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清朝征服蒙古高原各部:蒙古铁骑臣服于女真民族
清朝征服蒙古高原各部:蒙古铁骑臣服于女真民族元明时期,蒙古与女真已有往来。元朝对居住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实行设官管辖,随俗而治,并在该地区开辟驿站,实行屯田。努尔哈赤的先辈猛哥帖木儿即是元朝所辖一个万户的首领。明代女真始分三大部,即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后又分为四部:建州部、长白部、扈伦部和东海部。他们居住于东北长白山、黑龙江、牡丹江、松花江流域及库页岛等地。历史上女真族与蒙古多有血缘关系,扈伦部所属叶赫、哈达和乌喇等部,均与蒙古有姻戚关系,建州女真与兀良哈蒙古人也有亲戚关系。女真族与蒙古地域相连,女真人与蒙古人,服饰相类,都善长骑马射箭,习于狩猎,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他们在明廷开设的辽东广宁和开原马市上,常有贸易,交易马匹。在生活的实践中,女真人学会和使用蒙古语,一度使用蒙古文,后来在蒙古文的基础上创制了满文,语言文字的相通,为女真和蒙古之间的交往创造了方便条件。十六世纪后期,女真部首领是努尔哈赤(1559-1626),姓爱新觉罗(汉译金)。努尔哈赤时代,女真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自1583年起,努尔哈赤开始统一女真内部的战争。扈伦四部之一的叶赫部,与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部有矛盾,1593年叶赫部首领布寨和纳林卜禄联合蒙古科尔沁部的瓮阿代、莽古思、明安等人及其所属锡伯、卦尔察、哈达、乌喇、辉发和满州长白山所属朱舍里路、纳殷路等九部兵三万人,进攻努尔哈赤,史称九部联军伐满洲。联军立阵于浑河北岸,努尔哈赤率军迎战于古培山。努尔哈赤采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先战败叶赫,继之攻破哈达、乌喇等部,蒙古科尔沁部明安乘骑被陷,换骣马逃走。联军失败,努尔哈赤大胜,从此满洲威名大震。努尔哈赤借着古埒山战役胜利之机,派俘获的科尔沁部入返回,做争取联络科尔沁部的工作。1594年,科尔沁部明安和内喀尔喀部老萨等,派遣使臣表示停战和好,科尔沁部向努尔哈赤献战马百匹、骆驼十峰,其中马六十匹、驼六峰送给努尔哈赤本人,其余分送努尔哈赤部下。这是蒙古科尔沁等部与满洲通好之始。不久内喀尔喀五部之一的巴约忒部的恩格德尔台吉归附努尔哈赤,并于1606年率内喀尔喀五部的使者向努尔哈赤进贡,为其进献尊号,称努尔哈赤为昆都仑汗,又称神武皇帝,这是蒙古部称努尔哈赤为汗的开始,从此蒙古部每年与女真部往来。努尔哈赤对内统一女真诸部,对外又招抚蒙古科尔沁等部,在女真贵族的拥戴下于1616年建立后金国,建元天命,是为清太祖,定都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西老城),后改称兴京,这是满州贵族建立的独立于明王朝的新政权。努尔哈赤建立新政权后,对内巩固政权,对外争取联合蒙古,目的是入主中原,取代明朝。1621年迁都辽阳,称东京,1625年又迁都沈阳,1634年改称盛京。内蒙古各部归附清朝蒙古高原上的大漠,史称渤海,大漠以南为内蒙古。其地域东至吉林、黑龙江界,西临贺兰山阿拉善厄鲁特蒙古,南接陕西、山西和长城,北靠喀尔喀蒙古。内蒙古地区,东有嫩江流域的科尔沁部和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巴林、扎鲁特、奈曼、翁牛特、喀喇沁和土默特等部;西有鄂尔多斯和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部居中,林丹汗为蒙古诸部名义上的大汗。努尔哈赤及其继承者,为了入主中原取代明朝,对蒙古采取了政治联合和武力征服的策略。扩充后金国实力,不使蒙古倒向明朝。采取如下几个步骤:天命四年盟誓。天命四年(1619)十一月后金与内喀尔喀五部订立盟约,双方各派使臣参加,后金国使臣有雅希禅、希福等五人,蒙古使臣有杜棱洪巴图鲁、恩格德尔和奥巴等二十余人。双方使臣举行仪式,杀白马、黑牛,盟誓和好,合谋并立,遵守誓约,共同对付明朝。致书林丹汗联合伐明。天命四年十月,努尔哈赤收到察哈尔林丹汗的使者康喀儿拜虎带来的信,书信主要内容:一是林丹汗自称四十万众蒙古国主。向水滨三万人的满洲国主努尔哈赤问安;二是表明察哈尔部联合后金国攻打明朝。第二年正月,努尔哈赤派使者硕色乌巴什复信往见林丹汗,明确表示满洲与蒙古服制相类,应联合伐明,指出明朝以重利拉拢察哈尔是因为后金要攻打明朝之故,表示愿与林丹汗“合谋”,“以伐深仇之明”(《清太祖实录》卷7)。同时信中也批驳了林丹汗自称四十万众之主的言论,告诫林丹汗不要忘记元朝是为明朝所推翻的事实,他哪里是四十万众之主。万众之主也称不上,以此坚定林丹汗与后金联合伐明的决心。天命九年盟约。努尔哈赤为主攻明朝,一方面联合蒙古内喀尔喀五部,壮大自己力量,另一方面要防止察哈尔部的崛起,真正成为蒙古各部之主,为此要联合与察哈尔有矛盾的科尔沁部,利用蒙古内部的矛盾,使业已存在的与后金有往来关系的科尔沁部,通过盟约形式加以巩固。天命九年二月,努尔哈赤派遣使臣库尔禅和希福前往科尔沁部,与科尔沁部首领奥巴等会盟,双方订约:联合进攻察哈尔林丹汗,任何一方不毁约,不单独与察哈尔会盟。盟约对双方有利,科尔沁部借用努尔哈赤的力量是为了摆脱林丹汗的统治;努尔哈赤利用科尔沁对付察哈尔,以解除伐明的后顾之忧。援助科尔沁,打败林丹汗。林丹汗为继承祖业,统一蒙古各部,力图恢复大汗在左右翼的权威统治。对内采取掠夺方式,夺取其叔祖代青贝勒所属石纳明安部落的属民和牲畜;对外攻伐蒙古各部,向科尔沁等部征兵括马,强索飞鹰和名马,使蒙古各部纷纷脱离察哈尔,投奔后金。天命十年林丹汗率兵进攻科尔沁;围奥巴所居格勒朱尔根城,奥巴向努尔哈赤告急,要求他履行盟约,出兵援助。努尔哈赤派其子皇太极选精骑五千驰援。林丹汗围城不克,又听到皇太极来援科尔沁,撤围城兵而走。奥巴因战察哈尔之功,努尔哈赤于天命十一年封奥巴为土谢图汗,是为科尔沁第一代土谢图汗。皇太极也曾于天聪二年(1628)与蒙古喀喇沁部盟誓,共同对付察哈尔。随着科尔沁部归附后金,自天命至天聪年间内蒙古的敖汉、奈曼、巴林、扎鲁特、喀刺沁以及鄂尔多斯、归化城土默特等部相继归附后金。努尔哈赤死后,1626年九月皇太极即位,定明年改元天聪,是为清太宗。皇太极继承其父遗愿攻打察哈尔,追林丹汗至归化城,并占领了归化城,林丹“殂于西喇卫古尔部落打草摊地”。皇太极于天聪八年(1634)又获蒙古的玛哈噶喇佛像和传国玉玺,次年林丹汗的妻子苏泰哈屯率子额尔克孔果尔额哲和属部投奔后金。这样以林丹汗为代表的成吉思汗家族的统治宣告结束。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盛京召开大会,内蒙古十六部四十九名王公贵族与后金满蒙汉文武百官参加,以得佛像和传国玺为契机,实现其登极称帝的愿望。参加大会的内蒙古十六部有:察哈尔、科尔沁、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敖汉、奈曼、巴林、土默特、扎鲁特、四子部落、阿鲁科尔沁、翁牛特、喀喇齐哩克、喀喇沁和乌喇特部等。察哈尔部的额尔克孔果尔额哲、科尔沁部的土谢图济农巴达礼和翁牛特部逊杜棱等参加大会。蒙古各部代表与满蒙汉各大臣,以满蒙汉三体表文上书,共推皇太极“博格达彻辰汗”即宽温仁圣皇帝,建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会上对蒙古部王公台吉分别封以亲王、郡王等爵位和赐以达尔汉诺青等号。从此皇太极不仅是东北满、汉人的皇帝,而且也成为内蒙古各部贵族的大汗。喀尔喀蒙古臣服于清朝喀尔喀蒙古(即明代外哈喇哈部)地处瀚海之北,称外蒙古,又称漠北蒙古。明末分三部,清为四部。东临黑龙江将军辖境,西至阿尔泰接新疆,南至瀚海与内蒙古相连,北与俄罗斯接壤。明末,喀尔喀部归察哈尔林丹汗管辖,察哈尔归附后金,喀尔喀部也与后金有往来。向后金国贡驼马,崇德间始贡九白,顺治朝设八扎萨克,分左右二翼,康熙间正式归附清朝。初分三部为十谢图汗部、车臣汗部和扎萨克图汗部,雍正间增赛因诺额部,遂称喀尔喀四部。喀尔喀蒙古归附于清朝,经历了一个由通贡贸易到正式臣服的过程,经历了几十年时间,有的部落与清朝来住多些早些,大致经过了内部矛盾,外部入侵:两次会盟等过程。喀尔喀蒙古王公贵族为争夺牧场、牲畜和属众发生内讧。康熙年间,扎萨克图汗成衮和土谢图汗察浑多尔济因争夺逃亡属众发生战争,而后沙喇继任扎萨克图汗,土谢图汗执杀扎萨克图汗而夺其妾。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准噶尔蒙古噶尔丹,乘喀尔喀内讧之机,率三万骑兵入侵喀尔喀;喀尔喀牧民在战乱中多逃住内蒙古,清朝政府将他们安置在乌珠穆沁、浩齐特、扎赉特、阿巴噶、乌喇特、茂明安、四子部落等各部游牧地的界内或界外。土谢图汗部骑兵与噶尔丹在鄂罗会诺尔鏖战三日,察珲多尔济兵败后,联合其弟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吁请内附。库抡伯勒齐尔之盟。康熙间扎萨克图汗部与土谢图汗部因争属众发生战争。康熙二十五年(1686)清政府派理藩院尚书阿喇尼,会同达赖喇嘛代表噶勒旦西勒图前往调停。清廷目的是保卫边境安全。集中力量在东北对付沙俄入侵。土谢图汗部代表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扎萨克图汗部代表沙喇与清政府代表阿喇尼和达赖喇嘛使者,四方代表会集库抡伯勒齐尔,在会谈中下令土谢图汗部尽遣所收逃众,扎萨克图汗部也应如数归还,四方商谈未达成协议,土谢图汗部仅以一半逃众归还扎萨克图汗。这次会盟为后来的多伦诺尔会盟打下基础。多伦诺尔会盟。喀尔喀王公贵族内讧,噶尔丹乘机进攻喀尔喀,迫使喀尔喀民众南迁;清廷为了巩固北部安全,选择了内外蒙古适中地点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具)。康熙三十年(1691)4月,康熙帝亲率文武百官及上三旗官兵,由张家口出边抚绥蒙古,派遣兵部尚书马齐前往多伦诺尔安排会盟礼仪。外蒙古三汗随内扎萨克四十九旗王公贝勒贝子公等先期到达,先驻离多伦诺尔御营百里之外,后移至五十里之外驻帐。届时外蒙古汗济农台吉等三十万人列于右,以土谢图汗察浑多尔济为坐次之首,与众百官朝见康熙帝。通过这次会盟在喀尔喀蒙古实行内扎萨克蒙古的设旗编佐制,在保留喀尔喀三部汗号的基础上,去其原有的济农、诺额之名,与内蒙古四十九旗一例编设,并对三部各济农诺颜等封以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从此喀尔喀蒙古正式列入清朝版图,这对于加强清朝北部边防,巩固统治,有力抵御沙俄入侵,以及恢复喀尔喀民众因战乱受到破坏的生产、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噶尔丹的进攻,使喀尔喀牧民的生产遭受破坏?大批难民生活贫困,他们失去牲畜和蒙古包。清朝政府对南逃的喀尔喀牧民采取了一是赈济,发归化城、张家口和独石口的粮食,赈济难民;二是派清朝所属官员、从归化城和四子部落抽调官员前往管理;三是设临时扎萨克,管辖逃来之众。喀尔喀蒙古遂成为清朝的北部屏藩,防备朔方,比长城更为坚固。在喀尔喀蒙古归附于清朝的过程中,值得记一笔的人物是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他姓博尔济吉忒,原名扎那巴扎尔,为土谢图汗衮布多尔济之子,察珲多尔济之弟。1634年(天聪八年)转世,后入藏学法,返回喀尔喀,宣扬黄教,僧众称为温都尔格根。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喀尔喀的僧俗封建主有的主张投奔俄罗斯,有的主张投靠清朝,众议不定,众人请决于黄教首领扎那巴扎尔。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认为俄罗斯素不奉佛,风俗与蒙古不同,语言和服饰不同于蒙古,因此投靠俄罗斯不是久安之计。赞同车臣汗部纳木扎勒首倡内附清朝的意见,带领喀尔喀僧俗封建主及其属民南下求援归附清朝。清廷令其掌管喀尔喀黄教事务,是为喀尔喀第一世哲布尊丹巴,蒙古称其温都尔格根。年九十圆寂。征服卫拉特卫拉特蒙古,在清代又称额鲁特蒙古或厄鲁特蒙古。明末清初,卫拉特有四部: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土尔扈特西迁后。原附属于杜尔伯特部的辉特部加入四部行列,又组成卫拉特四部。四部中准噶尔和杜尔伯特贵族姓绰罗斯,和硕特贵族姓博尔济吉忒,辉特部贵族姓伊克明安,土尔扈特贵族姓氏史书不载。卫拉特蒙古各部游牧于巴尔喀什湖的以东以南和湖的周围区域,崇德初年开始与清朝有贸易住来,清廷对于西北边陲的游牧部落是十分重视的。康熙年间噶尔丹入侵喀尔喀,深入内蒙古,兵锋遥指北京,造成对清廷的极大威胁,自康熙朝开始,采用武力征服和政治招降等手段,历经雍正一代,直至乾隆年间才得以征服卫拉特蒙古。)清朝对准噶尔汗国的战争准噶尔一词,汉义左翼。作为部族名称,指的是准噶尔部,作为地域名称,指的是准噶尔盆地。在清代早期,准噶尔一般是指卫拉特四部之一,后来准噶尔部强大,统辖四卫拉特,这时准噶尔一般亦泛指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兴起和强大。准噶尔部在哈喇忽刺和其子巴图尔浑台吉统治时期开始强大。1634年哈喇忽刺死,第二年巴图尔珲台吉即位,统辖卫拉特诸部,参与和主持制定1640年的《都沁·都
本文标题:清朝征服蒙古高原各部:蒙古铁骑臣服于女真民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25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