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中外重大传播案例分析
•西式甜点•西式快餐•茶文化•咖啡文化•中外文化传播的前提和原因•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可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前者通常由具备文化的人们通过商队、军队等途径直接传播某种精神或物质方面的文化内容,如新的农艺技术和发明创造等;后者表现出一种比较复杂的文化扩散营力,主要指某一社会群体借用外来文化特征中的原理,进行文明创造活动的一种刺激传播,如欧洲最终发明瓷器是在知道中国瓷器大约200年之后。文化传播主要分类有:物质文化传播、精神文化传播、媒介文化传播、报纸文化传播、影视文化传播、广播文化传播、网络文化传播、形象文化传播、体育文化传播、饮食文化传播、服饰文化传播、旅游文化传播等。西式甜点•中西餐谱上通行的英文Dessert乃借自法文,特指正餐之后的那一道甜点。西式的甜品花团锦簇,尤以意、法为盛。提拉米苏(Tiramisu)和萨芭雍(Sabayon)这种华丽的甜点一出场,餐桌就变成了春装发布会的天桥。作为意大利甜点的代表,外貌绚丽、姿态娇媚的提拉米苏已风靡全球。它以Espresso(特浓意大利咖啡)的苦、蛋与糖的润、甜酒的醇、巧克力的馥郁、手指饼干的绵密、乳酪和鲜奶油的稠香、可可粉的干爽,只用了不到十种材料,把“甜”以及甜所能唤起的种种错综复杂的体验,交糅着一层层演绎到极致。据史料记载,古代埃及、希腊和罗马已经开始了最早的面包和蛋糕的制作。古埃及有一幅绘画,就展示了公元前1175年底比斯城的宫廷焙烤场面,话中可看出几种面包和蛋糕的制作场景,有组织的烘焙作坊和模具在当时已经出现。据统计,在古埃及帝国中,面包和蛋糕品种达16种之多。据说,古希腊最早在食物中使用的甜味剂是蜂蜜,蜂蜜蛋糕曾一度风行欧洲。古希腊人曾用面粉、油、和蜂蜜制作了一种煎油饼。古罗马人则制作了最早的奶酪蛋糕。英国最早的蛋糕是一种名为“西姆尔”的水果蛋糕,据说它来源于古稀腊。今天,世界最好的奶酪蛋糕仍然出自意大利•1921年,鲁本·马特斯研制出一种美味的冰激凌,并在1961年把它正式命名为“哈根达斯”。1976年,第一家哈根达斯店在美国纽约开业。1983年,哈根达斯进入香港。1984年哈根达斯进入日本市场。1996年,哈根达斯进入中国大陆,在上海风靡一时。2003年,杭州第一家哈根达斯也开市了•西式快餐是指可以迅速准备和供应的食物的总称,通常可以徒手拿取,不需要使用餐具,大部分可以外带或外卖。词语最早出现于西方,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亦称“洋快餐”。西式快餐在中国的发展是西方饮食文化在中国传播发展的重要代表。•1984年4月20日,中国第一家西式快餐“义利快餐厅”,在北京西单南口的西绒线胡同正式挂牌开张。1987年11月12日,肯德基在中国的第一家快餐店在北京前门繁华地带正式开业。1990年,麦当劳在深圳开设中国第一家快餐店。同年,必胜客在北京开设第一家中国分店。1992年4月,北京王府井麦当劳快餐店开张,成为麦当劳在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快餐店。1996年6月25日,肯德基中国第100家店在北京成立。2003年1月10日,中国必胜客开店突破100家。•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快餐服务业,究竟为何肯德基能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呢?首先是进入期时,主要的战略为引入西方式的全新的快餐服务体系和餐饮理念。•其次,在成熟期,制定了中西方相结合的战略。肯德基聘请了10多位国内的专家学者作为顾问,负责改良、开发适合中国人需求的快餐品种。•另外,与其它地区的经营一样,特许经营对肯德基公司在中国的扩张中起了重要作用。•西式快餐具有“三高”(高脂肪、高热量、高蛋白质)和“三低”(低维生素、低矿物质、低纤维)的特点,被营养学家称为“能量炸弹”和“垃圾食品”。另外,还容易导致肥胖跟性早熟,2002年11月,纽约一名因长期食用西式快餐而变成肥痴的儿童控告麦当劳,起诉原因是麦当劳的快餐引起儿童肥胖。2003年1月29日,伦敦出版的《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西式快餐可引起体内激素变化,然后导致上瘾。此外,西式快餐还存在致癌物质,氢化油含量高,易损害儿童智力等危害。•中国是茶的故乡,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在上古时期就已经被中国人发现并作为日常的饮品了。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五千年前就有‘神农氏尝百草,遇毒,以茶解之’的说法了,可见中国茶文化历史的悠久了。中华茶文化因其特定的内涵,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而越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也越具有世界性。中华茶文化在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向周边国家传播,不断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饮食文化。(一)东入朝鲜(二)东渡日本(三)北上沙俄我国茶叶的向外传播主要是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陆路,一条是海路。在陆路方面,有千年历史,沟通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另外还有一条著名的道路是以云南普洱为中心,以茶叶为主要商品运往东南亚、康藏地区的交通枢纽----茶马古道。海路方面,则主要是与外国商船的海上贸易,如葡萄牙、英国等外国商客。正式通过这两条途径,中国的差与茶文化走向了世界,征服了世界。中外茶文化对比•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中国茶道讲究“清、敬、怡、真”。清是茶艺的真谛,不仅是求物外表之清洁,更需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由此中国茶道被称为美的哲学,它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释、道、儒三教的哲学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美学理念,寄望于从小小茶壶中探求宇宙玄机,从淡淡茶汤中品悟人生百味。在中国茶道中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它从哲学的高度,广泛深刻的影响着茶人,特别是从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艺术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如果说中国茶道是美的哲学,日本茶道则是美的宗教。日本茶道是由奈良称名寺和尚村田珠光将平民聚合饮茶的集会“茶寄合”与贵族茶会“茶数寄”合二为一形成的禅宗点茶法。•日本茶道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每当英国人提到自己的最爱时,常说It’smycupoftea.由此可见英国人对茶叶的痴迷程度。相较于中国人喝茶时的沉稳,英国人多添了份优雅,而喝英式下午茶,也成为一种流行的象征!英式下午茶是一门综合的艺术,简朴却不寒酸,华丽却不庸俗。传统中,女主人一定会以家中最好的房间、最好的瓷器来接待宾客。而产自印度的大吉岭茶或伯爵茶以及精致的点心则成为下午茶的主角。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下,伴随着悠扬的古典音乐,人们便在这种轻松自在下愉悦着自己的身心。当“茶”与“英国”无法分离的时候,英国的红茶文化便也由此产生了。虽然和中国的茶道相比,英国的开放性茶道尚未能登堂入室,但不可否认,淑女般的维多利亚下午茶、加味或拌花的茶饮品以及那独特精致的英式茶具,无不为世界茶文化增添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品饮红茶是英国独有的文化,也是其待客的礼节,当东方的甘露带着中国泥土的芳香飘溢在大洋彼岸的每一个角落,作为一个中国人,却也是感到欣喜和自豪的。,作为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融入中国饮品市场。蓝山,曼特宁,摩卡,巴西,山多士肯亚,阴干,那加雪飞,牙买,加曼,巴拿铁,意式卡布奇诺玛琪雅朵等以时尚潮流的代名词引领风骚,雀巢,蓝山等速溶咖啡更是普及大街小巷,在中国成为一种普通的生活日用品,风头甚至高过了几千年传统的“茶”。近十年来咖啡店纷纷在国内各大城市的街头涌现,尤其是随着星巴克、上岛等数家大型企业集团的进入,市场上呈现出一片热闹景象。咖啡的消费群体逐渐成长壮大,咖啡文化正在内地城市逐渐形成,而且每年国内的咖啡消费市场还在持续扩大。虽然目前国内人均咖啡消费量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中国的咖啡市场正在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扩大,中国的咖啡市场有着巨大的增值空间。咖啡店在以茶为主要饮品的国家咖啡行业中初步站住了脚,进一步说明咖啡可以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受。教育水准、家庭月收入和饮用速溶咖啡的频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意味着咖啡这种西方传入的饮料在中国大陆是一种象征优势阶层的生活方式。可以预见,随着大陆经济的繁荣昌盛,追求这种彰显性消费的民众将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将走进咖啡店。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世界,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密切,这其中也包括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而国外众多富有特色的文化也在吸引着中国,形成不同种文化的传播,而中外文化的传播主要有如下因素:•一:便利的传播方式。便利的传播方式是中外文化传播的前提条件,现在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联系紧密,并且文化传播方式多样且便利,信息技术、交通工具的高速发展,一种文化可以通过快速有效的途径传播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二:适应市场需求。比如国外的快餐文化在中国受到广泛的欢迎,其原因是快餐适应了现代中国人高速的生活节奏,适应了中国消费者尤其是上班族的生活需求。•三:伴随着经济侵略而来的文化渗透。在中国清朝末期,外国列强在中国开放通商口岸以便进行经济侵略,而来华的外国人则在这些地区煮、饮自己带来的咖啡,在与华人的接触中,咖啡便被带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中,由此开始咖啡文化在中国渐渐形成。另一种特别的文化传播就是通过殖民侵略,由殖民国家向殖民地强行灌输自己的文化。虽然这种方式具有强制性和侵略性,甚至会摧毁殖民地原来的文化形态,对原文化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但在文化传播方面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发言人:吕春芳
本文标题:中外重大传播案例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65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