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传统文化之弟子规概论为什么要学习、实践传统文化•就国家而言:是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传统文化的复兴已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大趋势孔子雕像、孔子学院、高校国学研究所、遍及各地的儿童读经教育•就学校文化建设而言:是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德育工作的需要•就学校师生而言:是安身立命的智慧之学,能有效提升自我品格和人生境界。《了凡四训》明朝袁了凡。晚年写了四篇短文,训诫儿子的“戒子文”,即《了凡四训》,分讲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法、谦德之效。•“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弟子规•《弟子规》是由清代山西国学生员李毓秀(训蒙文)和山西平阳学者贾存仁(修改为弟子规)根据孔夫子论语中的论述,整理朱子家训、朱熹的训蒙,修订编写。因通俗易懂、易于背诵,教育内容广泛、深刻,广为传诵。是古代私塾、义学的必备教材,也被作为劝善书在祠堂、茶馆、书馆中广为散发。这部子女教育的重要的启蒙书,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之深远广大,十分罕见。其平凡通俗浅显的语言中,渗透着甚深的道理。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根据论语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统领大纲。••讲了七件大事•孝:孝经父母爷奶•悌:同辈兄弟姊妹,扩展到同事、朋友•谨:严谨、认真,待人接物的态度•信:诚信、厚道,对自我的严格要求•泛爱众:仁爱之心,天地大爱•亲仁:亲近贤德。•学文:有余力,则学文•前六项,都是谈德性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做人的道理。在这些做好了,有余力了,才学文。•现在的教育是,前六项几乎存而不论。学校也有德育课,思品课,但经常也被弱化了。考的是“文”,知识能力和水平。分述: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从。•现在能做到这四句的孩子已经很少见了。一些常见现象:没礼貌,任性妄为,玩游戏,上电脑,看电视,比阔气,纵情声乐。或做蜗居状。听不得一点批评。孩子是需要教育的。小时候等父母不耐烦,不恭敬,长大后,就会对人不恭敬和傲慢。•问题:就是现在当父母的,因为社会环境等原因,变得不太会当父母了,比如溺爱孩子,他们在孩子身上寄予了太多的期望,而且有时完全不顾及孩子个性发展、能力倾向等,把孩子往苦难的道路上赶,以爱孩子的名义把孩子毁掉。家长把孩子当作自己理想实现的延伸,“当不了贝多芬,就想办法当贝多芬的爸爸吧!”望子成龙。•现在在豆瓣网上有个“父母皆祸害”小组,而且小组成员已过万人。而在天涯、百度“父母皆祸害”贴吧等地,对父母的抱怨也是层出不穷。——谁让你生我了?是我同意的?是你情愿的吧!我没有求着你们生我吧!你自己避孕失败你怨得了谁啊!——请允许我快乐而没出息吧。•这种情绪,并不说是80、90后不孝敬父母了,不代表不热爱父母,不知道感恩,而是对父母的习惯性抱怨表示反感。实际上,也反映了现代亲子关系上发生的变化。父母皆祸害__你可以这样毁掉你的孩子!•以下方法家长和老师可以通用,不同的是:家长毁一个,老师毁一群。•1、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马虎,粗心,让家人为他受累……总之,他没有行的地方。•2、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例如这种话要时常挂在嘴边:“看人家××,从不让父母操心!”这类话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是毁孩子的王牌语录。•3、父母把自己塑造成为家庭牺牲者的形象,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罪恶感,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具体方法举例如下: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你连电影也没看过,你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最好再具体说出你身上的哪种病是由于他造成的。或者说,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他,自己早就在事业上有大发展了。•4、和孩子说话时口气决不能和蔼,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吻,一定要使音量达到70分贝以上,一定要使用命令式的口吻。如果还能配合一些挖苦讽刺的汉语词组,则效果更佳。如“你真蠢”、“没见过你这么傻的”、“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等等。•5、孩子的一切要由你来决定,切不可给他一点儿自由,他的行踪你要密切注视。他如果有日记,一定要设法查看;他如果有信件,一定要审查。这样做能在他心里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造成他是一个受人操纵的木偶的感觉。一个怀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绝不可能奋发上进的。•6、要学会迁怒的本事。单位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回来后要想方设法找理由给孩子泼狗血。无论什么事都归功于孩子的过错然后教训他,并制止他流眼泪。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孩子的自卑感,同样可以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7、当众出孩子的丑。前6条都是在家庭里的“单练”,真正要彻底毁掉他,这第7条才是杀手锏。你一定要当着外人(或同学或亲友或邻居)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样做能使一个人产生惧怕社会的心理,产生自惭形秽的念头。而一个惧怕社会和自惭形秽的人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您掌握了以上7条,就基本上可以毁掉自己的孩子了。当然,还得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做到运用自如,这样才能将你的孩子彻底毁掉,使他终身一事无成。••新一代父母在亲子关系上的成长,更愿意和孩子一起成长,享受而不是忍受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愿意蹲下来,和孩子平视,尝试着去理解孩子。现在不少父母按照现代观念,平等对待子女,注重培养平等意识,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这是进步的地方。•但反过来不妥,孩子不能认为真的和父母平等了,可以“哥们”、“老姐”相处,长大了就会没大没小,不尊重上级、长辈。人格可以平等,但人长幼有别,社会角色和地位等有不同,绝对的平等是没有的。所以人的谦卑还是要的,尊老、尊贤、尊上还是必须的。冬则温,夏则凊,晨则醒,昏则定•冬温夏凊,关心父母冷暖,照顾父母起居。•东汉时的黄香:“香九岁,能温席”•晨醒昏定的意思,也是让父母放心。•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照料父母安眠。周文王对于他的父亲王季就做到了「晨昏定省」,由这分孝心也感动了全国的人民起而效法。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目的是父母心安。•工作中外出要及时告知同事上级。•居有常:生活规律。早睡早起,形成稳定的生活节律。不要把生活搞得乱七八糟、耗损身体。坏习惯养成很难戒掉。•“母心如水,子心如石”,孩子的心像石头一样坚硬,对父母总是无所谓,而父母的心却像水一样柔软,始终惦记着孩子。父母的心跟孩子的心完全不同。•业无变。学生业就是学习,进入工作岗位,是事业。专业要有常,持恒。认定了方向,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别乱跳槽,让父母担心。•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生活、学习有常,孩子也居业有常。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无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惟贤惟德,可以服人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西方童年天堂、中年战场、晚年坟墓•中国少年积福、中年造福、晚年享福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富士康跳楼。因心理问题带来对自我身体、生命的伤害。•一旦身体不好,会有很多人伤心的,哭的,但一旦你得了一个长期的病,就不会理的,得了一年,看你的人会越来越少,得3年,估计谁也不会理你了”。为了自己也要保重身体。•一个人优秀有德行有成绩,父母亲友会骄傲。立身有毁,德行有伤,会给父母带来的心理伤害,让父母亲友羞愧。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父母慈而子孝,易;父母不慈而子孝,则不易。•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不能看着父母陷入不仁不义。但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子曰“事父母几谏”,用最隐微的方式。•老年人胆子很小,心身很脆弱,受不了恶言恶语,要和言悦色,轻声细语,诚心诚意沟通。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春秋时,河南陈留人孙元觉,15岁时见父用箩筐扔爷。•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汉文帝以皇帝之尊,对母亲孝顺如初。薄太后曾经生了一场重病,时间长达三年之久。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文帝刘恒却打破了这句话。三年中,他每天都要看望母亲,常常衣不解带不眠不休地陪伴在旁边,凡是御医送来的汤药,刘恒都要亲口尝过,确认无误,才会放心给母亲喂下。为此,他也成为让中国人传颂至今的“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孝。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一直为薄姬尽为子之道。公元前157年,文帝先于薄太后离开人世。临终时,他对于让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不孝”深为抱憾,反复嘱咐妻子窦皇后和儿女们一定要对薄太后尽孝。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刘恒要求将自己的陵墓照“顶妻背母”的方式安置方位。其陵墓被称为“南陵”。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古制尊亲死后,服丧三年,服满以前,居住在家,断绝娱乐和交际,以示哀思,称“守孝”。•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守孝三年太长了,太机械、不人道。即便孔子同时代的弟子宰我也有觉得一年就可以的了,孔子颇不高兴,回答人出生三年才能免与父母之怀,所以守孝三年是天下之通义,是一种好解释。•古代“丁忧”。具体说来,是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其间不得行婚嫁之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文化之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08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