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课题第17课:北宋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课型新课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北宋的建立和统一;北宋文官体制及其影响;科举制度的完善。理解:北宋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基本实现了统一。北宋创立文官体制,有效的防止了军阀割据局面的产生;但是也带来北宋“三冗”和“积贫积弱”的后果。北宋在考试制度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改革,对选拔人才、普及教育、传播知识有积极的影响。技能:阅读教材、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历史资料、归纳课文要点并提取信息的方法,学会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解答历史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广大人民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北宋文官体制的创立,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北宋科举制的完善,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起到积极影响。重点北宋文官体制的创立及其影响。难点北宋文官体制创立的原因和评价。渗透□生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科技教育其它____________教学过程:(1课时)新课导入:1、观察五代十国形势图,说一说唐末以来的政治形势。2、清代赵翼有诗曰:“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你知道诗中所言何人何事吗?讲授新课:一、北宋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1.陈桥兵变和北宋建立①时间:960年;②地点:东京东北的陈桥驿③人物: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他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拥立他做皇帝,史称“陈桥兵变”。④结果: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2.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①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基本上削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②宋太宗(宋太祖的弟弟):979年,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文献选读:(宋太祖)“一日,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普曰:‘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它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无复言,吾已喻矣”。——李涛《续资治通鉴长篇》卷二宋太祖与宰相赵普问答所为何事?赵普提出了什么方针?宋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二、文官体制的创立及其影响:1、背景:①唐朝后期由于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②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③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集中军权:①宋太祖解除禁军(国家正规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陆续削减节度使的实权,使其徒有虚名;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②内重外轻,各地方军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地方上留老弱着编入厢兵和乡兵。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以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③设立枢密院主军事,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三衙统兵却无调兵之权,皇帝总揽兵权。④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统兵将领不随军调动,以防止武将专权。(2)集中行政权——形成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①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便于皇帝总揽大权。A.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B.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D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制度。②在地方上: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各州又设通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B.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3)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①北宋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②为了扭转节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规定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这就把地方的司法权收归了中央。3.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①结果:北宋通过文官体制创建,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影响:A.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B.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C.地方上财政困难。D.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三、科举制度的完善1.北宋科举制的完善——制度、规则和内容的改革。①考试分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②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③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宋中期后增加策论考试。④在考试方法上实行“别头试”、“锁厅试”、“弥封制”及誊录制度,保证考试的公平,防止考官舞弊。2.北宋科举制的作用:①为各阶层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②为宋朝选拔了大量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起到积极影响。探索与争鸣: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我们研究制度,必须是一种通学。一方面,每一制度,必前有索引,无可凭空特起,此须通古今;又一方面,每一制度,同时比与其他制度相通合一,始得成为某一时代、某一政府之某一制度,此须通彼此。结合本课内容,谈谈你对“通古今”、“同彼此”的理解。——提示:(1)通古今:隋唐……宋……的科举制。(2)通彼此:政治在和文化教育制度的关系;科举制与文官体制的关系练习与测评:1、阅读下列资料(见课本),回答问题(1)周渭是文官还是武将?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文官;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2)平日符彦卿为什么能专横跋扈,目中无人?因为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兵变篡夺皇位时有发生。(3)面对趾高气扬的周渭,符彦卿为什么又无可奈何?因为重文轻武已成北宋的国策。2、有学者认为:北宋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国文治盛事的高峰,可谓中国历史上的开明王朝,尽管其长期积贫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说一说你的理由。同意。赵匡胤奉行“重文轻武”国策,通过调整政治军事制度,以科举考试提拔文人担任官职等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文治之君。“重文轻武”国策扭转了唐末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篡夺皇位的局面,使宋代的经济文化出现繁盛景象。尽管宋朝300年的基业中,长期积贫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历代产生深远影响。3、科举制度形成于唐朝,完善于宋朝。与唐朝相比,宋朝科举制度在考试制度、考试规则和考试内容上有哪些变化?如何评价这些变化?(1)考试制度: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宋太祖时,曾对省试合格的举子增设“殿试”,由皇帝亲临复试,以后成为定制。考试规则: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设了“弥封”、“誊录”、“别头试”、“锁厅试”等制度规则,以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考试内容:宋初进士考试,仍承唐代以来的方式,主要以诗赋取人。宋中期以后,废除了单纯记忆背诵性的考试内容(“帖经”),不以诗赋的优劣取士,增加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2)通过改革而逐步完善、兴盛的科举制,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起到积极影响。教学小结: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广大人民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北宋初期文官体制的创设,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分裂割据局面的重演。但是,也给北宋带来了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积贫积弱的后果,北宋中期的改革因此成为历史的必然。板书设计:一、北宋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1.陈桥兵变和北宋建立2.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二、文官体制的创立及其影响:1、集权的背景:2、加强中央集权措施:(1)集中军权:(2)集中行政权——形成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3)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3.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三、科举制的完善1.北宋科举制的完善——制度、规则和内容的改革。2.北宋科举制的作用:教后记:课题第18课:北宋中期的改革课型新课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影响。理解:“三冗”现象、国家积贫积弱是北宋中期政治改革的主要原因;庆历新政是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一次局部调整,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技能: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归纳出改革的原因,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技能。2、过程和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导致改革,是北宋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庆历新政,是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一次局部调整,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具有进步意义。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和对王安石变法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渗透□生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科技教育其它____________教学过程:(1课时)导入新课:北宋建立后,是怎样解决唐末五代以来武人专权问题的?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又有那些消极的影响?讲授新课:一、庆历新政1、改革的历史必然性。(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尖锐对立。(2)农民反抗斗争遍及中原、边地。(3)冗官、冗兵、冗费①北宋“分化事权”的办法,防止文官武将专权,结果形成冗官局面。②统治者用募兵、养兵的办法缓和农民的反抗,形成冗兵局面。③财政开支的冗费,再加上每年要给辽、西夏大量银绢。④宋仁宗时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弱”、“积贫”的局面。(4)辽、西夏的威胁——改革成为北宋历史发展的必然,一些官员呼吁提出弊政、实施改革。2、庆历新政(1041——1048)(1)背景:为了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提出了变法主张。(2)变法的开始:①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②范仲淹向宋仁宗提出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③宋仁宗采纳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史称“庆历新政”。(3)主要内容。①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延长磨勘年限;②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③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④裁并州县,减轻徭役;⑤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等。(4)结果。新政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范仲淹等改革派相继被排挤出朝廷,改革措施也被废止。二、王安石变法1.变法开始——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2.主要内容:①理财措施A.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这样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B.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C.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D.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E.市易法。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人也有增加。F.均输法规定,让发运使根据“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在物价低、运程近的地方征购,以节省价款和转运费,以免富商大贾控制市场。②军事措施A.保甲法。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一保。保丁在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社会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这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减少了军费开支。B.将兵法。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这就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③教育措施A.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12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