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造纸印刷 > 道德经名句译解[1]
老子《道德经》名句译解一、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道德经》(下略)第二十三章【译解】: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八章【译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三,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第七章【译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四。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二十三章【译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政是不会持久的。五。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第十二章【译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六。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九章【译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七。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八。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第十六章【译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九。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译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十。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二十二章【译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十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第三十三章【译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十二。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二十四章【译解】: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十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译解】: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十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第二十六章【译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十五。物壮则老。——第三十章【译解】: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十六。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第三十六章【译解】: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十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译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十八。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第四十一章【译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十九。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译解】: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二十。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译解】: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二十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第四十五章【译解】: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老子认为,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二十二。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第五十二章【译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二十三。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译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二十四。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译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系统屏蔽]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二十五。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译解】: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二十六。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第六十三章【译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二十七。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六十三章【译解】: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二十八。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第六十四章【译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二十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译解】: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深刻道理,只有从实际出发,一点点积累,才能成就大事。三十。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第六十四章辅物【译解】: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做事贵在坚持。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三十一。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第六十六章【译解】:江海永远处于(百川)最低处,能纳百川,故能为河谷之王。山海争水,水必归海。只有善于为下,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戴和支持。三十二。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六十七章【译解】: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逞强好胜。老子提出“三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慈爱是“三宝”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是“三宝”的关键;“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处处争先,这是老子“三宝”的核心。三十三。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第六十八章【译解】: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处下”与“不争爱民群众篇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清?黄宗羲)释:天下的太平或者混乱,不在于一家的兴盛或衰亡,而是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忧愁或欢乐。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宋?胡宏)释:水因为有源头,所以其流才没有穷尽;树木因为有根,所以生长才没有穷尽。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汉?王符)释:大鹏的冲霄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捷;骏马的疾速驰骋,不是靠一只腿脚的力量。明堂所赖者唯一柱,然众材附止乃立;大勋所任者唯一人,然群谋济之乃成。(宋?石介)释:房屋厅堂赖以支撑的是柱子,但是这柱子要有其他很多材料附上才能立住;大的功勋只给予一个人,但功勋要靠群众的谋划和努力才能建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李世民)释:水能够托载着船航行,但也能够把船打翻弄沉。为政,通下情为急。(明?薛渲)释:为官从政的,掌握和了解下面的情况是最为急迫的。足寒伤心,民寒伤国。(汉?荀悦)释:脚受了寒就会伤害心脏,民众寒了心就会伤害到国家。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宋?张端义)释:天下是属于天下人的,不是一两个人的天下。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明?谢榛)释:从来治理国家的人,都不能忘记最普通的老百姓。块土不能阻狂澜,匹夫不能正颓俗。(宋?林逋)释:一块土不能阻挡住汹涌的狂澜,个人不能纠正衰败恶劣的风俗。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三国?诸葛亮)释:仰面向高处看,向高处走的不要忽视下面,往前看的不要忽视后边。举大事,动众情,必协众心而后济。不能尽协者,须以诚意格之,恳言入之,如不格不入,须委曲以求济事。(明?吕坤)释:干大事情,动大人众,必须协调一致、团结一心才能行动。如果不能协调,必须以诚意要求,以恳切的语言打动;如果还不行,就必须暂时委曲求全,以成大事。取天下,守天下,只在一种人上加意念,一个字上做工夫。一种人是哪个?曰民。一个字是什么?曰安。(明?吕坤)释:夺取天下,守卫天下,只需要在一种人身上打主意,在一个字上下功夫。这一种人是谁,回答是:“人民百姓”,这个字是什么?回答是“安定”。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汉?司马迁)释:治理国家的道理,应从让人民富裕开始。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唐?白居易)释:哪里能得到万里大的皮衣,把天下四方都盖起来,使人们温暖都能和我一样,天下就没有受寒冷的人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郑燮)释:卧在府衙听着竹子被风吹的萧萧作响的
本文标题:道德经名句译解[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69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