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明清宣炉鉴赏明清宣炉,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宣德炉,是流行于明清的文玩,在文物中自成不大不小的一类。宣德炉广泛的定义并不是单指明代宣德皇帝制造的那一批所谓的宣德炉,而是泛指从宣德炉的创造开始,后世所有用黄铜铸造的铜炉。明清时期的铜器跟以前的青铜有一个本质的不同,就是材料不同,它开始使用黄铜。以前都叫青铜,青铜有一个问题比较脆,易锈。所以我们看到青铜大部分都是锈迹斑斑,容易锈蚀,而黄铜相对来说不易锈蚀。研究、欣赏铜炉和青铜器不同,它的形制花纹比较简单,只有款识,没有铭文,与古代史、文字学关系不大,更没有悦目的翠绿锈斑。历来藏炉家欣赏的就是其简练造型和幽雅铜色,尤以不着纤尘,润泽如女子肌肤,精光内含,静而不嚣为贵。宣德炉的由来明宣德三年,暹罗(泰国)国王进贡风磨铜数万斤。中国人用黄铜做艺术品从宣德开始。宣德皇帝认为太庙、郊坛所有祭祀用的东西都太粗糙,所以下令用风磨铜重新铸造一套礼器。第一批铸造的时候样子仿《宣和博古图》,先画图、放样,然后制造出来。史籍记载第一批制造了3365个,后来追加到18000个。那么宣德炉从宣德开始烧造,一举成功之后名扬500年,500年来名声不减,导致不管哪个朝代铸造的这种铜炉都叫宣德炉。宣德炉名气大的原因第一,用材精良,反复冶炼。明末项元汴《宣炉博论》:“宣庙遂敕工匠,炼毕十二,每斤得其净者才四两耳。”第二,采用失蜡法,器物光洁好看,并由专业人员进行上色。第三,宣德炉含金,铜质精炼,声音悦耳。宣德炉的仿制宣德炉的仿制大致有四个时期:•第一是当朝。即指宣德在铸造了18000个炉以后再有铸造都算仿制。•第二是明晚期。收藏热的兴起,对炉的需求大量增加,所以在明代晚期就有大量的仿制品出现。这个时期的东西非常接近于宣德本朝的东西。•第三是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所制造的宣炉有很多离开了宣德本样,有相当一部分偷工减料,所以非常容易剥离出来。•第四是晚清和民国,仿制质量比较差。•今天的仿品,即十年之内的仿品变得非常精美,非常接近于真实面目,今天市场上有大量仿制的炉几乎能以假乱真。宣炉鉴赏四大方向造型皮色款识工艺宣德炉的造型宣炉鉴赏以造型为首,因为宣炉是在明清两代的工艺品中造型最多的,它是一个立体造型,大多数都是左右对称,非常好看,非常耐看的一个艺术门类,造型的精准与否是宣炉鉴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据说宣德皇帝会利用宫里留下来的铜器或瓷器作为造型的基准,所以像故宫旧藏的哥窑以及宋代瓷炉造型也在明清铜炉里有所反映。明清铜炉造型上大多参照了青铜器和宋瓷两个体系,《宣德鼎彝谱》提供了宣炉的经典造型。明代《宣德鼎彝谱》(《炉谱》)五大经典造型蚰耳炉鬲式炉桥耳炉押经炉冲耳炉冲耳炉冲耳炉在《宣德鼎彝谱》里面是排首位,宣德皇帝当时设计是放在厅堂正厅的,取的是“敬天法祖”的意思,此耳只用以搭配乳炉,器型源自宋代官窑,宋瓷里把这种造型作为一种最传统最经典的造型在炉中进行使用。从造型上讲,冲耳炉的造型是左右呼应,上下呼应的,两只耳朵冲天,三个炉足立地,在视觉上是以炉身腹部作为中心点,上下从耳朵和足起到呼应的视觉搭配,这样看上去就非常和谐美观。王世襄先生旧藏顺治“大清顺治年辛丑邺中比丘超格虔造供佛”冲天耳三足炉器物上通常有一定的共通性,即使材料不一样,但是造型是具有时代性,这件铜胎掐丝珐琅的冲耳炉,从造型上就明显具有清代冲天耳炉的特征,就是它本身炉身会比较高,然后两个耳朵如果从侧面看,耳洞是像城墙门一样也比较高。同时它的底款上还刻了一个“政”字,它是按照当时宫里的规定以千字文的编号代表它所处的位置,类似情况在宣炉上也可以看到,表明当时在宫廷里对这种东西的使用是有非常明确的地点规定的。由明及清,冲耳炉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耳部:明炉耳部薄,俏拔;入清后,稍圆润。明代中期,耳较小,耳孔较扁,呈椭圆形;明晚期,耳孔呈标准的鹅蛋形;崇祯时期,耳顶尖,成三角状,耳孔较圆;入清后,耳孔呈现为城门孔状。•器身:明中期至晚期,呈现由高到扁的特征;清早期,高、扁两种器身比例皆存在;清中期,器身呈现拉高的趋势。•口沿:明炉口沿直,微外侈,清炉口沿外侈明显。•腿足:明中期至晚期,腿足由高渐矮,力度减弱;崇祯时期比较特殊,腿足呈现倒三角状,足尖着地面积极小;入清后,乳足变短;清中期后又拉长。蚰耳炉蚰龙耳炉,是在宣德炉里最典型、最标准的簋式炉,簋式炉的特点是肚子是圆的,腿足是一个圈足,这是从青铜器的簋演变来的。蚰龙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从青铜器造型而来,青铜器的簋一般两边是带着龙耳,到明代宣炉上就把龙的造型简化,叫做蚰龙,就是很简单的像一个圈圈,《宣德鼎彝谱》里说蚰龙形制大雅为诸炉之冠,特别适合放在书房中使用。蚰耳炉的造型从明代到清代也是随着炉身的变化高到低再到高可以排得出很明显的断代谱系,早期蚰耳炉的两个耳朵在腹腰线以上,到了晚期两个耳朵垂下来碰到肚子的地方会在腹腰线以下。明中期蚰耳簋式炉明晩期蚰耳簋式炉由明到清蚰龙耳炉的过渡,两个部位特征是比较明显:•第一是耳部特征。早期的蚰龙耳炉耳部上宽下窄,耳朵不管正对还是侧着去看,线条是很美的,而且变化的度直观上很明显。•第二是圈足特征。早期足壁的外撇线条变化是比较突出的,入清以后尤其是到清中期,圈足外壁肉眼直观看比较直,不像明代的线条变化那么讲究。在造型上,注重左右呼应,上下呼应,蚰龙耳炉的耳朵在肩上,口沿上没有任何突起物,与之呼应的圈足改成瓷器一样的圈足,而不是立体的足,在视觉上有助于本身的稳定,中国古代器物在设计的时候就有这种阴阳调和呼应的关系,这是古代器物设计上十分重要的一点。鬲式炉•鬲式炉是宣德炉的各种造型里比较少见的没有耳朵的,造型是由青铜器的鬲演变而来,青铜鬲从身体到腿的部分,它下面是分成三个档,宣炉把它做成整个底是圆弧的。•在审美上面鬲式炉是有点儿难度的,因为没有耳朵,所以整体造型比较内敛,线条上完全取决于从口沿到颈部、到腹部,到三只腿。明代的时候腿比较外撇,比较有力度;越到清中期腿会越直,比较笨、直。所以鬲式炉的审美完全是看线条。•因为鬲式炉没有耳朵,如果下面直愣愣出三个足,看上去就会比较呆板,所以工匠设计成用它的颈部内收造成了口部外凸的感觉,这样来和它的三足进行呼应,达到视觉上的和谐。明早期的鬲式炉口沿是斜的,到了清代可以明显看到口沿变成平的,变化是很明显的。鬲式炉的脖颈是有两条曲线,中间是一条直线,这个直线在明代的时候也是有炸度的,上下有一个不同的尺寸。清代的东西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端庄、大气,明代的东西是注重线条变化,总体感觉比较活泼,清代的审美跟明代的审美是截然不同的。线条的变化需要耐心去体会,像鬲式炉口沿的倾斜,不仅视觉上会有舒服的感觉,在使用中其实还有实际的功用,如果炉灰落到了口沿上,便于向炉腹内清扫,是实用和审美巧妙结合在里边。明代炉口沿往内斜,腿往外岔;清代的炉口沿相当平,腿比较直。明末清初鬲式炉押经炉押经炉在设计之初是赐给全国各大佛教寺庙,所以它是佛教题材的一个造型。押经炉特点是三足,两耳外凸,两边的耳有点像蚰龙耳,但是在蚰龙耳的基础上往外凸出。押经炉的变化从明代到清代是从混圆慢慢往方的感觉变化。明代炉的特征有朴拙的特点;第二点是线条曲线十分讲求,比较符合汉人所讲的儒家文化就叫内敛,清代是少数民族,比较喜欢奔放的,一眼看上去就能抓住眼球,这是文化特征在器物上反映出的不同特点。明晩期押经炉桥耳炉“桥”的含义为媒介,据《宣德鼎彝谱》记载,桥耳炉是赐以国子监祭酒,并称汉明帝时,命博士祭酒讲经史,士人环向桥门而听,其人数以万计,故以桥耳款式代表环桥听讲。桥耳炉炉形矮扁,口沿圆滑,其上两个桥耳流畅,口沿下微微内收,腹部向外扁鼓,平底,三乳足圆硕,造型沉稳庄重。明末清初桥耳炉常见各式造型朝冠耳炉台几炉狮耳炉水仙盆式炉法盏炉朝冠耳炉法盏炉象耳炉戟耳/马槽炉筒式炉天鸡耳炉钵式炉法盏炉法盏炉是典型的道教炉,在《宣德鼎彝谱》里记载,宣德皇帝赐给全国大的道观。它是一个盏式的,下面三足,三足一般是象足或马蹄足。法盏炉早期(明)跟晚期(清),早期的法盏炉两个耳部很多时候是后卯上去的,而不是一次铸成的。它是在制作的时候采用了卯工艺,等于说它的身体是一次铸造,两个耳朵也是铸造,铸造完用铆钉把这两个东西连接,卯的工艺其实在明代就已经十分成熟,所以卯的非常平整,卯完后在外面再打磨,再通体上皮色,基本上只能看到内炉壁一点点凸起的铆钉痕迹。到清代,工艺进步以后常常一次铸造完成。其实在收藏上来讲以前大家会有一种误区,认为卯的不好,一次铸造的好,但是我个人觉得并不是这样,因为工艺是有时代性的,最重要的还是本身的艺术性。清雍正盏式炉台几炉台几炉是宣炉里一个非常典型的从瓷器造型演变来的炉。左边是耿先生的《明清瓷器鉴定》这本书,这上面就有嘉靖时期比较经典的造型,其中就有台几式炉,特别奇怪就是台几式炉就在万历这段时间流行,清代就十分少见了。朝冠耳炉朝冠耳,亦称“判官耳”,在于侧面,向上翘起,以其耳形如古时朝冠耳而得名。宣德皇帝以此式炉颁赐詹事府、翰林院以及国子监,寓意“加官进爵”,颇富吉祥意。明中期朝冠耳炉水仙盆式炉•水仙盆式炉是从宋汝窑造型演变而来,传世量非常少,造型简练,是宋瓷简练精神的代表,器物口沿外翻,口沿外翻的感觉就像汝窑釉色肥美的感觉。•在铜炉里边能找到这种造型,证明铜炉造型本身的来源是根据宫里出来的样式,同时这种器物的仿制来说只有在拿到实物进行1:1的描绘之后才能做到尺寸的相像,否则如果仅凭明清时期版画的线描图,是不可能做到跟实物完全的相似。水仙盆式炉螭龙水仙盆,它在素的水仙盆的基础上加了两条螭龙,让炉更生动。问题是我们可以在这个器物上看得到明跟清的差别,明代的螭龙,制作上比较拙,但是拙中是带有力度的,它的毛发的阴刻线可能比较稀疏,没有清代刻得这么密,但是整个力度是包含在里面的,包括它的腿。明代的东西这两个螭龙它是抠在水仙盆上,它这个抓的感觉很明显。清代的就像两个小狗趴着,力度就没有了。就盆的线条而言,明代的线条感强,包括口沿翻的感觉;到清代以后就相对弱化很多,清代只重形,但是内在神韵有时候比较弱,跟明代的不太一样。明末清初螭龙耳水仙盆式炉狮耳炉狮耳炉在宣炉里当时是赐给将军、武将的,狮子百兽之王,所以取狮子为耳,狮耳炉的鉴赏重点是看狮头的面部表情及特殊性。明代的狮头一般比较凶猛、比较威武,头也比较往外凸,越到清代,越到清中期它的造型越可爱,越卡通化,越像哈巴狗的形状,头也比较扁,头比较贴着身体。清早期狮耳炉象耳炉象耳簋式炉两侧塑象首耳,通常循“太平有象”之吉祥寓意。明代的象耳炉象比较抽象,肌理感比较强,它是带着雕塑感觉。到了清代以后就比较写实,所有的细节都是用阴刻线去表现,在明代的时候是用块面,用铸造的肌理感去表现,有比较大的差别。天鸡耳炉天鸡就是凤凰,龙为帝,凤为后,宣德皇帝赏赐后宫,取意鸾凤和鸣,夫妻恩爱。天鸡耳炉,也是三足炉,明代的时候它的头比较凸,比较狰狞、威猛,有精神。越到清代个性化越弱,比较制式,头比较扁、比较贴。明晩期天鸡耳簋式炉筒式炉筒式炉造型来源于汉代青铜器,宋瓷也有,因为筒式炉炉身比较高,整体看起来比较文气,像文人炉,比较适合插线香,是现在收藏界大家比较喜欢的造型。清代玉堂清玩款筒式炉钵式炉“钵”,本为佛家器物,由天竺国随佛教传入中土,初为化缘之用,后亦仿之为香炉。宣炉中,一类“素风”依旧,多素身清雅,当为文房清玩;二类饰以纹图,极尽奢华,多为宫廷贵胄赏器。明代“珍玩”款钵式炉清早期钵式炉双鱼耳炉双鱼耳炉始创于宋代官窑,明宣德时,以宋代瓷炉为依据,丝毫未改,依原样以铜铸之,且随古意,寓意“鱼水之欢”。人有男女,相和鱼水,生命得以繁衍。宋帝、明宣宗均以此理为大纲,提神调情、以助鱼水之欢于起居室,此炉应放置在卧室。戟耳炉、马槽炉戟耳炉、马槽炉,这两款炉型端庄贵重,傲岸沉稳。这两种炉盛行在明中以降,清早以前,尤以康熙马槽炉为最。就存世来看,二种炉精美、雅素、大气、甚为后人追求。迷你炉迷你炉口径非常小,大概都在3-5公分,乒乓球那么大。这类迷你炉以前是外出使用,在文震亨的《长物志》里面讲到以前人们外出旅行的时候带一个备具夹,备具夹里面什么都有,从笔墨纸砚到小刀,到小炉子,随身佛,所有用到的东西都会带出
本文标题:明清宣炉鉴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72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