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新课程改革五大热点问题[1]
新课程改革有关热点问题省教育科学院郭晚盛通讯地址:太原市解放路大北门东头道九号电话:3045379(办)3194749(宅)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态势基础教育改革已进入课程改革这个核心领域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一个涵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帷幕已经拉开。如何适应这种形势,必须明确三点认识:不要有神秘感,《课程改革纲要》是多年来基础教育工作者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不要犹豫,不应观望,《课程改革纲要》是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宪法”。课程的概念变了,《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教师要关注课程改革、参与课程改革。第一部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1、目标之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解决课程目标上:知识技能取向的问题)目中无人到以人为本(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育人目标的综合性、过程性。过程与过程与方法方法新新课课程程情感情感态度态度价值观价值观知识与知识与技能技能转转变变课课程程的的功功能能传授知识传授知识课程标准案例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数学标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2、目标之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解决课程结构:以分科、学科、必修课程为主问题)影响课程的三个永恒要素:社会、科学、学生。目前学校的三种主要课程类型学科-活动分科-综合必修-选修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课程改革(我保持中立)学生(我要选择)社会(我要综合)科学(我要分科)九年义务教育课时总计(比例)语文:20%-22%数学:13%-15%体育:10%-11%艺术:9%-11%品德:7%-9%科学:7%-9%综合实践:6%-8%历史与社会:3-4%新的课程设置: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分科和综合课程,由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新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三课时(小学三年级开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3、目标之三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解决课程内容繁、难、偏、旧,重书本知识的问题)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包罗万象-精心选择课程标准案例: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语文标准)增加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等现实问题的探究,降低对运算速度、证明技巧的训练。(数学标准)高考的导向“考试说明”在能力要求中有这样一条: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这方面的知识通常不是在课本中已有的,但又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常出现在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如:“山西假酒”、“汽油无铅化”联系生活紧跟时代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4、目标之四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解决课程实施重接受式学习,以讲解式教学为主的问题)学习方法的选择是由课程目标决定的生物标准案例:“种子萌发条件”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条件,例如水、空气、温度、阳光、肥料、土壤等。设计实验,实际操作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分别验证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有哪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5、目标之五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解决课程评价:选拔取向的问题)内容:一元-多元方法:片面量化-质量统一主体:单方-多方重点:结果-过程新旧课程考试与评价制度比较(1)标准化答案鼓励个人思考(2)书面测验论文答辩制作(3)知识技能技巧参与多样化创新(4)被动评价自我反思(5)区分排名推动学习淡化区别个人隐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6、目标之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解决课程管理:中央集权的问题)三级课程谁大谁小?三级课程管理给予教师了什么样的“大权”?权力和挑战是并存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国家规定的课程我最小地方的课程我次之的课程决定的课程学校的课程我最大的课程国家一级课程管理地方一级课程管理学校一级课程管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系理想课程现实课程课程推广自上而下学习方式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如何认识新课程改革目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反思现实与历史意义重塑民族性格:唯书唯上求同抑异坐而论道特点大课程观:执行到参与核心学习方式转变思考: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反思有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加美国的高等教育是当今最好的教育”,对吗?“你知道算盘么?”顾明远的得意与失望。杨振宁曾说:“美国在历次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大赛中都名落孙山,这可能正是美国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真正原因”。为什么?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大家都喜欢,因为中国人是个好助手。这种现象说明什么?“顺民”与“刁民”“公民”与“草民”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生的行为主要通过学习方式体现播种信念,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思考:学习方式仅仅是一种方式?如果一个学生在经历了9~12年的学习后,却从未自己独立阅读一篇课文或一个概念;从未对课本、老师提出过质疑、怀疑;从未提出不同于课本、老师的独立见解;从未苦苦思索过某一个问题;从未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探究、解决过问题;从未有过刻骨铭心的激动不已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这已不是学习方式问题,甚至也不单是学习问题,而是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方式转变的认识与实践历史:几千年学习方式史的特点从书本中学习与从实践中学习共存与斗争的历史,从实践中学习直到目前仍未取得应有地位的历史。间接经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直接经验:若从纸上求妙法笔尖蘸干洞庭湖重新认识直接经验的价值:本次课程改革的使命学习方式转变的认识与实践现实:新的学习方式的三大特性自主性:主动参与(学习品质)探究性:乐于探究(学习方法)合作性:合作共享(学习环境)我给陶行知再更名:共行知自主学习的四大特征:1、计划: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方法: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情感: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反思: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1、个人角色: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2、集体协作: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3、沟通协调: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4、集体角色: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反思评估: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学习方式转变的认识与实践实践:新课程设计从两个方面入手转变学习方式学科教学改革:课标引导教材倡导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直接形成思考: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收集生物圈的相关资料,模拟召开“国际生物圈”研讨会,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生物标准)•组织学生拟定调查提纲,对经历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长辈进行访谈,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认识这段历史的原因及危害。(历史与社会标准)•组织学生观看《林则徐》、《鸦片战争》、《甲午风云》等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并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影片的历史背景,讲述历史故事。(历史标准)思考:新教材引导的学习方式湘版《初中地理》教材结构:正文20%阅读材料15%地理插图15%地理景观照片10%地图5%学生活动35%为什么要设置相对独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观念原因、素质原因创设课程、逼上梁山培养能力、实现迁移可见:综合实践活动在新课程改革中有着奠基性的价值。: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应确定专任教师,每一位教师都有兼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义务。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有效促进学科教学的改革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两大目的之一,每一位教师都应关注它。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定义、定位与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确立历程。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构建一门融合课程。一、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定义自主性、体验性、综合性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内容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定位活动课程三个不同中心校本课程四个必须注意实践高中已开设一年有余、义教阶段已陆续开始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确立课外活动81年进入教学计划活动课92年进入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2000年进入高中必修课、2001年进入初中与小学必修课三、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的必要性课时的困难课改的趋势整合的可能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部关系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研究性学习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性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流程研究性学习与教师角色转变义务教育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需注意的原则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与管理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广义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中,许多优秀教师已经在采用这种方式,如:八字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小结探究式五环节:设疑激趣-猜想假说提供材料-感知发现启发思维-讨论探究评价调节-尝试达标检验迁移-释疑创新发现法: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狭义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诸如:现代中学生的消费观社会生活垃圾的调查及处理对策煤焦业对环境的影响晋商文化研究等主要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内使用学生是研究者学生似科学家《美国科学课程标准》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它要求学生:从全部地只是获得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到同时重视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并解决问题。从单纯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学生模仿和再现书本知识的能力,到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反思和运用能力。从仅仅追求教学的“知识目标”到重视含知识在内的
本文标题:新课程改革五大热点问题[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60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