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桃花源记》复习题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又名,字,世称。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精要笔记:(1)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即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自由和平、宁静幸福生活的愿往。二、文言词语[缘]。[芳]。[落英]。[缤纷]。[复]。[仿佛]。[才]。[平旷]。[俨然]。[属]。[阡陌]。[悉、咸、并、皆]。[黄发]。[垂髫]。[怡然]。[要][乃]。[具]。[云]。扶[向]。寻遂[规]。。寻问津津,。[延]。[诣]。三、一词多义[志]①。(寻向所志)②。(处处志之)[为]①(wéi)(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不足为外人道也)[寻]①。(寻向所志)②。(寻病终)[舍]①(shě)。(便舍船)②(shè)。(屋舍俨然)四、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今义:。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5、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6、来此绝境古义:。今义:。7、[仿佛]古:。今:。五、通假字[要]通“”,。具答之[具]通“”。六、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一下子领悟某个道理。[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或尝试。津,渡口。[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世外桃源]原比喻理想中生活安乐、环境幽美的地方。后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幻想境界。七、理解探究(一)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子:,,。,。5、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6.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7.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8、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9、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10、陶渊明厌倦尘世,向往的思想,他的诗《饮酒》(之五)中“”两句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2、“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4.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8、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9、文中最后写剂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0、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11、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1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13.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1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15、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2分)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便要还家要:(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3)诚不可缺诚:(4)卒亡天下卒: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分)①屋舍俨然()②阡陌交通()③寻向志志()④寻病终()12.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4分)(甲)课文第2段(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矣。课文第5段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18.各用一句话说说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1)甲段的主要内容是(2)乙段的主要内容是19.两则短文虽然同是写景散文,但是写作目的却不一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两则短文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甲文表达的是(2)乙文表达的是20.乙文中表达作者宏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2分)22.请从(乙)段带线的句中任选一处你认为美的句子,说说这个句子美的理由。(3分)【甲】《桃花源记》2、3段【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1)悉如外人悉:(2)无论魏晋无论:(3)临溪而渔渔:17.翻译下面句子。(4分)(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18.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19.【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甲】课文2、3段[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日:“环堵①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②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尝)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③四融然④。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⑤素琴一张,弦徽⑥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注]①环堵:四壁。多用以形容居室简陋。②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③适:满足。④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⑤畜:同“蓄”。⑥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微即琴弦音位的标志。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渔人甚异.之异:(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3)颖脱不羁.羁:(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辍:1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答:1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答: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甲)桃花源记(乙)江天一传(节选)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13、文中“尝语人曰”中“语”的意思是:。(1分)14、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本文是如何表现江天一酷爱读书的。(2分)15、请结合陶渊明其人和你读过的他的诗文,谈谈对“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两句话的理解。甲(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②今吾子又死焉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3分)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本文标题:桃花源记中考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04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