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历史必修一人民版基础知识点
天道酬勤,君子以自强不息1考点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b)1.西周的分封制目的有效控制广袤国土,拱卫王室,巩固西周统治对象周武王将子弟(主体)、功臣和亲周的贵族分封于各地做诸侯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义务诸侯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封国燕(东北最远)、鲁(最东)、齐(功臣)、宋(先代贵族)等影响积极:周的文化形式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消极:后期诸侯国间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封建的两种涵义:“封邦建国”≠“封建制度”。“封邦建国”是指分封制,“分封制度”与“封建社会”相联系,是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剥削农民阶级的社会制度。2.西周的宗法制(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2)内容①核心特点是以嫡长子(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核心。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和小宗体系,大宗小宗是相对的,小宗服从大宗。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秩序。(3)影响①适应了当时西周统治的需要,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维护了政治的稳定。②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内涵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c)特点史实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占卜决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天下”;宗法制和分封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诸侯封国内有世袭统治权重点解读1.宗法制的特点(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2)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相结合。(3)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2.三大视角审视宗法制的社会价值(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4)迷信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考点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秦的统一——(b)1.统一六国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解读1从秦灭六国路线可以看出秦远交近攻的统一策略2巧记统一顺序:“韩、赵、魏、楚、燕、齐”——“喊赵薇去演戏”。2.拓展疆域天道酬勤,君子以自强不息2(1)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2)岭南: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3)“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3.统一的影响(1)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2)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二、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b)1.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官僚政治)(1)建立: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2)内容①“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职责。②“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注意:少数民族地区的“道”(3)特点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③地方官分工明确。(4)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皇帝制度的建立(1)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2)弊端:君主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重点解读分封制VS郡县制分封制郡县制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系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建立基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进行划分继任制度诸侯爵位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权利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于中央人物评价——一分为二辩证地认识秦始皇的历史地位对秦始皇的评价是“两功一过”:功指秦始皇统一国家(贡献最大)和创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最深远);过指暴政。命题者往往以“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为主旨,联系美国内战、德国两次统一、“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等综合考查秦始皇统一国家的意义。考点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b)1.设置:汉武帝时期,全国被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高官和诸侯王。其职责是监察地方政治。2.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演变:东汉后演变为地方行政机构。二、唐朝三省六部制——(b)1.机构与职能:唐代中央设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各司其职、分工合作。3.影响: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利于科学决策,提高行政效率;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官僚制度的完善,为后世所沿用。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b)1.行政权:设中书门下(政事堂)掌管,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2.军事权: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3.财政权:设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四、元朝行省制度——(b)注意:P16重点考点天道酬勤,君子以自强不息31.设置(1)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2)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四川和青海部分地区(宣政院是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官署)。2.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为明清所沿用,成为我国行省制的开端。五、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d)史实特点趋势(1)秦朝:三公九卿制(2)唐朝:三省六部制(3)宋朝:二府三司制(4)明朝: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②明成祖设内阁(5)清朝: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1)相权逐渐被分散、削弱(2)皇权逐渐增强(3)分权制约是主要形式(4)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皇权的随意性(5)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始终专制皇权日益强化,相权日益被分散直至丞相制度被废除六、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史实特点趋势(1)秦朝:郡县制(2)汉朝:①郡国并行制;②设刺史(3)唐朝:道、州、县(4)宋朝:路、州、县(5)元朝:行省制(1)地方行政体制日益完善(2)中央对地方控制日益严密(3)地方监察体系日益完备(4)地方权力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七、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加试——(c)1.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法,防止贪污腐败。(2)消极: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其实际效能有限;监察官员是皇帝的耳目,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八、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加试——(d)1.世官制:先秦时期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制度。2.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并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1)汉武帝时期,诏令中央和地方高官向中央举荐有德行和才能的人(贤良)做官。(2)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制发展为九品中正制。“中正”(推荐者)依据德才(实际是门第)对当地人物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3)特点:从考选的对象、内容、方式和程序都体现出封闭性;形式上以官取士,百姓不得参与,无法促进社会各阶层的流动。3.科举制:考试选官的制度(1)评价:(科举制是读书、考试、选官三位为一体)①积极性:突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中央掌握了选官权,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消极性: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儒家经典,压抑了知识分子进取精神和创造能力;科举制实际上是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统治者控制的制度。考点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b)1.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2.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3.职权: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始终没有法定地位,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受到司礼监太监的牵制。4.影响:加强了皇权,但后来宦官参政,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天道酬勤,君子以自强不息4二、清朝军机处——(c)1.设立的原因: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军事机密的泄露。2.职能演变: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其实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3.特点(简、精、速、密)(1)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2)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3)地处内廷,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4.作用: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同时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1.积极作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与巩固统一等。2.消极作用:易造成暴政、腐败,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中央集权导致地方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束缚了人们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四、清朝的边疆政策加试——(c)1.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2.措施(1)设理藩院:由管理蒙古扩大到负责新疆和西藏的行政、赋税等事务。(2)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3)实行改土归流政策。3.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和巩固了边疆统治,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重点解读丞相与内阁的比较丞相内阁权力来源丞相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职责中央一级决策者以侍从咨询为主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由皇帝决定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对皇权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2.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多元呈现(东西方对比)(1)明清①政治:君主专制强化并走向顶峰;封建制度腐朽。②政策:闭关锁国;重农抑商。③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④思想文化:八股取士到文字狱;宋明理学到活跃的儒学思想。⑤科技:由宋元前领先世界到明清时期落后于西方。(2)西方①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②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③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④科技:牛顿经典力学形成,近代科技发展。考点5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鸦片战争的背景——(b)(1)国际: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2)国内:中国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2.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b)(1)1840~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关键在附件(2)1856~1860年英法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3)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天道酬勤,君子以自强不息5(4)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c)条约主要内容危害《南京条约》(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银元(3)开五个通商口岸:
本文标题:历史必修一人民版基础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12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