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14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一、正衬和反衬•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答题格式:通过****衬托*****,写出了*****的****的特点或通过****反衬出*****,****的特点2020/1/28•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叫衬托。这图片表现的是叶还是花?2020/1/28•通常所说的“红花要用绿叶扶持”“绿叶”衬托了“红花”;“红花”也只有在“绿叶”的扶持之下,才能形成一幅完美的图画。•以次要的形象、陪衬的形象来衬托主要的形象,让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光彩照人。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2020/1/28•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指用相同性质或特点的事物来陪衬,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例如:•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里,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描写了故乡深冬萧索的环境,渲染了荒凉萧条的气氛,(烘托)作者悲凉的心情。)•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花红”,颜色与景物相映成趣。•这里衣服衬托人物怎样的特点?2020/1/28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正衬:红花还要绿叶衬,越发衬得红花娇艳,绿叶青翠。反衬: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但见花儿楚楚动人,牛粪粗糙熏人。•反衬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以动衬静。•如《老山界》中写静夜:“除此之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这里作者用蚕吃桑叶,马驰平原等四个比喻写出声响,以此来衬托山中夜的寂静,使人更觉其静。•二、以丑衬美。•如《苏武》一文,为了突出苏武的崇高品格,作者特意用张胜、卫律、李陵这三个叛徒来反衬,鲜明地突出了苏武威武不能屈、利禄不能诱、私情不能移的民族气节。从而使苏武这一历史人物更加光彩照人。2020/1/28•三、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如唐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后四句:“淑气摧黄鸟,晴光转禄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诗人以眼前的美景、明丽的颜色来反衬自己思乡之情的沉重、痛苦,这就愈显出其苦。•四、以有衬无。•如李白《月下独酌》中这样两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明只有自己一人,却说看到了三个人影,这就是以有衬无。这样写,就把李白当时孤独寂寞的生活际遇和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了。•反衬与其他衬托方法相比,能更好地突出和表现主体,使其更鲜明。而且由于反衬都是从对面着笔,因此,比起其他衬托手法来,反衬更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2020/1/28•衣服的宽大反衬出人物的什么特点?2020/1/28正衬反衬概念正衬,指用相同性质或特点的事物来陪衬,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就是运用其他事物与要突出的事物之间的相反特点或不同情况,从反面来衬托主要事物,使对立两极的事物互为映衬。特点先写A很好(静、悲、小、),再写B比A还要好(静、悲、小、)先写A很坏(静、悲、小、)再写B很好(闹、乐、大)例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2020/1/28二、烘托和衬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萋萋一作:凄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答题格式:用***的***衬托****的*****(感情)-----衬托通过描写***,***,****等景物,渲染*****的气氛,烘托******的(感情)•烘托:•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图中使用粉红朦胧的灯光,渲染了什么气氛?2020/1/28图中通过哪些事物?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2020/1/28衬托”常见以“背景、环境”来衬“中心物象”。如侧重于场面气氛来“托”中心物象,那我们一般就称之为“烘托”。烘托本是图画技法中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层层着墨,使物象明显突出的一种方法。即通常所说的“烘云托月”。诗画相通,人们通常把那种着意从侧面描写,制造气氛,以求突出所写之物象的方法,也叫烘托。它与“衬托”有相同处,都是两个“层面”间的主、从相托,以“从”托“主”,但衬托是以较为实在的背景、环境来“衬”主;烘托是以较为“虚空”的场面气氛来“烘”主。•一、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2020/1/28•二、以人烘托人。“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三、以物烘托物。烘托是从周围的事物慢慢突出描写对象,是渲染;衬托是两件相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有正面比较和反衬,突出描写对象。•造句:这样的雨天,烘托出了她忧郁的心情。•这两株憔悴的梅花衬托出了繁茂的桃花。2020/1/28烘托衬托概念着意从侧面描写,制造气氛,以求突出所写之物象的方法,也叫烘托。用水墨或淡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像鲜明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的事物,作为陪衬特点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事物不一定交待出来,必须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是两种事物都得交待,二者相互映衬一对一的映衬,也可以是多对一的映衬。例句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相同点:事物间都有主次之分,都是为强调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衬托只是烘托的一种具体形式•三、渲染和烘托•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答题格式:通过对***,***的描写,渲染*****,烘托****,****的感情•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诗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图。后四句以东西南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活动为中心,显得活泼、自然、有趣。采用复沓句式而略有变化,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渲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有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联想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我们总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活动”,而不说“烘托气氛,渲染人物心理活动”。这也足见“渲染”着眼于制造气氛之本身;而“烘托”则是充分利用场面气氛来“烘托”另一层面。Page22渲染烘托概念渲染则是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是指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突出形象,(正面)加强艺术表达效果。烘托是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层层着墨,使物象明显、突出的一种方法。着意从侧面描写,制造气氛,以求突出所写之物象。特点着眼于制造气氛之本身,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充分利用场面气氛来“烘托”另一层面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Page23在同一篇作品里,分析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对于赏心悦目的美景来说,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都是正面描写,表现手法显然是渲染。可是作者表现这美景又是为了什么呢?原来,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美景对于情感而言,这是侧面描写,这又是烘托无疑了。Page24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浓彩重墨写怡人风光,这是渲染,可这赏心悦目的景象,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的,这就又是烘托了。先渲染,后烘托,局部是渲染,全局是烘托,渲染是手段,烘托是目的,通过渲染而达到烘托的目的,这种现象在借景抒情的诗篇中是很普遍的。Page25四、反衬与对比赠从弟(汉·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析:本诗颔联使用的是“反衬”,颈联使用的是“对比”。“风声”与“松枝”,前景是“松枝”、背景是“风声”;主景是“松枝”、次景是“风声”;“风声”的盛反衬“松枝”的劲。再看颈联“冰霜”与“松枝”二者是并列的,没有远近、主次、正反的区别,是两幅画面,所以这一联使用的是“对比”。答题格式:1、以****的***反衬****的****,表现*****,***的品质(特点、感情)2、将****与*****对比,表现*****,****的品质。衬托与对比不同。它不是同一个层面上,人物与人物、物象与物象间的对照比较;而是两个层面间的背景、环境对人物、物象的映衬相托。它们有“主”有“从”,以“从”衬“主”。现代作家马烽说:“文学作品和绘画一样,应该有远近,有浓淡。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图画,流水、小桥、茅屋、人物,刻画得很细致,而山峰、云雾只是个淡淡的影子,因为作者要表现的主要是前面的这些东西,山峰和云雾只是个陪衬。”•当一件事物与其他事物有了差别时,就容易引起注意。例如:光明与黑暗,美与丑,喜悦与悲痛的对比,之所以会引起人们深切的注意,就是因为它们的差异达到了截然对立的地步。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就是对比!反衬对比概念从反面来衬托主要事物,使对立两极的事物互为映衬。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画面是否独立两幅画面缠合在一起,不能独立开来分析,一者是主景,另一者是背景,两者相互映衬两幅画面可以独立看待情形有无主次描述这两种情形时,有一方面是主要的,另一方面是次要的,用次要的来辅助主要的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者在描述时主观上没有主次之分,让读者自行从中感受,形成自己的理解作用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常用于描写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常用于论述•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红”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种相对的情景进行对照,表达内心的怅然落寞。通过这两种同“质”的事物的对照,用去年今日的欢愉来衬托凸显出今年今日的感伤。哪种衬托,强调的都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
本文标题:14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92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