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学习和研究社会学的意义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社会学产生的条件1、产生的标志2、产生的条件二、社会学创立时期(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的代表人物1、孔德(法1798——1857)2、斯宾塞(英1820——1903)三、社会学形成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代表人物1、迪尔凯姆(法1858——1917)2、韦伯(德1864——1920)3、马克思(德1818——1872)四、美国社会学的发展(20世纪40年代至今)结构功能主义: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抽象功能主义”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经验功能主义”社会冲突论: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辨证冲突论”美国社会学家科塞——“功能冲突论”社会交换论: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行为主义交换论”美国社会学家布劳——“结构主义交换论”社会互动论: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符号互动论”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表演互动论”(“拟剧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常人方法论”(本土方法论)五、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一)传入和传播时期(1898-1930)一般认为,社会学输入我国,始于1898年。该年,严复翻译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1873)二章,发表在《国闻报》上,标志着社会学正式传入中国。(二)探索成长时期(1930-1950)1930年2月8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的全国性的社会学学术团体“中国社会学社”(SociologicalAgencyofChina)。从1930年到1949年,是中国社会学的探索成长时期,也可以称为早期本土化时期。(三)中断停滞时期(1951-1978)(四)恢复重建时期(1979-现在)1979年3月15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筹备处在北京召开“社会学座谈会”,共同探讨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问题。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发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其中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需要赶快补课。”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社会学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三、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四、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五、社会学的基本视角六、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七、社会学的基本功能一、什么是社会学1、教材的看法: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2、教材定义的分析一是社会学研究的角度——社会整体二是社会学研究的途径——人们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行为来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三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社会的结构、过程和发展规律请给出你的定义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的争议1.宏观论(整体论)2.微观论(个体论)3.中观论4.特殊论“剩余说”、“未定说”、“学科群说”(二)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来研究现代社会的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三、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1.二元对立论个人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2.互为因果论没有个人也就无所谓社会,社会是由个人构成的人类共同体;没有社会也就没有个人,个人的社会属性在社会中产生与形成,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3.相互建构论社会是个人行动的条件与前提,个人行动又产生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个人行动的结果。(二)社会结构与社会的秩序(三)社会变迁四、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一)研究角度的综合性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收入、生活状况等)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人口状况(人口的数量、性别、年龄等结构)生医疗条件育风俗习惯率妇女地位文化程度生育观念(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生活方式(独身、丁克家庭)(二)研究方法的实证性实证性既是社会学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学区别于社会哲学的关键所在。真实的而非虚幻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精确的而非模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如果把社会现象只作为哲学问题的话,自然不必用什么特别的具体的方法,只要用通常‘演绎的’和‘归纳的’推论,把一般的概括当作大致的观察就够了。事实上,社会现象必须加以细致考察才能被真正了解。也就是说,研究事物必须以事物为主,而不能以一般性原理为主;对一些特别的问题,必须进行特别的实验才能弄清楚,考虑所得的证据,还必须合乎规律。所有这些,说明如果忽视实际的考察,只用一般的哲学推论,就无从进行社会学研究”。(三)研究范围的广泛性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切社会科学中,恐怕没有任何一门学科象社会学这样,不仅广泛地与几乎每一门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相结合,形成一系列的分支社会学,如: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法律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民族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文艺社会学、语言社会学、体育社会学、军事社会学、医学社会学、化学社会学等。而且还能根据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切薄弱环节和空白点,产生难以尽数的分支社会学,如:闲暇社会学、情境社会学、住宅社会学、劳动社会学、旅游社会学、消费社会学、性社会学等。(四)研究目的的实用性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都有其价值,有的侧重理论价值,有的侧重实践价值。就社会学而言,其实用性尤其显著。社会学是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社会学研究的课题往往是现实社会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我国的城市新贫困问题,下岗、失业和再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问题,等等。社会学的直接目的,就是要通过科学的实证研究,描述具体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分析它们形成的原因,预测它们的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措施和建议。因此,社会学是一门离人们的社会生活最近,并且直接服务于现实社会生活的科学。社会学的实用性在理论上体现为应用社会学的蓬勃发展。五、社会学的基本视角(一)结构-过程视角(横向-纵向,静态-动态)(二)整体-个体视角(宏观-微观视角)(三)均衡-冲突视角(和谐-矛盾视角)(四)社会关系视角1、血缘关系2、亲缘关系3、地缘关系4、趣缘关系5、业缘关系六、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一)一般社会学(普通社会学)①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研究;②关于社会构成系统的研究;③关于社会运行的研究;④关于社会管理的研究。(二)特殊社会学(分支社会学、部门社会学)①某一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现象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研究。如地震社会学、灾害社会学、生态社会学、地理社会学等。②某一社会领域与社会整体之间相互关系和影响的研究。如农村社会学、城市社会学、文艺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老年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等。(三)社会学史(四)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上层:社会学方法论①实证主义方法论②非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③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中层:基本方法实地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方法(抽样调查方法)社会实验方法文献分析方法下层:具体方法与技术七、社会学的基本功能(一)描述功能(文字、图象、声音)(二)解释功能(因果说明与意义理解)(三)预测功能(把握规律预测未来)案例:私营企业主阶层的社会学分析描述:私营企业主的数量、分布、构成、生活方式、作用等。解释:因果说明:生产力→生产关系→所有制结构→私营企业主意义理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关系预测:私营企业主的发展趋势、阶层利益与阶层意识、集体行动与政治组织。第三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一、社会学研究的意义(一)理论意义①对社会现象作出理论解释②对不同的社会学理论进行评判③加强社会学学科自身的理论建设(二)实践意义①为制定社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②为社会调查研究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③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教人做人的学问)(三)个人意义“社会学的想象力”——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①提高认识能力②提升社会常识③帮助日常决策④提供择业指导二、学习社会学的基本方法1.提高哲学素养2.精读经典原著3.跟踪学科前沿4.阅读学术期刊5.参加学术讲座6.参与学术会议7.重视社会调查8.进行学术思考三、社会学学科的专业期刊1.《社会学研究》(双月刊),中国社会学界最权威的专业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2006年-2008年。2.《社会》(双月刊),仅次于《社会学研究》的专业期刊,上海大学主办,2006-2008年。3.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月刊,2008年。4.张立升主编,《社会学家茶座》,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2008年度。《社会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一级学术刊物,创刊于1986年1月[1]。该刊以学术研究及为世界社会学知识发展做出独到贡献为目的,以有效促进学术交流、开放学术天地、促成中国社会学学术进步为宗旨;强调以规范的经验研究为基础,提炼学术思想。该刊日益增强的学术导向作用使其成为中国社会学学术交流的首选专业期刊。开设的主要栏目有:专题研究、理论·方法·方法论、学术论文、学术争鸣、学者对谈、社会学笔谈、研究新秀、学术信息等。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成立于1958年,是新中国最早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搜集、整理、编辑、发布的信息资料提供机构。经过50余年的发展,书报资料中心目前已成为兼营期刊出版、网络电子出版、信息咨询、广告等业务的综合性、跨媒体的现代出版机构和学术信息服务机构。复习思考题1.简要分析社会学产生的背景。2.如何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3.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4.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有哪些?5.社会学有哪些基本功能?6.西方古典社会学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哪些?7.如何理解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本文标题: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98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