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5.人员培训与健康教育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泸州市精神卫生中心葛乾荣副主任医师工作规范内容1.机构、职责及保障条件2.患者的发现和登记3.社区/乡镇管理4.应急医疗处置5.人员培训与健康教育6.资料信息管理与工作总结、进度报表7.督导、绩效考核、评价附件内容5.1人员培训5.2健康教育与宣传5.1.1.2培训目的行政管理人员:了解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的目的、意义、主要工作内容等。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掌握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要求、工作程序和相关诊疗规定。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掌握必要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知识和技能、相关工作要求和规定,能够开展社区/乡镇管理。社区其他相关人员:了解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必要基本技能,主动配合、协助开展工作。5.2健康教育与宣传5.2.1职责和任务对于首诊患者及其亲属*提供临床规范化治疗*开出健康教育处方,降低病耻感*提高他们对于重性精神疾病的应对能力*预防向慢性和残疾转化对于慢性精神病病人*要围绕提高自知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5.2.1职责和任务(续)预防措施*早发现为主*在社区中要积极开展早期识别重性精神疾病的宣传教育*鼓励疑有重性精神疾病的人员及早去正规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咨询5.2健康教育与宣传互动:问题及解答卫生部精神疾病的防治宣传核心信息是什么?核心信息--解答(1):精神健康是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精神疾病不代表精神健康。每个人不仅需要身体健康,也需要精神健康。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与躯体健康和躯体疾病一样,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决定的。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精神卫生问题,重视和维护自身的精神健康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当前重点防治的精神疾病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和老年期痴呆。核心信息--解答(2):怀疑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要及早去医疗机构接受咨询和正规的诊断与治疗。精神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关心、不歧视精神疾病患者,帮助他们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促进精神健康和防治精神疾病是全社会的责任。(详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查询“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延误治疗有那些危害?1.症状恶化,治疗难度增加。2.完全康复的机会减少。3.复发率明显提高。4.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增加。5.自杀的危险性增加。6.社会功能减退、造成精神残疾。家人如何协助治疗,防止病情复发?1.最主要的任务是督促患者按时服药。维持用药的病人,复发率较低,而没有维持服药治疗的病人,复发率高达80%以上。2.定期带病员到医院复查。一般情况下,应一个月复查一次,如果有特殊情况,可随时就诊。3.发现复发的先兆,及时处理。如果病人有失眠、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定、发呆发愣、进食无规律或全身不适感增多、突然否认自己有精神病而拒绝服药时应尽快就诊。4.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给予他们平静和有规律的生活环境,鼓励和陪伴他们参与各种活动。锻炼病人的生活、工作能力,接触社会、正视现实。勿过分照顾甚至监视,要对患者有信心,让他们学习独力。症状消失后为什么还要坚持服药?精神病与其他慢性复发性疾病很相似(如糖尿病,结核),是反复发作的疾病,其中精神病复发率居首位,出院后二年内复发危险机率最大。情感性疾病复发率大约40-60%。如果停药,复发率会成倍增加,约80%的病人停药后又会再度复发,如果1-5年内坚持服药未复发,5年后复发的可能性大大减少。所以疾病即使痊愈,感觉良好,依然需服3-5年的维持剂量,这如同糖尿病,几乎是一种终生性疾病,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坚持治疗,对疾病状况进行监控,如果放松警惕,疾病将会死灰复燃,前功尽弃。复发次数越多,治疗效果越差,留有精神残疾越重,复发后新开始治疗的剂量要加大,所以重在坚持服药,才能使自己成为主宰疾病命运的主人。对精神健康理解的误区误区之一:心理障碍比精神障碍轻。人们常常容易接受“心理障碍”的诊断,而不能接受“精神障碍”的诊断,误以为前者比后者轻。事实上,“心理健康”就是“精神健康”。对精神健康理解的误区误区之二:精神障碍就是精神病。许多人误以为“精神障碍”就是“精神病”。事实上,精神障碍的范围非常广泛,它包括了躁狂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焦虑症、情绪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癔症、性心理障碍、失眠症、人格障碍、儿童行为障碍、儿童多动症等。而精神病是特指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等严重的精神疾病。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可能有“精神障碍”,为了您的心理健康,应该去精神专科就诊,不该因怕被认为是“精神病”而讳疾忌医。对精神健康理解的误区误区之三:患精神疾病都是因为受到精神刺激。的确,一部分精神病患者发病前确实有一定的精神刺激因素,并且有些精神障碍的直接病因确实是受到剧烈的精神刺激所致,如创伤后应激障碍(这里的“创伤”特指精神创伤),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发病前并没有受到精神刺激。在精神医学的病因学方面,研究得最多的是遗传和神经生化研究。“精神疾病是一种脑功能的紊乱”目前已得到专家们的公认,即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去平衡对精神健康理解的误区误区之四: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可以解决所有精神障碍。大多数精神障碍(心理障碍)患者,到医院后希望单纯依靠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解决问题。许多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发病不只与心理因素有关,更主要是与脑内某些神经递质的变化有关。目前,治疗这些精神障碍的主要手段是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只能作为辅助治疗。因此,应将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单纯的心理治疗仅能取得部分疗效,不会取得满意疗效。对精神健康理解的误区误区之五:中药可以根治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和其它许多躯体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一样,只能靠药物控制症状,而不能根治。的确,中药在治疗精神疾病中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许多宣传夸大了中药在治疗精神疾病中的作用。目前精神疾病的治疗还主要依靠西药,可同时辅以中药治疗,尚未有系统的研究证实中药可以根治精神疾病。对精神健康理解的误区误区之六:得了精神病就彻底完了。当然,目前的现实是有三分之一的重型精神病人无法康复,导致精神残疾。但自从第一个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诞生以来,开辟了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新时代,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已有上百种抗精神病药物问世。只要经过正规、彻底的抗精神病治疗,能使许多精神病人的症状得以控制,有的甚至完全康复,回归社会,过正常人的生活。互动:问题及解答什么是健康促进?我保证你不知道!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减少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的一门学科。核心:传播知识,改变行为,促进健康。手段:传播、教育、干预。(我更愿意说是教育活动)健康促进充分利用行政手段,广泛协调社会各相关部门、社区、家庭和个人,使其履行各自对健康的职责,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战略。(荷兰奶酪的故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健康教育–行为矫正*通过提供知识与技能服务,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非强制性健康促进–行为、环境矫正*以教育、法律(政策)和经济手段,干预对健康有害的行为、生活方式和环境,促进健康。*带有一定的强制性5.2.4学校健康教育与宣传重要性*重性精神疾病多在青壮年发病方式*配合学校健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提高青少年对于重性精神疾病早期症状的知晓:可通过宣传墙报或手册等方式*在有条件的学校配备心理辅导老师,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行为干预互动:问题及解答为什么要在学校开展精神健康教育?就你说!谢谢!
本文标题:5.人员培训与健康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62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