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生物性危害生物性危害生物簡介生物性危害的影響生物性物質的傳播之方式生物性危害分級生物性危害預防與控制生物簡介生物植物:不具運動性行光合作用微生物:運動性??光合作用??動物:具運動性無光合作用微生物病毒(virus)細菌(bacteria)真菌(fungi)藻類(Algae)原生動物(Protozoa)病毒(Virus)20-300nm(1nm=10-9m)無完整細胞結構核酸+蛋白質外殼絕對寄生細菌(Bacteria)細胞結構0.5-1umx2-5um(1um=10-6m)獨立自主真菌(Fungi)似植物體缺乏葉綠素本身酵素分解有機物包括:黴菌(mold)、酵母菌(yeast)與蕈類(mushrooms)多細胞或單細胞結構細菌與真菌孢子(spores)功能細菌—度過惡劣環境Bacillusanthracis真菌—繁殖性質—抗性佳革蘭氏陰性細菌能產生內毒素的有害物質內毒素存在於細胞壁中,為細胞結構的組成物細胞分解時釋放細菌內毒素(endotoxins)由真菌產生的毒性化學物質賦予一真菌超越其他真菌與細菌之競爭優勢具細胞毒性;可破壞許多細胞結構如:細胞膜,並干擾重要生命程序如:RNA與DNA的合成真菌毒素(mycotoxins)節肢動物疾病傳播方式:叮咬或吸入排泄物常以哺乳類動物為宿主(如:鼠)•實驗動物•鼠兔貓狗猴等•動物咬傷•皮屑•節肢動物•人畜共同傳染病高等動物花粉熱高等植物生物性危害的影響•植物、動物、微生物或是其產物•可影響人類健康或是造成不舒適•生物性危害:感染過敏中毒心理恐慌生物性危害感染(Infection):生物體在人體內繁殖生長所致(如:流行性感冒、痲疹、肺結核)過敏(Allergy):生物體以過敏原角色經重覆暴露致使人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所致(如:過敏性肺炎、氣喘、過敏性鼻炎)中毒(Toxicity):暴露於生物體所產生之毒素(細菌內毒素、細菌外毒素、真菌毒素)所致(如:發燒、發冷、肺功能受損)心理的恐慌生物性物質的傳播之方式直接傳播(directtransmission)直接接觸如:接吻、性行為、咬傷等方式侵入宿主如:梅毒、AIDS飛沫傳播藉噴嚏或咳嗽產生的飛沫侵入宿主口鼻眼內如:流行性感冒等胎盤感染(垂直感染)經由胎盤血液進入胎兒體內如:梅毒、B型肝炎、AIDS媒介物傳播(vehicle-bornetransmission)水、食物:經口傳染生物產物(biologicproducts):如:輸血非生物之媒介(fomites):如:衣物、床單、器材等空氣傳播(airbornetransmission)可在空氣中懸浮較長時間之微粒(aerosolnuclei)傳播的疾病如:肺結核間接傳播(indirecttransmission)病媒蟲傳染(vector-bornetransmission)如:鼠、蒼蠅、蚊蟲等機械性傳播(mechanicaltransmission)病原僅機械性地被帶往傳染部位如:霍亂生物性傳播(biologicvector-bornetransmission)病原需在病媒體內成長繁殖後才能傳播如:瘧疾、日本腦炎間接傳播(indirecttransmission)實驗室安全等級依據病源微生物對個人及社區危害程度之不同,實驗室可歸納出下列四種不同安全等級(P即表示Physicalcontainmentlevel):P1實驗室-對個人及社區具低度危害性之微生物P2實驗室-對個人具有中度危害性,而對社區之危害有限之微生物P3實驗室-對個人具有高度危害性,而對社區具有中度危害性之微生物P4實驗室-處理對個人及社區同樣具有高度危害性之微生物。生物性危害分級入門須知WHO接觸的生物、產物、附著物WHAT潛在危害HOW操作方式與暴露途徑DO正確操作方式DO預防管理措施生物危害分級(NSC)第一級危險群(Riskgroup1,RG1)微生物與健康成人疾病無關之微生物,如:不產生內孢子之枯草桿菌(Bacilluslicheniformis)、大腸桿菌(Escherichiacoli-k12)、和腺病毒有關的病毒1至4型(adeno-associatedvirus)第二級危險群(Riskgroup2,RG2)微生物此類微生物在人類所引起的疾病很少是嚴重的,且通常有預防及治療的方法。如:1.病毒:登革熱1,2,3,4血清型病毒(Denguevirusserotype1-4)、肝炎A、B、C、D和E型病毒、(HepatitisA-Evirus)、痲疹病毒(measlesvirus)、腮腺炎病毒(Mumpsvirus)、A和B型柯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estypeA&B)2.細菌(含披衣菌):E.coli(所有腸致病性,腸致毒性,E.coliO157:H7)3.真菌4.寄生蟲第三級危險群(Riskgroup3,RG3)微生物此類微生物在人類可引起嚴重或致死疾病,可能有預防或治療方法。如:1.細菌(含立克次氏菌):人型結核桿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蒲奈氏科克斯氏體(Coxiellaburnetii;Q型熱)2.真菌3.病毒與變性蛋白(Prions)傳染性海棉狀腦病(Transmissiblespongiformencephalopathies;TME)HantaviruseHIVtype1&2SARS-CoV第四級危險群(Riskgroup4,RG4)微生物在人類可引起嚴重或致死的疾病,通常無預防及治療方法,如:1.病毒:EbolavirusMarburgvirus蜱媒腦炎病毒(Tick-borneencephalitisvirus)整體換氣污染物稀釋與排除氣流型態氣流流向空氣清淨處置高效率過濾濾材(HEPA)殺菌設備空氣品質管理負壓設計P3實驗室局部排氣:污染源控制生物安全櫃BSC-分級第一級生物安全櫃中低度風險TypeA1TypeA2第二級生物安全櫃TypeB1中度風險TypeB2第三級生物安全櫃應用在操作高度風險的微生物、氣閉式,或稱為內置手套操作櫃,人員與櫃內物品完全隔離人員試料環境試料環境人員污染污染××××污染×××A.視窗開口(frontopening)B.視窗(sash)C.排氣HEPAFILTER(exhaustHEPAfilter)D.排氣室(exhaustPlenum)E.工作臺面F.格狀開口(grille)BSCClassIBSCClassIIA1A.視窗開口B.視窗C.排氣HEPAFILTERD.供氣HEPAFILTER(SupplyHEPAfilter)E.後氣室(Rearplenum)F.風機生物安全櫃-III級•氣密式內在負壓手套操作雙層HEPA過濾排氣人員、外界環境與操作物的最高保護壓力鍋或傳遞箱生物安全櫃人員:物理性阻隔金屬或玻璃板固定式手套(III級)空氣阻隔操作物:空氣過濾環境:空氣過濾或焚燒生物危害預防與控制一般原則污染源清除溼度控制維持環境清潔與衛生並定期消毒空氣品質管理遵守微生物實驗室操作守則個人防護設備的使用個人衛生的加強(如:勤洗手)實驗室人員的健康管理實驗進行中的門禁管制洗手禁止飲食、抽煙、處理隱形眼鏡、化妝消毒工作檯面禁止以口吸取液體減少噴濺及氣霧的產生使用耐用、防漏密閉、可滅菌之容器高溫高壓滅菌處理所有培養物、儲存物及其他具感染廢棄物以防穿刺、防洩漏、可密封的容器運送尖銳物品與檢體標準微生物操作原則緊急應變程序以P3、P4等級為例意外針扎、割傷和擦傷脫掉防護衣清洗雙手及受傷部位進行消毒通報意外事件必要時需諮詢醫師並保存病歷意外食入危險物質去除防護衣立即就醫並告知食入的物質保存病歷緊急應變程序危險氣膠洩漏自污染區撤離所有人員已暴露人員需就醫立即通報實驗室負責人和生物安全官張貼標示禁止人員進入污染區(至少一小時),直至氣膠已消散或沈降污染區若無中央空調排氣系統者,24小時內不得進入在生物安全官指揮下,著防護衣及呼吸防護具進行除污打翻或噴灑感染物/培養液全程戴手套以布或紙巾覆蓋污染區倒入消毒劑並維持至少30分鐘清除污染物,並以鑷子清理玻璃碎片以消毒劑擦拭污染區域盛裝污染物的容器須經高溫高壓滅菌或置於消毒劑中24小時紙巾、布、拖把或抹布等視為感染性廢棄物處理緊急應變程序離心機內盛裝感染物之試管發生破裂停止離心30分鐘內不可開蓋通報生物安全官配戴適當手套(如:厚橡膠製)進行除污;若必要可外加拋棄式手套使用鑷子(或夾棉花)清除玻璃碎片受到污染器物(如:試管、玻璃碎片、轉盤、轉軸)需以消毒劑浸泡24小時或高溫高壓滅菌未破裂且有蓋之試管以消毒劑浸泡1小時離心機以消毒劑抹拭並清洗火災、水災和天然災害(如:地震)災害發生前:事先告知消防單位與其他災害應變人員感染物存放地點安排其參觀實驗室災害發生後:應變人員應在實驗室人員陪同下進入實驗室以防洩漏容器盛裝培養物或感染物緊急應變程序盜竊的預防安裝厚重堅固之門使用防盜性高之鎖與警報系統門禁管制意外事件發生時之聯繫在所有電話旁標示以下的電話號碼與地址:實驗室/機構機構主管、實驗室負責人、生物安全官、醫護人員、相關技術人員消防單位警察局水電瓦斯工程人員緊急應變程序置備緊急設備必須設備:急救箱(內含解毒劑)擔架滅火設備建議設備:全套防護裝備(如:防護衣、手套、頭罩等)含適當濾毒罐或過濾器之全面式呼吸防護具室內消毒設備(如:甲醛燻蒸器)工具(如:鐵槌、扳手、螺絲起子、梯子等)危險區域告示牌及劃界設備結語生物危害的預防立基於瞭解其危害特性與傳播方式,並依據其生物危害等級,從而採取適當的預防與控制手段。在控制危害時,實驗室管理制度的建立與相關人員安全衛生的專業訓練,與硬體設施同等重要,亦是落實實驗室生物安全的必要手段。
本文标题:生物性危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18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