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章惩罚第一节惩罚的定义与类型1.惩罚的原理和定义惩罚的原理:如果一个行为发生后,带来的直接结果令人不快,那么这种行为将来不太可能被重复。厌恶刺激和厌恶活动的承受,积极刺激或积极活动的撤离惩罚,就是指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的结果,降低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惩罚物,就是指其呈现可以降低反应发生概率的事件。惩罚的定义同样具有三个部分:(1)一个具体的行为发生了(2)这个行为之后立刻跟着一个结果(3)于是,将来这个行为不太可能再次发生如:反应后果对老奶奶不礼貌被家长批评结果:以后不太可能对老奶奶不礼貌。2.关于惩罚两种情况——承受惩罚物——撤除享用物3.关于惩罚的普遍误解判断惩罚物:是否消极、是否具有厌恶的特性,是否导致行为概率下降下降是暂时还是永久二、惩罚的类型正惩罚(普里马克原理)刺激出现或强度的增加,使问题行为减少。如使用低电击治疗智障少年的自伤行为。负惩罚刺激的消除或强度的降低,使问题行为减少。如6岁儿童经常打人,当他打人就要求他下蹲10次等。无条件惩罚:对高温、严寒、恶臭等的逃避,对个体的生存和物种的存活都具有重大影响,都直接或间接的与有机体的生物需要密切相关的惩罚称为无条件惩罚物;而将高温、严寒、恶臭、疼痛、噪音、杂色、酸苦等自然的消极刺激,称为无条件惩罚物。条件惩罚:能起到条件性惩罚作用的刺激,称为条件惩罚;条件惩罚物是指,只有在与无条件惩罚物或其它已经存在的条件性惩罚物配对之后,才具有惩罚作用的刺激或事件。如“不”这个词是一个条件性惩罚物,因为他经常与许多其他具有惩罚作用的刺激伴随出现。三、行为强化和惩罚的对比1.二者的联系这两个原理都有以下两个定义特征:(1)在行为之后跟随着一个后果(2)这个后果对将来该行为的发生与否产生影响2.二者的区别强化使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增加,而惩罚使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强化与惩罚的功能关系未来的行为行为的结果刺激物的出现刺激物的移除未来行为被加强正强化负强化未来行为被削弱正惩罚负惩罚第二节惩罚物的分类与选择一、体罚二、斥责三、矫枉过正四、体力劳动五、惩罚物的选择体罚是指随着个体不良行为的出现,及时施予一种感官性厌恶刺激,以阻止或消除其不良行为的发生。感官性厌恶刺激包括痛觉刺激和对其他感受器产生不适的刺激。因体罚对受罚者和施罚者都带来不愉快,所以尽量避免,只有在其他惩罚无效时考虑使用。在行为矫正中经常使用的是电击。经常使用在有自伤或他伤行为者(如精神病患者的自伤行为)和对其他矫正方法没有反应的个体(如9个月大的婴儿,一连反胃吐乳2个月)等行为的矫正。用柠檬汁作为惩罚物来使用,如治疗6个月大的婴儿的反胃吐乳反应。水雾和脸部遮蔽等也偶尔用来做惩罚物。*在使用体罚时应注意不要误用。二、斥责所谓斥责,就是指个体出现不良行为时,及时给予否定性的语言、姿势和表情,以阻止或消除其不良行为的发生。但是使用不当有时会将斥责误读为关注,起到对不良行为的强化作用。使用斥责的原则1.具体指出所要斥责的行为及被斥责的理由,并指出可供选择的良性行为;2.斥责要简洁明了,语气坚定;3.斥责时要保持冷静,避免发牢骚;4.将口头谴责与否定性的表情和姿势相结合使用;5.靠近当事人进行斥责,面对面的斥责,效果最好;6.进行斥责时,要阻止对当事人或其它人具有危险性的行为。斥责只是其他惩罚的信号,所以如果将斥责长期不与其他惩罚相配合使用会逐渐失效,所以为了避免失效,需要不时的与其他惩罚相伴随使用。因斥责实行容易,所以经常在行为矫正中使用,也不会造成双方的不愉快,所以普遍使用;但要注意斥责变成体罚。避免出现对斥责的习惯化。三、矫枉过正是指在问题行为发生后,要求当事人进行与该问题行为有关的费力活动。过度补偿积极练习过度补偿就是在问题行为发生后,当事人不仅必须纠正问题行为造成的环境因素,而且还要把环境恢复得比问题行为发生前更好。如孩子吃饭时将食物撒在桌子上,母亲要求其收拾,并将其他人的也收拾。积极练习是指在问题行为发生后,要求当事人多次重复练习或较长时间地练习与问题行为相对立的良性行为。如老师要求学生抄写10遍作业中出现的错别字。心理学家的实验:①矫正8岁的智障女孩芭芭拉问题行为的实验。图6——1。②用于消除智障人士的偷盗行为。对于无法补偿的问题行为,无法使用过度补偿,只能使用积极练习,如对于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在下课前5分钟不断的提问,要求回答问题等。优势:矫枉过正与其他惩罚方法的重要区别是,它着眼于与问题行为相对立的适当行为,让不良行为者知道正确行为应该是什么样的,所以具有教育功能。在使用时要找出环境中要恢复的行为和要表现的适当行为。局限有时需要身体引导,所以不适合用于群体情境。结论:在行为矫正中具有快速和长久的效果,所以经常被使用,而且孩子、家长和老师认为与其他惩罚相比较能被接受的方法。四、体力劳动与矫枉过正相比较体力劳动的惩罚物与问题行为没有直接的关系,是一种概括性的惩罚物。如孩子不听话时要求其做家务。注意体力劳动时间和内容的安排,避免造成伤害,必要时做身体引导。局限有时会打断正在进行的活动,如让违纪学生到操场跑步,会中断学习,甚至演变成对违纪行为的强化。如果经常以劳动作为惩罚物不利于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优良习惯。除上述四种方法外还有身体限制的惩罚方法。五、惩罚物的选择矫枉过正斥责体力劳动体罚使用惩罚时考虑使用可能造成的长期影响,如延迟下课,在黑板上写检讨的话语等,可能使学生产生不喜欢学校的不良情绪。使用时需要考虑人道性、可接受性,执行的容易性等问题。第三节惩罚的特点与影响因素一、惩罚的特点1.立即性——“立竿见影”。如治疗14岁儿童的官能性咳嗽。2.情境性——惩罚有明显的“时过境迁”现象。场地和惩罚者的变化都会出现不良行为反弹。3.复原性——惩罚容易导致“死灰复燃”。通过强化良性行为来巩固矫正结果。第三节惩罚的特点与影响因素二、影响惩罚效果的因素1.一致性2.延缓性3.连续性4.变化性5.时机6.机体的先前状态7.对替代行为的强化1.一致性随问题行为之后出现避免惩罚称为强化2.延缓性问题行为之后立即实施。对于无法立即实施的,如偷盗有时无法马上发现,这时让偷盗者扮演偷盗的行为的一部分,然后再犯时给予惩罚。3.连续性行为改变初期使用连续惩罚,行为已经有所降低时使用间歇惩罚。4.变化性经常变化惩罚方式有助于提高惩罚的效果,但不等于一次使用数种惩罚方式。5.时机问题行为开始出现即惩罚。6.机体的先前状态对于负惩罚而言,餍足可以使得某些强化物的损失的惩罚作用减弱,而剥夺则可以是某些强化物的损失的惩罚作用加强。对于正惩罚而言,任何能增加刺激事件的厌恶特性的事件都能提高惩罚的效果,而任何能降低刺激事件的厌恶特性的事件也能削弱惩罚的作用。7.对替代行为的强化惩罚不良行为,强化良性行为第四节正惩罚的使用一、正惩罚的副作用不良情绪和攻击行为逃避和回避情境模仿惩罚惩罚成瘾惩罚升级施罚者的心理困扰二、正惩罚的误用惩罚良性行为等同于体罚孤立使用斥责延缓实施惩罚滥用惩罚惩罚过于轻微三、正惩罚的有效运用选择目标行为选择惩罚物做好惩罚准备,一是寻找替代行为;二是尽量控制出现不良行为的情境;三是相关人员惩罚的态度、标准要一致。科学实施惩罚:及时、平静、连续、尽早、强化替代行为、避免变成强化、变化、公平安全结束第五节负惩罚的使用一、含义与类型除去积极刺激隔离:强化暂停、强化出局暂停活动——非排斥性隔离形式暂离情境——排斥性隔离反应代价:剥夺部分强化物,如借阅图书过期罚款、违反交通规则扣分等。二、隔离技术的使用一旦发生问题行为,有一段时间失去了正强化的机会,使问题行为未来发生的可能性减少。从正强化时隔离。类型:1.排斥性隔离:当事者必须离开出现问题行为的场所,到另一个得不到对该问题强化的环境中。2.非排斥性隔离:当事者可以离开强化活动或相互作用,但同时仍然留在相应的场所内,他的存在不会打扰环境中的其他人。3.用隔离同时进行强化隔离可以减少问题行为在使用隔离时,应与强化良性行为相结合使用强化增加替代行为而取代问题行为。如没有良性行为强化,问题行为会出现单纯减少,结束程序后会重复出现。隔离的特点适合:由社会性的或有形的正性强化物维持的问题行为;环境必须包括正性强化活动或相互作用。不适合:负性强化或感官刺激(自动强化)维持的问题行为。隔离的步骤10个字、10秒钟、5分钟选择无聊的地方做隔离室向孩子讲解隔离法,等待目标行为出现问题行为发生后,立即隔离设置隔离时间,注意隔离时间长短期间再出现问题行为再短时延长(问题行为不能在隔离结束时再出现,否则会强化问题行为)隔离结束后,解释原因隔离的有效运用负强化和自动化强化不适用隔离考虑隔离的可行性:代理人有能力成功实施程序,物理环境有助于程序实施,隔离才可行;有无合适的房间或区域供罚时隔离。被隔离不能接触强化物,保证绝对安全:考虑隔离房间内设施的安全性;在观察期间防止自伤。隔离的有效运用必须防止在罚时未结束之前从禁闭室离开。避免争斗,否则会起强化作用,减弱效果。家长不能防止孩子从隔离逃脱或避免强化的争斗,不能使用隔离。保证没有社会互动必须平静,没有任何情绪反应;不能对当事人有社会性的相互作用。隔离的有效运用隔离时限5分钟左右(1-10分钟)。实施者必须了解特征和操作确定程序在具体的治疗环境中是可以接受的;家长必须接受才能实施隔离。案例1有一个家庭的3个孩子,分别是4岁、5岁和6岁,他们经常在一起玩。当其中的一个如芳芳,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或别的孩子玩她最喜欢的玩具时,她就会大发脾气。她又哭又闹,命令别的孩子照她说的做或者拿回她的玩具,有的时候会因此把玩具乱扔。结果是要么达到目的,要么是父母出面解决争端,孩子们才能继续玩。试述你如何教芳芳的父母使用罚时出局?案例1--解答当芳芳采取问题行为时,她的父母要走到她面前跟她平静地说“芳芳,因为你哭闹还扔东西,所以你必须坐在这张椅子上”,并指着另一个房间的椅子,然后用手拉着芳芳走到椅子边并远离她的姐妹。她的父母要让她坐在椅子上,自己则站在一旁,但不理睬她。案例1--解答家长故意不理睬芳芳任何进一步的捣乱、哭闹或争辩。两分钟后,如果芳芳能够安静下来,家长会让她回去玩。每当芳芳和她的姐妹兄弟一起玩的时候,家长应该定时地过去看看,夸他们几句。案例1--解答另一种选择:家长也可以用警告进行隔离。家长会说:“芳芳,如果你再哭闹,就不得不坐到隔离席上。”如果芳芳马上不哭了,就可以免于处罚。如果不听,就按照上述办法实施隔离。案例2丽丽患有精神发育障碍症,和12个孩子一起在特殊教育班上课。有老师和助手对这些学生进行小组的一对一的教学进程管理。丽丽的问题是攻击行为:拽别人的头发。你被老师请来做咨询。你经过在教室里的几天观察,注意到老师和助手很少表扬学生或提供其他形式的强化,每次丽丽犯错都受到训斥并被罚坐在一张椅子上,但这没有减少拽头发的行为。你将给老师的指导,使教室平常的情境增强强化行为。并讲述在此基础上老师如何对丽丽的攻击行为实施差别强化和隔离?案例2-解答对丽丽使用隔离,事发现场必须得到强化。要做到这一点,当学生着手完成任务,注意听讲和正确答出练习题时,老师应当给予表扬。老师还可以偶尔使用强化物如贴画,小饰品或食品等。案例2-解答一旦经常给予表扬和别的强化物后,老师就可以实施隔离了。当丽丽攻击同学时,老师会说,“不准拽头发”,把他带到教室外,让他坐在椅子上。老师让丽丽在椅子上待着但不与他有相互作用,别的同学会继续上课并得到表扬和强化。两分钟后,老师会允许丽丽重新上课并继续得到正强化物。案例3玛丽才5岁,她形成的一种问题行为是不理睬妈妈的要求继续玩或看电视。如,当妈妈让她进来洗手时,她故意不做声或说“过一会儿”,然后继续荡秋千。直到妈妈反复说十几次后才会按要求去做。为了减少玛丽的不顺从行为,妈妈指定了一个隔离
本文标题:第六章_惩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40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