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院: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专业:地理科学班级:12地科(2)班姓名:****学号:*****指导老师:臧敏2014年5月10日目录一、前言····································11.考察时间··················································12.考察地点··················································13.考察目的··················································14.考察任务··················································15.考察路线··················································16.考察队的组成··············································27.工作方法··················································28.工作量··················································2二、实习区概况(三清山概况)···················2三、分论············································3(一)土壤部分······························3(二)地质部分·································6(三)地貌水文部分·······························8(四)植物部分·····································11四、总论·······································14一.前言2014年5月12日至2014年6月10日,我们地理科学专业12级2班进行了为期将近四周的野外实习考察。在这将近一个月的实习里,不但我们的专业知识得以化理论于实践,从而学得更多理解得更透彻,而且我们班的凝聚力顿时攀升,学会了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学习氛围也由此提高了不少,挂科率大大地减低了。1.野外实习考察的时间:2014年5月12日至2014年6月10日2.野外实习考察的地点:江西省上饶市三清山景区及其居住地西坑附近。3.野外实习考察目的:(1)结合实际应用,验证课堂教学所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2)使学生学习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调查全过程的程序、方法和技能,包括正确撰写自然地理野外调查报告、资料的搜集、野外观测记录、标本与样品的采集、资料综合分析整理等。(3)培养学生学会野外仔细观察自然地理要素的主要特征和重要自然地理现象,并准确、完整的记录所观测到的现象、特征和数据,学会初步分析有关现象、特征形成的原因;初步具备观察分析自然地理现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能力。(4)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实习区域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等对地貌形成的影响。(5)学会对土壤剖面进行观测及对土壤组成、结构等特征进行描述;掌握土壤标本采集、土壤剖面图的绘制方法。(6)了解实习区植被类型和代表性植物的种属,观察植物生态与环境的关系;学习掌握植物群落调查的方法。(7)撰写实习报告或论文,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8)培养学生求实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吃苦耐劳、严守纪律、团结协助的团队精神。4.野外实习考察任务:(1)通过土壤的野外考察,了解水稻土、高山草甸土的性状并用语言准确的描述出来。两者相对比,得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当地水土流失状况以及当地的土壤性状,从而推断出江西的土壤特性。(2)通过地质的野外考察,准确辨认岩石种类,已经了解其形成的具体原因和过程。通过矿洞考察,了解矿石种类,矿业的具体操作机制,以及处理不当带来的危害。(3)通过实地的地貌考察,真正感受到“风口”、“袭夺河”、“断头河”等专业名词所代表的地貌,亲身体验从而加深理解。以及各种地貌形成的形成机制和具体原因。(4)野外的植物考察是最必要的,实物的呈现更有利于对书本上所描述的相对比,从而辨别植物种类、属系和名称以及该植物的基本性状。5.考察线路:(1)西坑村——大湾——银湖山庄——紫湖中学——茶园——紫湖镇(2)西坑村——金沙——玉女潭瀑布——岭头山——田园牧歌(3)西坑村——金沙——汾水村——汾水河谷——三清山展览中心(4)西坑村——金沙(北山)——玉灵观——三清山核心景区——外双溪(南山)——紫湖镇(5)西坑村——后山石英砂矿洞(6)西坑村——金沙——石鼓岺水电站——玉帘瀑布(7)西坑村—砓底16.考察队组成:12地理科学(2)班全体同学,实际考察人数55人,和臧明老师、徐磊老师、凌云老师、邱筱兰老师等组成。7.工作方法:实行老师轮流带队制,每科目老师各带队一周进行各类实地考察工作,班级分成六小组,由小组合作进行考察。其中臧敏老师为带队老师,全程陪同。8.工作量:考察时间和强度看天气而定。太阳越大越要出门,小雨期间努力克服困难,大雨则在住宿地整休。二、实习区概况(三清山概况)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东部门户玉山、德兴两县(市)交界处,东邻浙江省,它的地理位置是28°54’N、118°03’E。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m,因山有三峰,名为玉京、玉华、玉虚,如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列坐其巅,故名。三清山南北狭长,景区总面积229k2㎡,由于长期地质地貌变化,形成了三清山别具一格的奇峰怪石、急流飞瀑、峡谷幽云等景观。三清山境内海拔在300m以上,岩石有花岗岩、石灰岩、砂质岩等。其地带性土壤为红壤,即为山地的基带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呈有规律的变化,土壤垂直分布组合为红壤、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壌、山地黄壌、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矮林灌丛草甸土)。在低山高丘地带,特别是村落附近,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常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土壤受到侵蚀的强度较大。本区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降水为江西省最多的地区之一,年均降水量1860mm,年均温11℃,年均积温3400-4500℃之间,全年无霜期187天(三清宫)。山顶与山麓温差较大,约相差6-8℃。本区植被类型多为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及山地夏绿灌丛等。该区原本以耕地收入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后来三清山旅游开发后,耕地减少,人们大部分从事三清山的旅游服务业,少部分外出打工养家糊口。现在三清乡受政府扶持和规划,经济大大地提高了且规划整齐统一,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当然,带来的生态破坏也是不可避免的。三、分论(一)土壤部分1.土壤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1)气候:三清山地处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2℃。极端高温37.3℃,极端低温-6.8℃。年平均降雨量2241.3毫米,多集中在4月5月6月三大月。无霜期288天。(2)地质、地貌:三清山位于怀玉复式向斜西北部的一个次级背斜南翼,山体周边为三组断裂所切割,即枫林-紫湖断裂带、小坑-芭蕉坞断裂带和鹅公岭-下西坑断裂带,形成了三清山三角形断块。区域性上升造就了怀玉山脉,而以玉京峰花岗岩株为核心的三角形断块在区域性抬升的基础上继续上升,出现了以玉京峰为最高点的“隆上隆”构造,它控制了三清山及其雄伟壮观的地貌景观的形成。(3)植被:三清山的植被种类丰富,从地理成分上看,三清山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以北温带,东亚和热带亚洲成分为主。(4)人类活动:因交通不便,三清山原始居民较少且分散,主要在地形相对开阔的河流两岸、山间谷地、小盆地和低山丘陵的缓坡地带。而人们对于三清山的土地改造也大多集中在这些区域内,有水稻土、菜地、茶园等。2具体考察路线1)西坑—大湾—银湖山庄—紫湖中学—茶园a.沿路有滑坡和崩塌现象的原因:一是有较为深厚的土状物质,二是降水量较大,三是陡坡排水不畅。6b.滑坡的治理要求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一是设置挡土墙,二是种草或者先拉铁丝网再种草。c.该路段为山区丛林二级公路,但是属于一级路基。白线外是:路肩+边沟+挡土墙+边坡西坑水西坑水也叫断头河a、西坑水来自玉帘瀑布在玉女潭附近被一小河袭夺,被袭夺的上头叫袭夺河而到了西坑成为了断头河。因为水量减少,河流横断面变化逐渐变成宽谷小河,集中在中部。b、西坑水源头为玉帘瀑布后3被袭夺与玉女潭同汇入金沙水。c、如果水量由小变大,由V型谷经过溯源、侧蚀下切发育成U型谷2)44.总论尊称一句“凌老板”,这位传奇的人物给我们的考察开了一个传奇般的头。瘦小的体格却有着超乎常人的体力,我们就永远追随其后,无法超越。“金女线”——这条被废弃了六年的水路,就在悄然中被我们涉及。乱石林立,急流险滩,断桥小路,无不给我们的人生上了最重要的一课。“信念”“意志”“团结“互帮互助”,这些离我们看似好遥远的词,瞬间就比刻在了心上。谢谢凌老师,虽然最苦最累最难,但是再选择一次,我也坚决不后悔。(二)地质部分1.三清山地质形态是以花岗岩为主的,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火成岩,主要成分是长石、石英、云母。花岗岩质地坚硬,一般是黄色带粉红色的,也有灰白的,难被酸碱或风化作用侵蚀,花岗岩是深成岩,常能形成发育良好、肉眼可辨的矿物颗粒,因而得名。其主要特征为高硅、富钾和低钙,三清山花岗岩株原始产状形态基本完整,相带发育完全。2.三清山地质演变概述三清山今天所呈现出的神奇壮观的地貌景观,是与地壳运动和地质变迁长期作用分不开的。(1)三次大规模的海侵三清山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华夏——扬子古板块结合带。在地质形成过程中,由于受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和燕山运动的相继作用,三清山在地质史上经历了14亿年的沧桑巨变,供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①第一次发生于14亿年前的中元古界,那时三清山地区的地壳运动正处于“地槽”沉降阶段,海水浸没达4亿年之久,沉积数千米厚的双桥山群的复里式海相碎屑岩,并夹杂有海底火山喷发物。在“晋宁运动”后,才结束了地槽式沉降历史,地壳开始逐渐回返上升,出水为陆,三清山地区进入相对稳定的“地台”阶段。②第二次发生在距今6亿年前的震旦末期,海水浸没达1.6亿年之久,一直延续到奥陶纪末期,沉积4000多米厚的浅海相砂岩个碳酸岩类,并含有三叶虫、笔石和海绵等海相古生物化石。以上两次大海浸,曾使三清山变成一片汪洋大海。后经奥陶纪末期的“加里东第一幕”造山运动,三清山从此完全脱离海水环境,不再接受沉积。③第三次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虽发生第三次大海侵,但海水仅到达三清山东南角的边缘部分。直到1.8亿年前,侏罗纪晚期与白垩纪,三清山区域内6发生异常强烈的造山运动,即燕山期运动,并伴随有大规模的酸性岩浆浸入活动,从而奠定三清山够景的地质基础。(2)准地台发展阶段加里东运动以后,在江西大部分地区形成了一系列东北—西南向的地台隆起和凹陷,地貌上出现了一系列馒头状丘陵,其顶部多为相当厚的浅薄相砂页岩和碳酸盐岩类盖层。进入中生代至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发生强烈碰撞并挤压、抬升,使扬子准地台东部发生构造“活化”,地面盖层继而发生强烈褶皱与断裂(此类断裂在今天三清山依旧可见)。(3)燕山期侵入的花岗岩体的形成在燕山运动中,中国东部地区(包括三清山地区)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其中以中期(中侏罗纪晚期—晚白垩纪早期)活动尤甚。伴随而出现的大量酸性花岗岩侵入活动,地下岩浆强烈涌起,冷凝形成了大面积的“三清山花岗岩体”。从此,奠定了三清山今天构景岩石的地质基础。(4)新构造运动的隆起抬升在距今200—3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即新构造运动)中,“三清山花岗岩体”多次受到隆起恶抬升。因新构造运动具有多次、间歇性震荡运动(以上升运动为主)的特征,因而三清山体被抬升至很高(其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m,是怀玉山脉的最高点)。又因在上
本文标题:三清山考察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54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