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完整课件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基本情况介绍全书由一简短的前言和七章正文组成。此外,还有一个注释、索引、图表目录。全书共533页。正文共427页。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出版发行,1989年7月第一版,1992年2月第二次印刷。中译本序这是译者对全书的简介和评价。在这里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1、该书的写作背景2、作者简介3、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美国社会主流的现代化理论4、亨廷顿理论的基本内容5、译者对本书的评价该书的写作背景在欧美少数大国支配或争霸全球形势下的其它民族的觉醒和独立,是20世纪最富有历史意义的世界现象。这一现象使一大批第三世界国家获得独立,但其历史发展进程远未结束。实现现代化仍是这些国家的迫切要求。这些国家在政治和经济发展方向的走向,不仅决定着它们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而且深刻地影响到主要发达国家的地位和政策。正因为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学者对第三世界国家推行现代化趋势和进程的关注和研究,就犹如雨后春笋。他们突破了殖民时代对各从属国的传统描述,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现代化学”,并先后构造出若干不同的理论模式或框架。作者简介亨廷顿:1927年生,2008年12月逝世。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1951年在哈佛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先后在美国政府许多部门担任公职或充当顾问。亨廷顿在国际政治学方面著述颇丰。他被认为是持保守观点的现实主义政治理论家。《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是他的理论奠基之作。亨廷顿迄今仍活跃在美国的政治学界。据《美国政治学季刊》1986年夏季号所载统计资料,在国际政治理论领域,1981——1986年间,他被别人在学术著作中引用过1072次,遥居各家同行之首,其权威性和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美国社会主流的现代化理论从二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一大批先前的殖民地摆脱了宗主国的统治而独立,并跃跃欲试地想早日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对此,西方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先后提出了正统现代化理论和修正现代化理论。正统现代化理论把世界各国分为现代化国家和传统国家两大类。早期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如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是现代化国家,具有现代性;新独立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仍为传统国家,不具有现代性。后者经过发展和阵痛,逐步引进和采纳现代性的全部价值标准,抛弃传统社会的全部历史积累,从而过渡到现代性社会。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是阿尔蒙德。修正现代化理论传统性和现代并非是此消彼长的两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和多方面的,传统性不但具有顽固性,而且会吸纳现代性的某些成份而获得新的生命,如等级制度、种姓制度、家族因袭、裙带关系和门阀政治等就是如此。这些传统的东西实际上构成了相当多的新兴国家的特定国情。问题不是去消灭它们,而是借助于它们来实现社会动员和整合,从而最终导致现代化。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班迪克斯和艾森施达德。早期现代化理论的共同点(1)理论假设相同。这两种理论有一个共同的假设:从传统过渡到现代,其间的政治运作应该是多元化的民主模式。他们都把人类个民族政治文化的发展预设为只有一条道路,一样的过程和类似的结果,现在存在于西方国家的民主社会是世界其他国家的样板。(2)发展顺序相同。这两种理论还有一共同点,即在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改造居于优先地位,政治现代化只是前者发展的结果或副产品。亨廷顿理论的基本内容亨廷顿根据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现实,针对上述两种理论提出第三种理论,即强大政府论或政治秩序论。这一理论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事实之上:第一,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世界各国之间的最重大差别不是他们的政府形式,而是他们各自政府实行有效统治的程度第二个基本事实是,许多新兴国家在第二世界大战后经济上确实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这些国家在政治上没有能够获得同步发展,反而出现了更加混乱的局面;第三个基本事实是许多经济增长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较大的国家,反倒在政治上更加动荡不安,而哪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却能保持相当程度的政治太平。据此,亨廷顿作出以下总体性评价:相对于并存的西方国家来说,第三世界国家,除了若干共产党国家外,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时期,就是一个克服社会动荡和防止政治衰朽的历史阶段。动荡和衰朽的根源不是这些国家的贫困和落后而是他们致富和发展的欲望。因为这些国家都企图在短期内实现西方国家在很长时期才实现了的现代化。亨廷顿的强大政府论就是建立在他对第三世界国家这种观察和估计之上的。因此,要根除国内政治的动荡和衰朽,这些国家必须建立强大的政府。强大政府的构建和维持依赖于强大政党的缔造和巩固。而政党的强大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力量。第三世界国家实现现代化——政治动荡(政治稳定或政治秩序)——强大政府——强大政党——一党制译者对本书的评价“亨廷顿坚持从第三世界各国存在的实情出发来看问题,比起早期的诸种现代化理论来,这是沿着现实主义道路向前迈开了一大步”。应当书,这个评论是中肯的。亨廷顿的这本书已经成为研究现代化理论问题的经典之作。自出版以来,一直是西方国家各大学现代政治理论系科学生的必读教材,对于致力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的学者来说,本书也不无启发和借鉴作用本书的局限其一,本书作者也没有摆脱“欧洲中心论”的窠臼,也认为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所走过的道路乃是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振兴的参照和归宿;其二,作者在强大政府和独裁统治之间没有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其三,作者在论述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的艰难历程时,没有充分论及强权大国对这些国家在政治上的压迫和经济上的控制和剥削;其四,作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往往持有与我们不同的观点。这虽不是恶意攻击,只是一种学术探讨,我们可供参考,但不能完全苟同。《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目录第一章: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第二章:政治现代化:美国与欧洲之比较第三章:传统政体的政治变迁第四章:普力夺社会和政治衰朽第五章:革命和政治秩序第六章:改革与政治变迁第七章:政党与政治稳定第一章: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政治差距政治制度:共同体和政治秩序政治参与:现代化与政治衰朽城乡差距:城市突破和绿色起义政治稳定:公民政体与普力夺政体1、分析了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动荡的主要原因2、论述了现代化的含义及其现代化与公民政治参与、政治动荡、政治衰朽的复杂关系3、提出了划分政体的新标准,强调了政党在现代政治中的特殊使命1、分析了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动荡的主要原因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的政府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程度。有的国家政通人和,具有合法性、组织性、有效性和稳定性,而另一些国家在政治上则缺乏这些素质;这两类国家之间的差异比民主国家和独裁国家之间的差异更大。什么原因造成了上述的暴乱和动荡?本书对此所持的基本观点是:在很大程度上,这是社会急剧变革、新的社会集团被迅速动员起来卷入政治,而同时政治体制的发展却又步伐缓慢所造成的。社会和经济变革——城市化,扫盲和教育的提高,工业化、大众传媒的推广——扩大了政治意识,增加了政治要求,拓宽了政治参与面。这些变革破坏了政治权威的传统根基和传统的政治机构;这些变革使得建立政治组合关系的新基础和缔造既有合法性又有效能的新政治机构大大复杂化了。社会的动员和政治参与的扩大日新月异,而政治上的组织化和制度化却步履姗姗。结果,必然发生政治动荡和骚乱。政治上的首要问题就是政治制度化的发展落后于社会和经济变革。”对于美国人来说,解决国内问题的基本公式就是政府应建立在自由和公正的选举之上。“三权分立、制约和平衡、联邦制、定期选举、党派竞争”是政治的基本信条。“对于许多现代化之中的国家来说,这个公式是无济于事的。进行有意义选举的前提是要有一定水准的政治组织。问题不在举行选举,而在于建立组织。在许多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里,选举只会加强那些闹分裂的,并且常常是反动的社会势力,瓦解公共权威的结构。首要的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人当然可以有秩序而无自由,但不能有自由而无秩序。必须先存在权威,而后才谈得上限制权威。在那些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里,恰恰缺少了权威,那里的政府不得不听任离心离德的知识分子、刚愎自用的军官和闹事的学生的摆布。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式的运动恰恰就有本事来弥补这种短缺。历史证明,共产党政府在消灭饥荒、改善健康水平、扩大国民生产、开创工业和最大限度地创造福利方面并不比自由政府强。但有一件事共产党政府确实能做得到,那就是,它们能统治得住,他们的确提供了有效的权威。他们的意识形态为政府的合法性提供了依据,他们的党组织为赢得支持和执行政策提供了权力机关的机制。制度及其政治制度化的含义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组织和程序与其制度化水平成正比例。“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任何政治体系的制度化程度都可以根据它的那些组织和程序所具备的适应性、复杂性、自治性和内部协调性来衡量。”适应性:组织和程序的适应性就是后天获得的组织性,就是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和存活能力。复杂性具有两个含义:其一是一个组织必须具有数量庞大的下属组织,从上到下,隶属明确,职责不同。其二是这个组织不同类型的下属组织各具高度专门化水平。自主性就是政治组织和政治程序独立于其它社会团体和行为方式而生存的程度内聚力就是一个组织的团结性和意见的一致性。一个组织越团结,越具有内聚力,其制度化程度也就越高。某种程度的意见一致是所有社会组织存在的前提论述了现代化的含义及其现代化与公民政治参与、政治动荡、政治衰朽的复杂关系现代化的含义现代化是一个多方面的进程,它涉及到人类思想和行为所有领域里的变革。现代化表现为城市化、工业化、世俗化、民主化、教育普及、大众参与等方面。它们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现代化有助于政治参与。与政治现代化密切相关的两个因素:一是社会动员;二是经济发展。社会动员是一个过程。通过社会动员,人们在价值观、态度和期望等方面就会与以往社会分道扬镳。经济发展是指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和产品的增长。它可以用平均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化水平来衡量,还可以用个人享受的福利水准来衡量,而确定福利水准又不外乎平均寿命率、热量摄取数、医院和医生平均占有量一类的指数。社会动员涉及到个人、组织和社会渴求的变化;经济发展涉及到个人、组织和社会能力的变化。政治现代化最为关键的有三个方面:一是权威的合理化;二是结构的离异性;三是大众参与化。现代化与政治动荡现代化与暴力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一般来说,现代化程度高的社会较之现代化程度低的社会来得稳定,国内暴力事件也少。”“社会动员的程度与经济发展的程度,两者与政治稳定直接相关。人口识字率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尤其密切。爆发革命的频率与整个社会受教育程度之间也成反比例。”“社会动员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在政治上更稳定、更太平。现代性与稳定性是形影不离的。但不能由此得出经济和社会的落后是政治动乱的根源,现代化是通向稳定的康庄大道的结论。按此逻辑,普及教育、扩大扫盲、提高大众传媒、加速工业化、促进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就能获得更大程度上的政治稳定。这种貌似合理的推理其实不然。“事实上,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产生政治秩序混乱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现代性,而在为实现现代性所进行的努力。如果贫穷的国家出现动乱,那并非因为他们贫穷,而是因为他们想致富。一般说来,纯正的传统社会虽然愚昧、贫穷,但却是稳定的。但是,到了20世纪中叶,所有传统社会都变成了过渡性社会或处于现代化之中的社会。正是这种遍及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促使暴力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人越是向他的宿敌——贫穷、疾病、愚昧——开战,他也就越与他自己过不去。”作者列举了拉美、非洲和亚洲国家的事例,来证明其观点:贫穷和动乱之间没有直接比例关系。处于两极的国家比较稳定,而处于中间状态的国家更容易产生动荡。这一理论不仅适应于国际社会而且也适应于一国内部,即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发达地区和比较落后的地区政治上比较稳定,处于中等水平的地区则容易出现动荡。“不仅社会和经济现代化产生政治动乱,而且动乱的程度还与现代化的速度有关。西方的历史经验决定性地证明了这一点。”“政治动乱所以在20世纪的亚洲、非
本文标题:《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完整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99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