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科学技术的作用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科学技术的作用研究姓名:李艳影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科学技术哲学指导教师:张富国2009050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科学技术的作用研究作者:李艳影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刘丁东.陈融冰.LIUDing-dong.CHENRong-bing简论洋务运动对中国政治和社会意识近代化的作用-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3)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出实行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主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民主革命力量的产生和壮大,从而促进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提倡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民主思想,促进了中国社会意识的多元化发展.2.学位论文任海军我国网络文化及其建设研究2008摘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建立了中国学术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科技网等网站。如今,中国的网民数量、计算机数量、网站数量、计算机带宽容量、域名数比1994年“中国上网年”已增加了十倍甚至百倍。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生活在网络环境中,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就应运而生了。在互联网这一新的载体上产生的网络文化,是新形势下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我国关于网络文化的研究近年来层出不穷。本文则在探讨网络文化定义、特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网络文化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种影响,并对中国网络文化现状、存在的问题等也进行了粗浅的界定和研究。文章最后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应当具有的特征,以及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文章还阐述了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的网络文化发展观、改善党管意识形态的方式方法、如何提倡文化多样化以及坚持和而不同的发展观等问题,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3.期刊论文刘丁东.陈融冰.LIUDing-dong.CHENRong-bing简论洋务运动对中国政治和社会意识近代化的作用-桂海论丛2009,25(4)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出实行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主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民主革命力量的产生和壮大,从而促进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提倡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民主思想,促进了中国社会意识的多元化发展.4.学位论文邓建国科举制度的伦理审视2007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继察举、荐举之后延续了1300年的一种选士制度,它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的权贵世族垄断仕途和用人任官大权,使中国社会文化和政治获得了某种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不仅维护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而且极大地彰显和弘扬了以忠孝廉耻、仁义礼智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本质上是为维护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服务的,具有把儒家伦理道德制度化并使教育服务于政治的特质。科举制度包含着大量的伦理道德问题,不仅在考试的内容上以儒家经义为核心和主旨,而且在考试的组织和形式上也深受儒家伦理道德的熏染和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科举制度史,实质上就是一部儒家伦理道德进入政治、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史,是一部儒家伦理道德制度史。研究科举制度,需要也离不开伦理学的视角和考察,必须而且应当结合伦理道德特别是儒家伦理道德的理解和把握来进行。舍此,就很难真正深入认识到科举制度的本质和旨归,也很难对其作出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评价。中国科举制度以弘扬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己任,以传播、继承和发扬以“忠孝廉耻、仁义礼智”为核心的儒家道德为归宿,以维持和巩固皇权为终极目的。选拔任用人才的标准主要是“德行”,即伦理道德。隋炀帝于大业三年(607)下诏:“夫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或节义可称,或操履清洁,所以激贫厉俗,有益风化。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并为廊庙之用,实乃瑚琏之资。才堪将略,则拔之以御侮,膂力骁壮,则任之以爪牙。爱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必举,与时无弃。以此求治,庶几非远。”明确指出科举考试重在选拔那些“德行敦厚”之士。崇德,落实到科举考试中,则是要弘扬儒家德义传统,从学理上阐明儒家伦理道德的内在意义和价值,进而在为官为学中身体力行儒家伦理道德。唐宋以降勃兴的科举考试,将儒家伦理文化抬到很高的地位,统治阶级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尊孔崇儒的高潮,引导无数考生乃至朝廷官吏学习儒家经典,弘扬儒家经义,并将其与国家的治理、个人的修养以及教育的普及连为一体,进而使科举考试成为推扩和宣传儒家伦理文化的重要机制或手段。科举制度是一种连接教育与政治的选官制度,基本价值目标是选拔出优秀的治国理政人才,使国家政治清明,风俗醇化。就其终极的价值目标而言,则是弘扬和光大儒家“有道”的政治理想,实现伦理化的政治和使政治伦理化。科举制度通过特定的考试程序设计和公正理想追求,聚焦于社会的治理和风俗的醇化,以此来引导考生关心政治,建立并实现自己的政治道德理想。在历代的科举考试中,对儒家伦理基本价值取向的认识以及如何应用儒家伦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其不变的主题。明清两朝盛行的八股文取士,也是紧紧围绕儒家经义而展开的。无论隋唐亦或明清,科举考试都推崇儒家思想,把儒家《四书五经》作为考试的权威文本,要求应考者按照《四书五经》的道路学习应考,以考出好的成绩,博取功名。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它要求“代圣贤立言”,对儒家的微言大义进行具体的阐发,设身处地地贴着儒家圣贤的心理和思想去阐释论证儒家伦理道德思想。1300年的科举制,对于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教育的关系,对于中华民族伦理文化的影响,均具有某种双刃剑的性质。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析和唯物辩证的观点,认真总结科举制度中的利与弊,给以合理的评价。整体上看,科举制度既有自身的历史进步性和伦理合理性,也有自身的伦理缺失和弊端。从历史进步性和伦理合理性上讲,科举制对隋唐至明清1300年间中国政治、教育、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具有重大的影响,它以轻门第、重才学、任人唯贤实现了对特权制度的否定,以平等竞争的考试与人才选拔实现了社会各阶层的上下流动,科举制度使儒家伦理获得官方的表彰和认可,同时也催生了士大夫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科举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形象,而且为东亚国家的科举制和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所借鉴,对世界文明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就其伦理缺失和社会弊病上讲,主要体现在考试内容的陈腐和考试方式的僵化,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八股取士制度对个体价值确认的简单化、程式化等诸多弊病,使科举考试常常成了猎取功名的工具,儒家经典读得越来越熟,八股文写得越来越好,人品却越来越差,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异化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和奴才。清朝后期,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中国则大大落后于时代的潮流和世界的发展,而科举制度仍鼓励考生埋头于《四书五经》及八股文,把科学技术看作为“奇技淫巧”而不屑一顾,严重脱离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科技文化发展的要求,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后果。总之,科举制度及其所带来的伦理道德效应,如同一块镜子的两面,不仅有善的一面,而且也有恶的一面。从历史发展历程上一般地说,早期是善大于恶,中期是善恶参半,晚期是恶大于善;从动机与效果、事实与价值上说,科举制度的原初动机是好的或者说是比较好的,而在其后来显现出来的效果则是不太好甚至是比较差的,科举制度的价值指向是道德的,而在事实层面上往往又有许多非道德乃至反道德的因素。科举制度使儒家伦理道德制度化政治化,充分实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现实价值和历史功用,但是制度化政治化的儒家伦理道德恰恰有向封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献媚的一面,失却了儒家伦理道德中“从道不从君”的道统精神,因此决定了制度化政治化儒家伦理道德必然会随着科举制度的解体而解体,它比之理论或士林儒家伦理道德无疑有着更多的历史局限性和现实的保守性。科举制成为历史的陈迹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管它在历史上起过何种积极作用。英国经济学家白哲特说,“整个文明史充满着那些最初十分珍贵而最后使人致命的主义和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就是那种最初十分珍贵,后来逐渐演变成使人致命的制度。今天,我们研究科举制度及其伦理道德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服务于当代的伦理道德建设。5.期刊论文刘树雨互联网影响下的中国政治选举-新西部(下半月)2007,(3)政治选举是民主国家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对我国的政治选举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增强了选民和候选人之间的互动;促进了政治选举的信息公开化;强化了选举过程中的宣传教育功能.同时,互联网也会给我国的选举工作带来一些不利因素,需要政府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以促进我国政治选举的发展和完善.6.学位论文邓卫永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国家政治安全问题2003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扑朔迷离的全球化浪潮,必须认清全球化的实质,分清全球化的利弊.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安全领域在不断扩大和细化,政治安全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发生变化.全球化浪潮在为中国政治安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严重挑战:国家主权原则受到冲击;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加剧;民主政治建设面临巨大政治压力;民族分裂、宗教极端和恐怖主义势力活动猖獗.面对全球化对中国政治安全的双重影响,为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国家利益原则、综合安全原则、合作协调原则、相对平衡原则、永葆红色原则等基本原则,来超前思考和制定应对战略策略.同时,为了全方位地维护中国政治安全,我们必须从大力发展经济入手,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军事实力;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强化国民的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开展积极有效的外交活动,营造宽松有利的国际环境等等.7.学位论文倪铁中国传统侦查制度的现代转型——1906-1937年侦查制度现代化的初期进展20081840年,西方列强挟枪炮之威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自此,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开始发生结构性变革。20世纪初,内外交困的清政府宣布修律变法,以图挽回倾颓败局,一场仿效西方的大规模法律移植运动拉开了历史序幕。修律变法和政制改良并没有使得病入膏肓的专制体制恢复生机,反而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解体,传统侦查制度也在现代因素的冲击下分崩离析,现代“职权主义”侦查制度得以初步构建。1911年,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的封建专制时代,随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并未抛弃前清侦查制度改革成果。在清末侦查制度现代转型的基础上,民国历届政府不断调整侦查程序设置,推进侦查组织的专门化建设,引进现代鉴识科技,传统侦查制度的现代转型在屈折中奋进。本文以中国传统侦查制度现代转型的初期进展为研究对象,选择1906年到1937年中国侦查领域中的制度转型为研究中心。通过一系列探讨,试图挖掘中国侦查制度现代化的历史资源,解析近代中国传统侦查制度是如何获得现代转型的动力,描绘传统侦查制度现代转型的历程,诊断制度变革中的弊病,以求为当前侦查程序改革提供历史镜鉴。本文无非是追寻两个问题的答案:一是传统侦查制度现代转型的道路为何?二是传统侦查制度现代转型的影响因素为何?本文主要从以下几部分展开:绪论部分讨论了本文的研究构架、研究范式、研究对象,并简要回顾了相关学术史。第一部分,以中国传统侦查权为研究中心,对中国传统侦查制度进行反思。在中国传统专制社会中,传统侦查权依附于传统审判权,而传统审判权则依附于传统行政权,传统侦查权并没有获得独立的发展空间。但是,作为一项国家刑事司法权能,中国传统侦查权形成了特定的纵向和横向构造。传统侦查权构造具有以下特点:权力配置较为分散,权力划分呈层级式,权限分割体现传统社会的身份等级,权力运作
本文标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科学技术的作用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60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