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半封闭式”的互联网社交环境更适合中国人的启示
“半封闭式”的互联网社交环境更适合中国人启发Facebook这种模式为什么很难进到国内?人人网为什么转型没有立竿见影?中国为什么微博火了?在中国怎样的互联网社交环境能够让中国网民受益更多?圈子(1)圈子(2)什么是?“全开放环境”?类似于微博等社交网站,所有关注你的人都能看到你发的内容。又诸如:搜索引擎,普通门户网站,这些信息对所有人公开的平台都属于全开放环境。什么是“半封闭式互联网社交环境”?具体是指互联网中以少数人(比如100人)为一个整体,聚集于某个虚拟空间,这100个人关系通常很密切,往往对应的关系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关系。如:非官方公益组织;企业某部门;某小企业团队;某研究室成员;类似于乐队的业余组织等等。我们称之为“团队”。他们可以在虚拟空间里面相互分享有相当价值的信息,是否把这部分信息向外传播取决于他们自己,可以向外传播的信息叫做“新闻”。这个“团队”里面的人们也可以关注其他”团队“对外布的“新闻”,但是看不到其它“团队”内部在谈论些什么。尼尔森2012年出的《中国社交媒体受访用户研究报告》提及:微博在中国的覆盖要比SNS社交网站多。报告提到,“微博触达了97%的主流社交媒体的使用者,而SNS只有70%的触达。目前中国最火的社交媒体是什么?尽管微博在中国起步要比SNS晚,但是从2011年开始微博用户增长速度已经大大超过SNS。Cnnic发布的29届互联网调查显示,2011年,微博用户增长了296%,SNS用户则增长慢于总体互联网用户数的增长。到底微博为什么这么受中国人推崇?我们不妨从用户的文化特色去考虑。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这样描绘看客:人们一旦听到某个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哪怕是芝麻大的事,只要一开始有几个围观的人,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吸引更多的人,有时甚至还会造成交通堵塞,大家很享受这个“看”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看客文化”,没什么对与错,这只是一种现象。•放到如今的微博来看,也是一样,大家喜欢“关注”,也期待”被关注“,被关注最多的对象是名人和机构。•“关注”这个动作,来自twitter的“Follow”。实际上是一个单向的动作,在心理学上满足了人的偷窥的需求。•那中国人的这种在互联网上的“偷窥”习惯到底是不是很普遍呢?•回答这个问题要去思考我们身边的人都在用微博“干些什么”?很多用户用微博最大的作用还是“看”,看什么?主要有这三大内容!看身边发生了什么新闻?•比如北京发大水了…看别人在吵什么??•雷士照明创始人和投资人骂战看娱乐圈又发生了什么??•章子怡撒贝宁绯闻由此可见在使用微博的时候,人们的这种“偷窥”心理被得到很大的满足。SO。。。微博被称作是一个八卦平台,很有道理。更有意思的是:人们在各自“偷窥”好以后,还会拿来“谈‘,谈论这类话题大抵出于三个目的!到底是哪三个目的?初识话题:平时陌生人初次见面的时候,互相还没有什么了解,先谈论谈论微博上的内容;寒暄问候:谈论公事的时候不会上来就直接进入主题吧;朋友闲聊:朋友之间来往,经常把微博当作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小结:看客是中国人固有的文化,恰恰正是因为互联网的存在把“看客”保护起来了,以前人们是要跑到事发地点,伸长脖子去看,而现在是躲在一个地方拿着高倍望远镜在那里看,最终一个个都成了“偷窥”者。说了那么多,我们不禁会问:微博上的内容营养大吗?=FMCGFastMovingConsumerGoods微博的内容,看了读了聊了然后就直接扔了,我们没有驻足停顿去思考微博的内容。它是个“大圈子”回过头来看微博信息价值的问题为什么微博的信息会有这样的感觉?首先,信息,有个很有意思的特征:一旦它具体了、和实际沾边了、不是空话了,价值就出来了!人对信息的感知速度视频、图片、图形、颜色…充斥着微博…文字失去了张力!其次,微博所承载的信息更大众普遍,但普遍价值还不是很高越是信息爆炸的年代,有价值的信息越是难以被挖掘!有人会问:互联网的宗旨不就是分享吗?在中国文化里面,没有全民公开分享的概念不是因为中国人不愿意分享,中国人可以说是最乐意分享信息的民族线上线下门户、web2.0的网站、BBS、新媒体…餐厅、会所、俱乐部、…餐饮只是人们沟通的一种形式,这个行业能在中国长期发展除了中国人讲究吃,背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们更喜欢小众聚会、和熟悉的人聚在一起。分享?它关乎“圈子”前提是——我得和你比较熟悉,有点感情因素在里面,讲得再露骨一点就是“关系好”,或者说“咱俩是兄弟”。在“圈子”里所以,所以,大圈子小圈子{把信息按照价值高低进行分类高价值的部分{“小圈子”中成员的共性彼此互相认识互相有交集之间有默契“信息流通”处于”半封闭”的状态所以,“半封闭式”的互联网社交环境更适合中国人对于我们这群吃“公关饭”的人有什么启示?给他们干货!未来的社交平台会趋于细分,对于传播而言,“内容”越有益,他们的归属感越强!例如:豆瓣、果壳企业级社交平台的兴起当面交流、非当面的语音交流、语音信箱、电子邮件、博客、IM、群聊、短信、Twitter”之外的第10种交流方式!团队知识分享、进度跟踪、情感沟通…作用?END
本文标题:“半封闭式”的互联网社交环境更适合中国人的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32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