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名词解释环境:环境是对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广义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可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土壤污染:对人类及动、植物有害的化学物质经人类活动进入土壤,其积累数量和速度超过土壤净化速度的现象。超富集植物:能够超量吸收和积累重金属的植物。土壤背景值: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水体富营养化: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或半封闭的水体中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农药残留期:土壤中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75%-100%所需要的时间。土壤圈:覆盖于地球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污染修复技术:采用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的技术和方法从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固定土壤污染物,将土壤污染物转化成为低毒或无毒的物质,阻断土壤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转移途径的总称。原位修复技术:对未挖掘的土壤进行治理的过程,对土壤没有太大的扰动。土壤生物污染:指一个或几个有害的生物种群从外界环境侵入土壤,大量繁衍,破坏原来的动态平衡,对人类健康和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土壤环境容量: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也不使环境系统污染时,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土壤污染物:输入土壤环境中的足以影响土壤环境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生物学质量,有害于人体健康的那些物质。包括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土壤生物污染、固体废弃物和放射性污染。固体废物: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土壤: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和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够生长植物,具有生态环境调控功能,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矿物质与有机质的疏松混合物。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构成的整体。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农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合理的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物理净化作用:利用土壤多相,疏松多孔的特点,通过吸附、稀释、扩散、淋溶、挥发、机械阻留等物理作用过程是土壤污染物趋于稳定,毒性或活性减小甚至排出土壤的过程。化学净化作用:通过凝聚和沉淀反应,氧化还原,络合和螯合,酸碱中和等过程,使污染物迁出土壤之外或转化为不被植物吸收的难溶物,并不改变土壤结构和功能的作用方式。农药残留:因使用农药而残留于人类食品或动物饲料中的农药母体化合物,还包括在毒理学上有意义的降解产物。积累:有机污染物的持久性,可认为该化合物保持其分子完整性,以及通过在环境中运输和分配,维持其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的能力。肥料:狭义上说,是指用化学方法生产的肥料;广义上说,化肥是指工业生产的一切无机肥及缓效肥,它是氮、磷、钾、微量元素肥料和复合肥的总称。城市生活垃圾:在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毒性、易燃性、反应性、腐蚀性、浸出毒性和疾病传染性等危险特性的废物。污泥: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物质以及从污水表面撇出浮沫的残渣。简单地讲,污泥中污水中的固体部分,在成分上界于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半固体废物。减量化:通过适宜的手段减少固体废物数量、体积,并尽可能地减少固体废物的种类、降低危险废物的有害成分浓度、减轻或清除其危险特性等,从“源头”上直接减少或减轻固体废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和能源的各种有效措施。农业废弃物: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畜禽养殖业和农村居民生活排放的废弃物的总称。资源化:就是指采用适当的技术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组分和能源,加速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再创经济价值的技术和方法。粉煤灰:能源工业的固体废物,热电厂主要消耗煤来发电,因而是粉煤灰的主要来源,其他所有烧煤的锅炉、烟囱也是粉煤灰的重要来源。无害化:对已产生又无法或暂时尚不能资源化利用的固体废物,经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对环境无害或低危害的安全处理、处置,达到废物的消毒、解毒或稳定化,以防止并减少固体废物的污染危害。化学修复技术:运用化学制剂使土壤中污染物发生酸碱反应,氧化还原,裂解,中和,沉淀,聚合,固化,玻璃质化学反应,使污染物从土壤中分离、降解转化为低毒或无毒化学形态的技术。物理修复技术:通过对土壤物理性状和物理过程的调节或控制,使污染物在土壤中分离、转化为低毒或无毒物质的过程。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天然存在的或特别培养的微生物在可调控的环境条件下将土壤中有毒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污染物的处理技术。异位修复技术:指对挖掘后的土壤进行原地处理和异地处理的过程。植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对土壤污染物的吸收、挥发、转化、降解、固定作用而去除土壤中污染物的修复技术。土壤自净作用:是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的自身的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的过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在环境中持久存在,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有机污染物。生物富集系数:生物体中污染物母体及其代谢物的浓度与水质该污染物母体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的比值。土壤污染修复: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生态学原理,并采用人工控制措施,使土壤污染物浓度降低,实现污染物无害化和稳定化,以达到人们期望的解毒效果的技术措施。物理化学净化作用:污染物的阴阳离子与土壤胶体的阴阳离子发生离子交换吸附作用。生物净化作用:有机污染物在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通过生物降解,被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而消散的过程。有机污染物:是指造成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系统产生有害影响的有机化合物。可分为天然有机污染物和人工合成有机污染物。代谢:有机物在生物体内经过酶类及其他物质的作用。发生变化,进而消化和排泄的过程。降解:有机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化学、生物、光照、酸碱等)而逐渐分解,转变为无毒物质的过程。可分为非生物降解和生物降解。生物降解:在生物酶的作用下,有机物在生物体内的降解,尤以微生物降解为主。非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受光、热及化学因子作用引起的降解。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可分为机械性、物理—化学性和生物迁移。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能力强,则在土壤环境中易扩散稀释,毒害降低。吸收:外源物质经各种途径透过有机体的生物膜而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三种途径。有机污染物易于吸收,则对生物体潜在危害或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的危害较大。化学农药:能防治植物病虫害、消灭杂草和调节植物生长的一类化学药剂。常见农药有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线虫剂、杀软体动物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光化学降解(农药光解作用):土壤表面因受太阳辐射和紫外线能而引起的农药分解,称为光化学降解农药半衰期:施药后附着于土壤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客土:指在被污染的土壤上覆盖上非污染土壤。土壤环境污染源:指土壤环境中污染物质的来源,主要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物污染源。土壤蒸气提取技术:是一种通过布置在不饱和土壤层中的提取井,利用真空向土壤导入空气,空气流经土壤时,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随空气进入真空井而排出土壤,土壤中污染浓度因而降低的技术。固化稳定化技术是指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以固定污染物的一组技术。固化技术指向土壤添加黏结剂而引起石块状固体形成的过程;稳定化技术:指通过化学物质与污染物之间的化学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为不溶态的过程。玻璃化技术:是指使用高温熔融污染土壤使其形成玻璃体或固结成团的技术。热处理技术:是利用高温所产生的物理学或化学作用,如挥发、燃烧、热解将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去除或破坏的过程。焚烧:高温条件下(800-2500℃)通过热氧化作用以破坏污染物的异位热处理技术。电动学修复技术:向土壤施加直流电场,在电解、电迁移、扩散、电渗透、电泳等作用的共同作用下,使土壤溶液中的离子向电极附近富集从而被除数去除的技术,称为电动力学技术。电迁移:指离子和离子型络合物在外加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向相反电极的移动。电渗透:指当施加一个直流电流于充满液体的多孔介质时,液体就产生相对静止的带电固体表面的移动。当表面带负电时,液体向阴极移动。电泳:指带电粒子或胶体在电场的作用下的移动,结合在可移动粒子上的污染物也随之而移动。稀释作用:将污染物含量低的清洁土壤混合于污染土壤,以降低污染土壤污染物的含量。覆土:在污染土壤上覆盖一层清洁土壤,以避免污染土层中的污染物进入食物链。土壤淋洗技术:土壤淋洗技术是在淋洗剂(水或酸或碱溶液、螯合剂、还原剂、络合剂以及表面活性剂溶液)的作用下,将土壤污染物从土壤颗粒去除的一种修复技术。原位化学氧化技术:原位化学氧化技术是通过混入土壤的氧化剂与污染物发生氧化反应,使污染物降解成为低浓度、低移动性产物的技术化学脱卤技术:化学脱卤修复技术又称气相还原技术,是一种异位化学修复技术,处理过程包括使用特殊还原剂或高温和还原条件使卤化有机污染物还原。溶剂提取技术:溶剂提取技术,是一种异位修复技术,在该过程中,污染物转移进入有机溶剂或超临界液(SCF),而后溶剂被分离以进一步处理或弃置。农业改良措施:指采用一般农业生产上可操作的技术措施,以达到降低土壤重金属有效性、抑制土壤重金属向农作物迁移的技术。农业改良措施包括施用改良物料和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等方面。植物提取:指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并将污染物富集于植物体内,而后将植物体收获、集中处置的过程。根际降解:是指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通过根际微生物我活动而被降解的过程。植物挥发:是利用植物去除环境中的一些挥发性污染物,即植物将污染物吸收到体内后又将其转化为气态物质,释放到大气中。植物降解作用(植物转化作用):指被吸收的污染物通过植物体内代谢过程而降解的过程,或污染物在植物产生的化合物(如酶)的作用下在植物体外降解的过程。植物稳定化作用:指通过根系的吸收和富集、根系表面的吸附或植物根圈的沉淀作用而产生的稳定化作用;或利用植物或植物根系保护污染物,使其不因风、侵蚀、淋溶以及土壤分散而迁移的稳定化作用。重金属:一般我们把密度在4.5(5.0)g/cm3以上的金属物理迁移:土壤溶液中重金属离子或络离子随水迁移至地面水体。物理化学迁移和化学迁移:通过专性吸附或非专性吸附与无机胶体结合;通过络合、螯合或表面吸附与有机胶体结合;通过溶解—沉淀作用进行迁移转化;通过氧化—还原作用进行迁移转化;通过络合—螯合作用进行迁移转化。生物迁移:通过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某些化学形态的重金属,并在植物体内累积起来。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半衰期较短,生物蓄积能力较小的有机污染物点污染源:指集中在一点或当作一点的小范围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面污染源:指在一个大面积范围内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扩散:指有机分子的随机运动,是由高浓度梯度向低浓度梯度的纯运动。可以用Fick扩散定律进行描述。质流:指分布在空气、水和土壤中的有机物在外力作用下所发生的移动。挥发:指有机污染物穿透过土壤而逸向空间的移动。共代谢:对于一些污染物,微生物虽然可以降解他们,但却不能利用该污染物作为碳源合成自身生长所需要的有机质,因此需要另外的生长基质维持自身的生长。矿化作用:指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为H2O、CO2和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是彻底的生物降解(终极降解),可从根本上清除有毒物质的环境污染。实质都是酶促反应。生物强化法:指在生物处理体系中投加具体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来改善原有
本文标题:土壤修复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17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