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八讲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
第八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首都军民30万人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按动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思考题: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什么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近代以来饱受欺凌的中华民族,从此站立起来了,半殖民地的中国变成了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2、千百年来由少数剥削者主宰国家、统治人民的历史宣告结束,人民大众成为国家的主人。3、结束了国家分裂和战乱的局面,解放统一了大陆地区。4、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政权的执政党,为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和走向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5、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走向社会主义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一节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转变时的历史背景十分错综复杂,中国人民依旧面临很大的困难。国际形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军事包围和贸易封锁,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国内形势•1、全国没有完全解放。•2、国民党潜留的特务、反革命分子、土匪多达300多万人,破坏和颠覆活动十分猖獗。•3、新解放区还没有实行土改,封建地主阶级还没有完全消灭。•4、国家财政经济十分困难。1954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主要任务•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为完成上述任务,新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1、解放军继续进军,消灭国民党残部和土匪;•2、建立各级人民政权;•3、整编军队与建立军区;•4、没收官僚资本,接受外国在华企业。同时,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管理。二、对外关系的调整•1、“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抗美援朝彭德怀与金日成等抗美援朝战争中毛泽东失去爱子毛岸英3、积极的和平外交•1954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毛泽东积极发展与苏联的关系。三、几项运动•1、土地改革运动。到1953年春,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外,大陆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农民分到土地。2、镇压反革命运动从1950年冬开始,在全国范围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运动打击的重点是土匪、特务、恶霸、反动会道头子和反动党团骨干分子。1952年底镇反运动基本结束。镇反运动中,湖北武汉市人民召开公审反革命分子大会三反(1951年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三反运动中,1952.2.10河北省人民法院遵照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命令,组织了临时法庭进行公审,公审结果,依法判处前中共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前天津专员公署专员张子善死刑,立即执行,并没收其本人全部财产。3、三反五反运动五反(1952年初)•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上海黄浦区国际贸易业的资本家排队向“五反”委员会递交坦白书4、对知识分子的改造运动•1951年批判电影《武训传》。•1954年批判俞平伯。•1955年批判胡风。四、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思考题:建国头7年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第一,领导层团结。•第二,意识形态一致。•第三,毛泽东个人意志的作用。•第四,人民群众诚心诚意拥护党。•第五,有苏联经验可以借鉴。第二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和设想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过分析,这时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具有既不同于社会主义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特征,但是,其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一、过渡的历史条件•1、过渡的经济条件•(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和巩固,是过渡得以实现的关键性因素;新民主主义社会5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19.10%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6.90%私人资本主义经济71.80%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1.50%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0.70%国家资本主义一九五二年底,五种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图0.70%国家资本主义国营经济的3个来源•没收官僚资本;•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原革命根据地的公营经济。(2)农民个体经济开始走合作化道路,是转变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到1952年底,已经有40%的农户参加了互助合作组织。江苏吴县24个互助组组长合影(3)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一定程度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是转变得以实现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国家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使私营工商业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联系加强,从而引起生产关系的逐步变化,开始向社会主义靠拢。2、过渡的政治条件•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和巩固,是保证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政治条件。三、过渡的理论构想•1、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的理论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当时历史的发展还没有提出现实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2、中国共产党关于过渡的设想•(1)中国革命分两步走•(2)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3)过渡必须等时机成熟至少10年,多则15年或者20年。毛泽东最早谈这个问题是在1935年12月党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上,他说:“革命的转变,那是将来的事。在将来,民主主义的革命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的革命。何时转变,应以是否具备了转变的条件为标准,时间会要相当地长。不到具备了政治上经济上一切应有的条件之时,不到转变对全国最大多数人民有利而不是不利之时,不应当轻易谈转变。”《毛泽东选集》第1卷,161页。“在中国采取相当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还是相当长久的将来的事情,如在共同纲领上写上这一目标,很容易混淆我们在今天所要采取的实际步骤。”《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35页。“所以现在暂时不写出来,不是否定它,而是更加郑重地看待它。而且这个纲领中经济的部分里面,已经规定要在实际上保证向这个前途走去。”《周恩来选集》上卷,第368页。第三节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三大改造是“两翼”两者关系:工业化是改造的基础和目的,改造是工业化的条件和手段。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总路线工业化三大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手工业农业(主体)(两翼)总路线的特点•第一,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二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1、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要求•2、三大改造的历史必要性(1)在城市,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一是力量弱小;•二是畸形发展。(2)在农村,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日见突出•一是阻碍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二是会拖工业化的后腿;•三是容易产生两极分化。3、三大改造的历史可能性•(1)我国已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就使得社会主义改造有了强大的依靠力量。(2)国营经济的建立,表明社会主义革命已经有了事实上的重要开端。(3)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所取得的成功,实际上已成为对资本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4)初步开展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实际上已成为对个体农业进行改造的最初开端。4.国际环境的影响•世界形成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封锁和孤立政策,只有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支持和援助中国。中国的经济发展要得到国际援助,除走社会主义道路外,别无选择。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在50年代初并不景气,而苏联却在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无疑给中国人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榜样,认为工业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的促进,中国宜早进入社会主义。第三节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一、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和经验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通过互助合作的途径,逐步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底,以发展互助组为中心,同时试办初级社。第二阶段,1954年到1955年上半年,是初级社在全国发展阶段。•第三阶段,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底,是农业合作化高潮阶段。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李顺达和他带领的互助组互助组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农业生产协作组织,也分两种形式:一是临时互助组,二是常年互助组。前者是简单的劳动互助,生产资料完全私有,各户独立经营,只是季节性的互助协作,共同使用耕畜好农具,“忙时互助闲时散”;后者就有了初步的生产计划,技术分工,或许还有少量的公共财产。集体劳动并有少量的公共财产,就是互助组具有了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初级社即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简称,属半社会主义性质。生产上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社员参加集体劳动;生产资料所有形式,仍然保留私有制,但实行土地入股,其它的生产资料如牲畜,农具等,交合作社统一使用。分配形式主要实行按劳取酬与按土地分红相结合,交合作社使用的大农具,耕畜也同样分得一分报酬。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高级社”即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简称,所有制方面,生产关系的基础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都属于集体所有;生产过程中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安排生产计划;分配形式上,实行按劳分配。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6.3%,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总体上是成功的。入社农户96.3%全国入社农户比例图不足之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一是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方针;•二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三是逐步过渡;•四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剥削分子结合起来。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和形式•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经过合作社的形式,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运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拥护宪法,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中国资产阶级有两部分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仍具有两面性资产阶级的构成改造他们的主要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的两种形式⑴初级形式(1953年以前):①工业方面——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②商业方面——经销代销⑵高级形式(54年--56年):公私合营——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4--1955年夏)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阶段,合营的企业性质是半社会主义性质。①所有制形式上,公私公有制;②分配形式,采用“四马分肥”,即在企业利润分配时,国家税收约占34.5%,职工福利费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③国家还派干部参与企业的领导,监督生产,工人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所以企业的性质已不完全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带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955---
本文标题:第八讲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99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