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安徽省电化教育馆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立项编号AD-110200课题名称《班班通工程教师培训模式与策略的研究》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学科分类教育信息技术负责人胡亚明,汪曲波研究单位桐城市陶冲初中,桐城市实验中学填表日期2012年2月28日安庆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研究部制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监制2011年11月-2-开题活动提示:开题主要研讨课题研究的集体方案,根据课题立项时专家给出的评审意见,进一步研讨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具体研究目标、研究的范围与内容、主要研究方法和详细研究过程和步骤、研究保障、人员分工安排、预期成果和重要变更等等,并听取开题评议专家的意见,进一步修正课题研究方案。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应不少于2人)、参与人员等。时间:2012年3月2日星期五地点: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实验中学四楼会议室主持人:杨红(桐城市教育局党委书记)评议专家:王庭扣(安庆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何学忠(安庆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党委书记)江浩(安庆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专家研究员)参与人员:胡长胜(桐城市教育局副局长)徐敬东(桐城市电教站站长)朱正茂(桐城市教研室主任)齐曙光(桐城市电教站副站长)汪辉林(桐城市教研室信息教研员)张云松(桐城市陶冲初中校长)陈宝平(桐城市实验中学校长)各项目学校课题中心组成员及部分教师代表-3-二、开题报告要点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研究范围与内容、主要研究方法、详细研究过程和步骤、研究保障、人员分工安排、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2500字。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我国基础教育网络建设历史中有两项意义深远的工程,分别是“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校校通”工程和“农远工程”两大工程的实施,在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为“班班通”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结合现在全国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在发达地区及中西南部大中型城市,基本实现班班“通”硬件和“通”网络,而“农远工程”覆盖的农村中小学,班班“通”硬件和“通”网络将在不久的未来得以实现。这意味着今后学校教育信息化将实现由基础设施建设和初级应用向深入应用转型。“班班通”是将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内容通到每个班级,并系统、有效地应用于备课、课堂教学、学习以及其他教育业务之中。它着力解决信息化环境与资源的创造性应用问题,着力解决优质资源在课堂上有效应用问题,因此“班班通”是整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所在,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新的培训压力,这个培训将是多方面、多层面、多角度的培训。因此,我们提出班班通工程教师培训模式与策略的研究。二、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校校通”了,“班班通”了,人也该“通”了!90年代中后期,学校装备多媒体电教室成为时尚,针对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得到广泛开展,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各种课堂教学比赛中大行其道。然而,由于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仅仅停留在极少的电教室里,这样的条件严重地打击了教师们学习、研发和使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4-管理上,教育管理层普遍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建设、忽视潜件建设,对教师参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缺乏训后跟踪管理,忽视校本研修、培训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成长的重要作用,导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长期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信息技术对于课堂教学的优化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内容上,教师培训的内容陈旧、落后,沿袭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师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方法上,培训方法陈旧、单一,将应试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培训教师,致使很多情况下培训成为教师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成为了教师的负担。效果上,教师培训中学不能致用的问题较为严重,教师学完后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改革与发展帮助和促进作用十分有限。事实上,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期待的时间。自2008年开始,在全面实现“校校通”的基础上,“班班通”工程也如火如荼地得到发展,多媒体教学终端终于大规模地进入教室、进入课堂,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堂堂用”成为可能。但更严峻的问题也凸显出来,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驾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经验等因素明显限制了“班班通”设施的效能发挥,面向广大教师的包括备课方式、授课方式、教研方式、业绩考核方式等工作模式的相应转变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尽快地有效解决。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1、充分挖掘班班通“校校互通、班班互联、资源共享”的内涵,着重以网络为载体,探索一种过程简单、学习轻松、学以致用、高效实践、长期有效的班班通教师培训的模式与策略,激发教师的学习需求和实践激情。2、探索班班通环境下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层次整合的模式与方法;3、将班班通培训融入校本培训平台,建立班班通培训的长期有效机制;4、在物化层面上形成一个先进的培训团队、一套系统的培训教材和班班通环境下的校本培训网络平台,并最终形成一套高效的培训模式与策略研究报告。四、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班班通是一个融合了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以及教育教学整合等内容的系统工程。目-5-前,在广义范围内对班班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课题组对班班通的内涵做出如下界定:班班通是指学校每个班级里具备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沟通、信息化资源获取与利用、终端信息显示的软硬件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它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首先“通”硬件,其次“通”资源,最后“通”方法。“班班通”不是用信息技术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它与“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必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共同存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班班通”也并不是说不管情况如何每堂课必须使用信息技术,而是应该用的课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用得上。本课题拟定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引入新技术,构建培训新环境数字化聚合新媒体、电子互动白板、无线网络、新软件、思维工具、学科智能平台、模拟仿真、学习游戏、Web2.0服务网络。2、课题重点研究内容构想:关键词:“培训、应用、拓展、创新”理念:“创轻松课堂、促快乐学习”培训:①、问卷调查:当前项目学校班班通环境下领导、教师和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②、以电教专家和项目学校技术骨干为核心的培训团队的培养与优化;③、培训内容的确定,着重培训一线教师将班班通环境与课堂教学、业余办公相结合实现混合教学与数字化办公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素养,彻底打破教室、教师、校园的界限;④、分层分类培训,培训对象分为三层:管理干部、管理员和一线教师,培训教材分为三类:管理篇、技术篇和应用篇;⑤、培训阶段的划定、培训方案的制定和培训模式的选择,应重点尝试基于网络平台的校本培训学习模式;-6-应用: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的应用评价与反馈,作班班通工程的有效备课、有效授课、有效反馈、全息记录的功能性研究,并不断修订实验方案和调控实验过程;拓展:①、基于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网络学科资源库、网络交流论坛和校园网站的建立;②、班班通工程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对比研究。创新:①、班班通工程环境下的校园数字化建设研究;②、班班通工程环境下的学校校本培训和德育工作研究。3、分设子课题构想:①、班班通工程的有效备课、有效授课、有效反馈、全息记录的功能性研究;②、班班通工程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对比研究;③、班班通工程环境下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座谈、观察等方式,对班班通工程学校管理员和一线教师的培训评价和反馈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并及时调整实验方案。2、行动研究法: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寻找课题研究的立足点,研究者与实践者互为一体,贯彻边研究边改革的精神,致力于实际问题的真实有效的解决。3、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掌握现今国内外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及与课题相关的论文、论著,对“班班通工程教师培训模式与策略”的内涵、实施等进行科学的界定和清晰的说明,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4、个案研究法:对课题研究范围内的单一对象(某一年级、某个教师、某节课堂、某一环节等个别典型)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调查,揭示某些特定的规律和本质。-7-5、实验研究法:即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本研究将严格按照实验研究法的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六、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一)、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1.7----2012.3)1、课题立项申请阶段;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办,制定课题管理制度,明确各级人员分工;3、修正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寻求课题研究切入点和重点;4、营造氛围,进行课题研究人员的总动员和课题研究人员的学习和培训;5、确定研究实验基地,调研实验环境,规划软、硬件平台搭建;6、讨论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实施计划,并请专家指导论证;7、课题负责人汇总前期研讨结果,对课题研究活动作整体假设和规划,撰写开题报告,制定总体和阶段实施方案,落实中心组成员分工;8、确定子课题和子课题立项申请;9、邀请领导和专家,举行开题报告会。(二)、课题研究实验阶段(2012.3----2014.3)1、培训前期阶段(2012.3——2012.7)(1)当前项目实验学校班班通环境下领导、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2)培训团队建设、培训教材制订和制定培训实施方案;(3)制定培训活动具体实施行事历;(4)网络支持建设,架构班班通校本培训学习专题网站和基于WEB2.0的网络交流学习平台(论坛、交流群、博客等);(5)班班通硬件环境安装验收;(6)架设专用服务器,建立网络资源库平台。2、培训实施阶段(2012.7——2013.7)(1)实施面向实验教师的立体培训(多方面、多层面、多角度培训);(2)实验教师的教学应用汇报、反思和总结;(3)公开研讨交流活动和应用成果评比活动;(4)应用研讨活动跟踪评价与反馈,邀请专家指导实验中存在的问题;(5)修订培训方案,按新方案实施再培训。3、培训拓展阶段(2013.7——2014.3)(1)开展教师自主研究型培训,进一步充实“班班通”主题网站;(2)分学科收集、整理有效资源,进一步充实资源库;(3)结合“校本培训”,建立培训的长期有效机制;(4)子课题研究活动跟踪、指导和管理,子课题结题申请;备注:课题负责人每阶段总结阶段性成果和撰写阶段研究报告。(三)、课题研究总结阶段(2014.3----2014.7)1、收集研究资料并整理成集(册);2、总结研究过程并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3、申请结题,召开课题验收鉴定会,汇报课题研究成果。-8-七、本课题研究的保障分析1、领导重视本课题研究的初期规划阶段得到了桐城市教育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教育局胡长胜局长亲自指导规划成立了以市电教站全面领导,市教研室全面支持,各项目学校全面协作的课题领导小组。电教站徐敬东站长亲自指定项目实验基地:申报课题学校陶冲初中代表农村,市实验中学代表城区,以期城乡结合、优势互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制度保障完成本课题的保障我们有如下计划:(1)制订完善的课题管理制度,责任落实到每个课题组成员;(2)保证实验教师的相对稳定,有计划地按照方案实施实验操作,增强参与实验的责任感;(3)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信息,正确调控实验过程,加强实验资料的建档、积累、整理和分析,不断总结实验经验;(4)注重校内外环境建设,创建和谐的教育实验氛围;(5)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对实验过程的组织领导,把课题研究纳入学校目标管理,对参与人员给予适量津贴,奖励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作为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之一。3、活动载体保障研修支持:在市教育局电教站、教研室的组织协调下开展交流研讨活动;专家指导:开展专家讲座和专家深入基层指导活动;具体实践:所有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学校定期开展课题相关活动;经验推广:本课题具有普片应用价值,应加
本文标题:开题报告套用格式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09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