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民族音乐(第一章 秦晋支脉)
秦晋支脉本地区的音乐文化有着悠久浑厚的历史陶埙、石磬、周钟的出土,成为我国古代乐器发展史、乐律学、音阶史研究的重要依据敦煌石窟保存了古代乐器、乐队规制、演奏演唱形式的可靠图像《诗经》中“秦风”、“豳风”和“二南”记录了当时王畿千里的民间歌谣秦晋支脉秦分支:流传于陕西省境内的音乐,代表性乐种:信天游、秦腔、西安鼓乐等。晋分支:流传于山西省境内的音乐,代表性乐种:山曲、梆子戏、山西鼓吹乐等。陇分支:流传于甘肃、宁夏以及青海部分地区的音乐,代表性乐种:花儿、陇剧、土族鼓吹乐等。山歌:人民群众在山间野外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抒情小曲。我国各地山歌有着极为丰富的曲调,虽然他们的名称各不相同,但艺术特点基本相似。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西北的“花儿”、四川的“晨歌”等。山歌的艺术特点歌词:1、即兴性强,随编随唱2、常用“比”和“兴”的手法3、句子通常比较短小,唱时加入衬词曲式结构:1、常见的是上下句结构2、南方常由四句组成一段3、还有四句插衬、五句体加“赶句”、加垛句等节奏和旋律1、节奏最大特点:比较自由2、旋律常常有比较多的跳进演唱1、通常是独唱2、常在歌前加歌头和吆号性的喊句3、演唱者常把嗓音提得很高4、曲调不太固定,演唱者经常即兴加以改动又叫“顺天游”,陕北地区的民歌形式之一因当地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触景生情,即兴编唱,用高亢悠长的旋律,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故得名“信天游”《脚夫调》曲调简单,由低音sol、do、re、sol四个音构成全曲骨干部分乐曲旋律进行最重要特点:双四度框架低音sol→do→re→sol高音do→sol→re→do乐曲结构简单,由上下句组成歌词采用“兴”的手法《兰花花》全曲结构简单,由两个乐句组成旋律进行均由高音开始,逐渐下行歌词用“比”的手法《赶牲灵》表现劳动生活和爱情生活的民歌结构简单,上下句结构旋律进行中,出现跳进彰显诙谐、幽默的感情信天游的特点歌词:比兴体的上下句;以七字句居多旋律:以双四度框架为特征;调式多徵调式,其次为商调式、羽调式节奏:自由悠长,常在乐节、乐句末尾有自由延长音结构:多上下句结构,上句分为两个乐节,下句一气呵成流行于山西省河曲、保德、偏关及陕西省府谷、神木一带内容多为情歌,少部分内容为“走西口”欣赏《想亲亲想在心眼上》《想亲亲》山曲的特点歌词以七字句为基础,多即兴演唱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上下句结构,下句多重复上句,或稍加变化五声或六声徵调式为主音乐高亢辽阔,多跳进真假嗓结合的唱法,多独唱,无伴奏花儿,流行于甘肃洮河流域的汉族山歌根据音乐风格和演唱风格,花儿有南派、北派之分少年,源于甘肃临夏和青海东部少年按照不同民族、不同劳动种类、不同地方,分别称为“··令”,大致可以分为长调子和短调子花儿、少年的特点节奏自由,常有自由延长的乐音,尤其在高音上的长时间停留,更给人以高亢辽阔的感受旋律以sol、la、do、re四个音为基础,向上向下四度扩展调式多六声音阶徵、商调式,常有上下五度两个五声音阶综合调式性的感觉多用真假声相结合的声音来演唱,经常出现滑音戏曲:一种根植于民间文化、集音乐、文学、舞蹈、杂技、表演和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它以剧本为主体,以音乐和表演为中心。表演形式为唱、念、做、打。剧种:我国戏曲因方言、音乐以及流播地区的不同、历史地形成的戏曲艺术品种的统称声腔系统:在戏曲音乐中,一些历史悠久、流布较广、影响较大、具有特殊风格并被不同的剧种所采用的唱腔体系戏曲音乐包括唱腔和器乐戏曲音乐的历史发展我国的戏曲音乐,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乐舞和俳优宋代,音乐发展的主流由宫廷走向民间,在北方形成杂剧,在南方形成南戏元代是杂剧发展的鼎盛期元末明初,在南戏基础上形成的传奇逐渐取代了杂剧的位置明代中期,产生了南曲的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和昆山腔。经过魏良辅等人改革的昆山腔,在我国戏曲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清代是戏曲音乐发展的高峰期19世纪初以来,一些原来的地方小戏逐渐成为一些大剧种戏曲音乐的构成及主要特征唱腔念白器乐文武场伴奏各种过场音乐唱腔唱腔的结构形式可以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1、曲牌体:曲牌体是以曲牌作为基本结构单位,将若干不同曲牌连缀成套,构成一出戏或一折戏的音乐2、板腔体: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按照一定的变体原则,演变为各种不同的板式,再根据不同板式的转换构成音乐采用曲牌体的剧种,大多都是比较古老的剧种曲牌体在曲牌的运用上有严格的规定,如要用同宫系统的曲牌,而且套曲中的曲牌排列要形成“散→慢→中→快→散”的布局曲牌体和板腔体的区别基本结构单位的不同:长短句和对偶句昆曲《桃花扇沉江》中曲牌[锦缠道]望烽烟杀气重扬州沸喧生灵尽席卷京剧《苏三起解》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音乐结构思路的不同:对比和统一音乐整体结构表现的不同:联缀结构和截断结构过门乐的区别:有过门和无过门音乐特色的不同:严整性和灵活性表达侧重点的不同:字和腔的关系起源的不同:格律诗词和齐言体诗歌流布地区的不同:东南和西北主奏乐器的不同:管乐与弦乐、打击乐与弹拨乐念白念白是戏曲的重要表现手段韵白:用于较有身份的人,有很强的音乐性散白:用于下层人物,接近日常生活语言念上场诗叫头器乐伴奏文场一般用管弦乐器,武场一般用打击乐器锣鼓在戏曲中有重要的作用开唱锣鼓说白锣鼓动作锣鼓武打锣鼓过场音乐为舞台动作伴奏或渲染舞台气氛的管弦乐所用材料为各种器乐曲牌或连接唱腔的音乐小片段1、秦腔的起源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2、秦腔的发展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这个时期,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仅西安一地共就有三十六个秦腔班社3、秦腔剧目秦腔所演的剧目多是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剧目超过1万本,剧目之丰富,居我国三百多剧种之首,因时代久远,散佚颇多,据现在统计,仅存约4700多个4、秦腔音乐值得注意的两个方面在中国戏曲史上对“板腔体”这样唱腔体制确立所起的作用“花音”、“苦音”的运用秦腔的音乐唱腔,分为“花音”和“苦音”两种声腔花音:也称欢音,欢乐、明快、刚健、有力,善于表现欢快喜悦、爽朗热烈的情感苦音:也称哭音,深沉哀婉、慷慨激越,易于表现悲愤、凄楚、怀念的感情蒲州梆子:流行于山西南部地区,音调高亢,以耍帽翅、甩发见长中路梆子:源于蒲州梆子,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在发展过程中吸收晋中地区的民歌、秧歌等民间艺术形式北路梆子:流行于山西中部、内蒙、河北部分地区,富有塞外山野风味上党梆子:流行于古上党地区,音调高亢活泼,表演风格粗犷刚健,并吸收部分戏曲曲调山西梆子戏的唱腔1、属于板腔体,由三眼板、一眼板、无眼板和散板四种板类组成2、板眼:中国传统音乐中节拍形式的通称,种类有“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等蒲州、中路、北路梆子的唱腔特点:1、除净行外,都是以低音sol→中音do→re→sol为旋律框架2、特性音程:sol→低音si六度的下行跳进或级进3、净行唱腔以sol→la→高音do→mi为骨干音上党梆子唱腔由六个音构成,fa音偶用,高音fa和低音fa基本不用山西梆子戏的道白1、蒲州、中路、北路梆子属中原音韵,上党梆子使用方言2、唱词以齐言的七字句、十字句为基本结构3、由上下两句唱腔构成基本结构单位山西梆子戏的乐队1、分为管弦乐和打击乐两组,俗称“文武场”2、文场主奏乐器:板胡3、武场乐器:鼓板、堂鼓、战鼓等4、伴奏方式:蒲州梆子“唱时不拉,拉时不唱”;其他三路“满唱满跟”流行于陕西省西安地区的一种汉族古代器乐演奏形式,民间称为“细乐”、“乐器”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乐种性质属于吹打乐演奏形式有坐乐、行乐两种第一部分:开唱鼓→起(引子)→头匣→二匣(头、二匣均为“八拍鼓板”接“耍曲”)→三匣(八拍鼓板)→前退鼓第二部分:帽子头→引令(速度缓慢)→正曲(多段抒情性慢板乐曲)→行拍(行进速度)→赶东山→扑灯蛾(轻松愉快的舞曲)→赶东山尾→后退鼓(全曲尾声)坐乐行乐的演奏以曲调为主,节奏乐器起伴奏、击拍作用,多用于街道行进和庙会的群众场合同乐鼓:节奏平稳,速度徐缓,情调高雅乱八仙:乐曲短小,旋律优美,情绪欢快晋北笙管乐流传于山西省北部、东北部地区民间流传的曲目有8首著名的套曲,俗称山西八大套:《推辘轴》、《青天歌》、《箴言》、《扮妆台》、《劝金杯》、《鹅郎套》、《十二层楼套》、《大骂玉郎》八大套每套由多首曲牌按固定顺序联缀演奏,往往以每套第一首曲牌的名称为该曲牌的名称八大套的曲调采源主要是民间器乐曲,另外还有一部分来自五台山庙堂音乐和当地民间歌曲八大套套曲结构的主要特征1、全曲以慢、中、快序列性的速度贯穿,以速度行进的不同层次来安排套曲的整体结构2、各曲牌终止处往往以基本固定的旋律或锣鼓贯穿3、套曲内各曲牌联缀在同宫系统调式体系内双四度框架、花音、苦音在秦晋支脉的使用秦分支1、陕北信天游基本上以双四度框架的四音音列为骨干音2、秦腔是花音、苦音运用的创始性和代表性乐种晋分支:1、蒲州梆子唱腔以双四度框架(低音sol、do、re、sol)为旋律框架2、河曲一带的山曲在双四度框架上强调六度、七度、八度甚至十一度的大跳陇分支1、以sol至高音re之间各音级的级进为核心(以sol、la、高音do、高音re为骨干音),向上向下四度扩展2、在以上基本音调结构基础上,突出羽类色彩音调3、强调羽类色彩进行的羽调式旋法诗经(305篇)风:从黄河流域15个地区采集的民歌,称为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宫廷乐歌,105篇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祭祀歌舞,40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在民族调式中,宫音相同,主音各异的不同调式,称为同宫系统C宫系统
本文标题:中国民族音乐(第一章 秦晋支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40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