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师说》导学案教师版
潼南中学高2014级《师说》导学案预习自测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二、知识链接:1、关于“说”:“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2、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3、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的倡导者。,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三、夯实基础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勾画重要的基础知识(字音、字形、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借助课下注释,认真巩固落实。四、阅读1、自由诵读,注意字音,把不懂的字音勾画出来。老师对相关字音进行点评。2、学生齐读,熟悉课文,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3、熟读并背诵全文。五、梳理探究(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听朗读,熟读并疏通课文句读()针砭()阿谀()郯子()苌弘()老聃()经传()李蟠()或不焉()贻()(二)、语言知识积累[重点实词]师(课文中出现26次)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专门技艺的人)十年春,齐师伐我(军队)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六艺经传(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道吾师道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重点虚词]之(课文中出现25次)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择师而教之(代词,他)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其(课文中出现17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前: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于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词类活用]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形容词作名词,愚人)[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今:没有)3.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5.吾从而师之(古: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今:连词,表结果、目的等)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并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者……也”为判断标志)译: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译: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于”为标志)译:4.不拘于时,学于余(前句:前句:被动句式;后句:状语后置)译:合作探究案探究一:1、全文四段,试概括各段内容。(具体分析可参见教师用书)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第三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分析第1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2}提出从师的原则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运用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分析第2段: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试分析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这样对比又怎样的论证作用。(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了解对比论证的手法重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第二段的内容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第一组: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者对这一组的看法: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第二组:对其子与于其身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作者对第二组的看法: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第三组:百工之人与士大夫: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作者对第三组的看法: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分析第3段:本段的分论点是圣人无常师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分析第4段: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探讨二: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韩愈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与授业。因此,师与生的关系,就以道与业来衡量的。谁先有道,谁就是教师;谁有专业学问,谁就是教师。教师不应受什么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他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句话反映了道德知识积累和教学的客观规律:闻道在先,以先觉觉后觉;攻有专业,以知教不知。这句话冲破了汉代重师法家法的旧框框,解除了弟子必不如师师必贤于弟子的旧教条,提出了为师的新标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是一种卓越的见解。这句话还包含有不耻相师,即相互为师的观念,提倡向更多的人学习,向学有专长的人学习,向比自己有长处的人(包括自己的学生在内)学习。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比《学记》所提出的教学相长又进一步:一方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明确地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子弟子的新思想。课后练习案一、双基夯实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郯子(tán)苌弘(chánɡ)老聃(dān)李蟠(pán)B.句读(dú)渎职(dú)穷兵黩武(dú)买椟还珠(dú)C.六艺经传(chuán)传记(zhuàn)传说(chuán)传宗接代(chuán)D.贻之(yí)春风骀荡(yí)心旷神怡(yí)甘之如饴(yí)【答案】A(B项“句读”应读dòu;C项“六艺经传”应读zhuàn;D项“春风骀荡”应读dài。)2.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A.古之学者必有师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吾从而师之D.闻道有先后【答案】D(A.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众人:古义为一般的人;今义为大家、许多人。C.从而:古义为跟从、并且,是两个词;今义是连词,表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3.选出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答案】C(均为“学习”之意。A.出:超出/出自。B.惑:疑难问题/糊涂。D.道:道理/风尚。)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B.犹且从师而问焉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恣其所为不问朝夕遣人候问武C.或师焉,或不焉云霞明灭或可睹而或长烟一空左右或欲引相如去D.其出人也远矣蜀山兀,阿房出农不出则乏其食公拆袄,出珠授之【答案】A(惑:①疑难问题;②糊涂;③疑难问题;④迷惑。B.请教/寻找/询问/问候,C.有的/或许/有时/有的人,D.超出/出现,指建成/出工/拿出。)5.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A.辍耕之垄上B.郯子之徒C.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答案】B(B中“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相当于这些,这类;其余皆为动词,到、往)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择师而教之而耻学于师C.其皆出于此乎生乎吾前D.不拘于时学于余【答案】A(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而①表承接关系,不译,②表转折关系,却;C乎①疑问语气词,吧,②相当于介词“于”,在;D于①表被动,当“被”讲,②介词,跟。)7.各句中加点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答案】C(C是使动用法,其他是意动用法)8.下面对文章前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答案】B(作者并没否认“童子之师”是老师)二、文本精品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9.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A.圣人之所以为圣B.余嘉其能行古道C.小学而大遗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答案】D(都是“爱护、疼爱”之意)10.作者对老师的职责与为什么要从师的道理,作了精辟论述,写出了千古名句。①作者界定的老师的职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句式特点审视,这是个________句。②人必须从师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师者,所
本文标题:《师说》导学案教师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61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