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杜甫、李商隐诗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等大量名作。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的诗叫做古诗,或者古体诗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律写作的诗称做近体诗或今体诗。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选入课本的《杜甫诗三首》都是七言律诗。《秋兴八首》杜甫在旅居夔州时所作一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七言律诗。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之意,故名《秋兴》。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而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杜甫的朋友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秋兴》这组诗,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远。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白露般的秋霜使两岸的枫树林衰败飘零,巫山巫峡一带气象更加萧瑟阴森。巫江的波涛好像连天一般汹涌澎湃,边塞上风云滚滚,阴沉沉地压向大地。一丛丛的菊花再次盛开,使我像往日一样又一次伤心落泪,孤独的小舟系向岸边,也系着我怀念故园的心情。寒风阵阵,催促着妇女们拿起剪刀裁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傍晚时分,高高的白帝城上传来急促的捣衣砧声。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定全篇萧瑟悲凉之基调。后世评价: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秋水共长天一色愁云惨淡万里凝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裁衣的刀尺声、砧声,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更平添了诗人一许孤独、忧伤之感。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组诗,也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刘备)庙、武侯(诸葛亮)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王昭君(前52年-前19年)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王昭君墓碑上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的村子。一别汉宫,她就和北方荒漠连在一起,只留下一座长着青草的坟墓面向着黄昏。元帝凭着画工的画像曾经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千载以来,琵琶弹奏胡乐,乐曲里还分明诉说着怨恨。读《咏怀古迹》一诗中,哪个词最能点明王昭君的思想感情?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昭君怨恨什么?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去”对“独留”,入骨三分地写出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环珮空归月夜魂昭君骨留大漠,只有魂灵能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环珮空归月夜魂“空”字,一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二则表达出诗人强烈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昭君怨恨什么?画图省识春风面点明造成昭君悲剧的原因:是元帝的昏庸糊涂。昭君怨恨什么?为何题为“咏怀”?杜甫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冷落,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昭君出塞,献身大漠,独留青冢,千载怨恨。两者有相似之处。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之情。英雄迟暮美人迟暮评论者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马嵬李商隐名句集锦:夕阳无限好,___________________。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___。天意怜幽草,_______________。只是近黄昏却话巴山夜雨时心有灵犀一点通人间重晚晴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___________。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东风无力百花残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xī)生,有《李义山诗集》。十六岁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二十五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可就在这时,令狐楚染病去世。没了生活依靠的李商隐,一时茫然不知所措,恰也是这个时候,属于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因爱慕其才,聘请他去府中掌书记,并且还把女儿嫁给了他。原先李商隐出自令狐楚门下,自然被归入了牛党的阵容;现在李商隐又成了李党的东床快婿。“忠臣不事二主”,而李商隐却如此轻易地“改弦更张”,于是,他的一生便始终伴随着牛李党人的咒骂、诋毁、中伤,最终他也就成了那政治旋涡中的溺水者。李商隐政治溺水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咏史之作多是托古讽今的,《无题》是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有人认为李商隐诗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李商隐马嵬事变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诛奸相杨国忠为借口,突然在范阳起兵,惊破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美梦。转瞬之间,洛阳失陷,潼关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携爱妃杨玉环,仓皇逃离京师长安。刚到马嵬坡时,六军不发。禁军将领陈玄礼等对杨氏兄妹专权不满,杀死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遂请求处死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只得与杨贵妃诀别,杨“遂缢死于佛堂”。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译文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牵牛。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全诗大意诗以“马嵬”命题,重点是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首联用讥讽的语调确定了杨贵妃之死,中间两联写马嵬之变和所发生的悲剧的经过,尾联是对前六句的总结,更丰富了批判唐玄宗的内容。感情基调:讥讽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再续前缘,无异于痴心妄想今日逃难,昔日狂欢既有今日,何必当初?冷峻的责问深刻的讽刺倒叙: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对比:暗含讽刺兖、冀、青、徐、豫、荆、扬、雍、梁章法结构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本文标题:杜甫、李商隐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45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