命(1911年)(一)背景:(1)19世纪末,列强侵略和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是民族危机加深,同时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4)西方先进思想的广泛传播。(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资料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34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