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中国民俗文化专题第七讲:丧葬文化
一、关于丧葬民俗的基本认识1.在原始人灵魂观念没有产生前,人类没有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任何丧葬行为,人们处理尸体方式原始而简单:弃尸野外,抛尸沟壑。第七讲丧葬民俗文化第七讲丧葬民俗文化一、关于丧葬民俗的基本认识2.灵魂观念产生后,生者面对死者僵直变形的尸体感到强烈恐惧,基于担心死者灵魂作祟降祸的迷信心理,生者必须对死者的尸体进行妥善的——让死者灵魂感到满意的处理,否则,死者灵魂将对生者进行报复,对活人群体造成种种危害。•3.妥善处理尸体成为活人安抚死者灵魂的重要民俗事象,这一带有浓厚迷信心理的民俗事象和各种具体的特殊的因素相结合,由此产生了各种截然不同的丧葬方式或丧葬行为。一、关于丧葬民俗的基本认识•4.活人群体非常隆重的为死者举行各种丧葬仪式,虽然这种仪式包含着对死者的无限怀念和哀悼,但举行丧葬仪式最终目的,是为了尽快把死者从活人群体中彻底排斥出去。一、关于丧葬民俗的基本认识•列维在《原始思维》第306页:“不管尸体以什么方式处理——土葬、火葬、树葬、崖葬等等,都是把死者从活人群体中彻底排斥出去的仪式。”5.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重丧意识,孟子“养生不足以当大事,唯送终可以当大事”的重丧思想表述,反映了传统丧葬民俗带有鲜明的儒家人伦孝道意识形态烙印。一、关于丧葬民俗的基本认识•小结:丧葬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起源于人们对死者灵魂的恐惧,让死者灵魂得以安息,让灵魂感到满意的尸体处理方式,是各种丧葬民俗产生的共性原因。一、关于丧葬民俗的基本认识1.土葬•土葬是我国产生最早、流传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涉及民族最多、最为普遍的一种丧葬民俗。•当代我国政策允许实施土葬的十个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土葬的基本原则:•土葬产生原因:(1)人类生存意识引起的原始生态环境保护行为产生土葬•人类丧葬民俗起源于对动物行为的模仿•动物行为属于自然本能•人对动物的模仿属于文化行为入土为安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2)人性的发展,人伦情感关系进化产生土葬“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故有葬死之义。葬者,藏也。”———《吕氏春秋》卷10“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沟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返归蔂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孟子·滕文公上》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3)灵魂信仰与农业社会“以土为本”的观念意识相结合产生土葬•植物采摘及种植生产形成“重土”意识:植物生命来自泥土;有地则生,无地则死。•《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4)儒家孝道伦理维系着土葬习俗的长期盛行《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朱熹《朱子大全》卷92:“葬之言藏也……使其形体全而灵魂得安,则其子孙盛而祭祀不绝,此自然之理也。”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2.火葬•产生时间:•流行区域:•《墨子·节葬下》:“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燻上,谓之登遐。”•《荀子·大略篇》:“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死不焚也。”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西北地区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火葬习俗受宗教灵魂观念支配•我国传统丧葬涉及火葬的民族:羌族、彝族、怒族、拉祜族、普米族、哈尼族、纳西族、瑶族等等。(现代葬法多以土葬为主)•汉族视火葬为异端,火葬焚尸被认为是有悖孝道伦理的恶俗。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反常现象:宋辽金元时期,长期实施土葬习俗的广大汉民族地区,火葬方式普遍流行,大有取代土葬习俗的发展趋势。•原因:(1)受佛教焚尸葬俗影响而火葬•洪迈《容斋读书笔记》卷13:“自释氏火化之说起,于是死而焚尸者,所在皆然。”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2)贫困之家无力承担土葬费用而实施火葬《宋史》卷125:“贫下之家,送葬之具,唯务从简,是以从来率以火化为便,相习成风,势难遽革。”(3)受少数民族葬俗影响而火葬王禹偁《东都事略》卷3:“近代以来,遵用夷法,率多火葬。”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明、清政府对火葬习俗的取缔禁绝:《大明律·礼律》:“其从尊长遗言将尸烧化乃弃置水中者,杖一百。”《大明律·刑律》:“子孙毁弃祖父母,父母尸者,斩。”《续高邮州志·禁火葬》“倘示禁之后,仍有此等恶俗(指火葬),许地保及邻右人报官,严拿尽法惩治,地保及邻右人知情匿报,另行发觉,一体治罪。”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禁绝火葬结果:汉民族地区火葬现象彻底根绝,一些过去实施火葬的少数民族如羌族,也开始转向土葬,土葬成为各民族普遍推行的丧葬习俗。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3.悬棺葬•概念:•名称:•起源时间:商代后期(福建武夷山“船悬棺”距今3400年)崖葬、岩葬、仙人葬、箱子岩、挂岩子。我国古代流行于南方地区的一种将棺木放置于悬崖峭壁之上的一种古老葬俗方式。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分布区域:•悬棺葬俗的演变形态:(1)洞穴式(初始形态)(2)凿穴式(发展形态)(3)桩木式(定型形态)南方山区(西南云、贵、川及长江以南的省区)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悬棺葬俗产生原因:(1)灵魂观念与特殊的地理环境相结合产生悬棺葬•高山悬崖:特殊的生活地理环境•《太平寰宇记》卷168:“僚人礼俗殊异,以岩穴为居止。”•灵魂“寻根”意识产生崖葬•对高山悬崖的崇拜(山崇拜)信仰产生了崖葬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2)特殊的葬孝观念产生悬棺葬俗•《朝野佥载》:“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清)《珙县志》:“悬葬崖上,子孙高显,于是争挂高崖以趋吉。”•生者的利益和死者的愿望通过奇特葬俗方式得到和谐统一。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树葬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天葬1.人牲祭俗•概念:•牺牲:•人牲祭俗产生的原因:古代祭祀用牲的通称。“色纯为牺,体全为牲。”远古食人遗俗与灵魂观念相结合的产物。把活人像牲口一样宰杀,作为牺牲(即祭品),用以祭祀天地鬼神及祖先亡灵。三、野蛮的人牲祭俗与人殉葬俗•恩格斯关于人类吃人习俗的论述:“近代科学已经肯定地证明:吃人,包括吞吃自己的父母,看来是所有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的一个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16第559页。•产生时间:母系社会末期(我国最早的人牲祭祀遗址,发生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时期)三、野蛮的人牲祭俗与人殉葬俗•牲人来源:•人牲祭祀类别:•河南安阳殷墟一商代宫殿建筑遗址:宫殿落成祭祀仪式用牲人833人。战俘、掠夺人口、罪人、奴隶。山川祭、天地祭、宗庙祭、鬼神祭、奠基祭等等。三、野蛮的人牲祭俗与人殉葬俗•发展演变概况:我国人牲祭俗产生于母系社会末期,父系社会逐渐盛行,商朝达于极盛,周代逐渐衰落,秦汉以后被封建政府严禁,但民间社会作为个别现象,间歇性偶有发生。三、野蛮的人牲祭俗与人殉葬俗2.人殉葬俗•人殉:•产生时间:•原因分析:(1)原始灵魂观念是人殉产生的意识前提为死去的人从死殉葬父系社会私有制占有和灵魂观念相结合的产物三、野蛮的人牲祭俗与人殉葬俗(2)私有制产生导致一部分社会成员对另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支配和奴役,是人殉葬俗得以产生的现实条件。•人殉和人牲差异:人牲是把人作为祭祀用的牺牲向鬼神提供食物;人殉是把人作为仆役服务人员向死者提供各种服务,二者的差异在于使用目的不同。三、野蛮的人牲祭俗与人殉葬俗•人殉葬俗演变概况:产生于父系社会,早期多为女子殉葬男子,人殉数量少,规模小。夏商周奴隶社会,人殉葬俗达到高峰,最严重的是商朝,凡奴隶主墓葬,几乎都有人殉。进入封建社会,野蛮的人殉葬俗遭到社会个阶层人士反对,逐渐衰落消亡,不再普遍性大规模产生,而是作为奴隶社会的残余间歇性、偶尔性出现,辛亥革命后,人殉葬俗彻底消失。三、野蛮的人牲祭俗与人殉葬俗•相关材料:《墨子·节葬》:“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史记·秦本纪》:“武公卒……从死者六十六人。”“穆公卒,葬雍,从死者七十七人。”三、野蛮的人牲祭俗与人殉葬俗•考古遗址:安阳侯家庄1001号大墓,殉葬人数高达400人左右;武官村大墓,殉葬人数计79人。•人殉葬俗之风减弱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大量使用劳动力,社会对劳动力的紧迫需求迫使奴隶主阶级不再把大批奴隶用于毫无经济价值的殉葬消耗。三、野蛮的人牲祭俗与人殉葬俗•封建社会人殉葬俗特例:秦始皇人殉葬(中国古代最大规模人殉)《资治通鉴》卷7:“九月,葬始皇于骊山……后宫无子者,皆令从死。葬既下,或言工匠为机藏,皆知之,大事毕,闭之墓中。”《汉书·楚元王传》:“计以万数。”三、野蛮的人牲祭俗与人殉葬俗•明朝宫廷人殉材料:•明太祖人殉葬:“太祖葬孝陵,凡妃嫔四十人,俱生殉从葬。”《万历野获编》卷3•明成祖人殉葬:“及帝崩之日,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梁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经而死。”《李朝实录》卷26三、野蛮的人牲祭俗与人殉葬俗•明英宗禁人殉遗诏:“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双槐岁抄》•说明:人殉是世界各地区普遍发生过的一种社会陋俗,中国古代的人殉葬俗,存在时间最长、涉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最为残酷。三、野蛮的人牲祭俗与人殉葬俗•人俑:•偶人:•土葬葬俗的演变过程:肉体葬(身体与泥土直接结合)、葬具葬(棺木或瓮)、器物随葬、牲畜随葬、人殉葬、人俑葬。中国古代葬俗中专门用来随葬的偶人。是指用泥土或木、石、金属等材料制作的人,亦称俑人。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有陶俑、石俑、木俑、金属俑等等。四、人俑葬俗•器物随葬:随葬器物统称为“冥器”或“明器”,种类繁多,包括食器、乐器、武器、车马器、生产器具及金银玉器等等。俑是其中一个种类,有人俑、畜俑等不同种类。四、人俑葬俗•人俑葬演变概况:起源于商周时代的草俑,称为“刍灵”。春秋战国时期,陶俑盛行,多为仆俑,也有舞俑、乐伎俑、武士佣、兵俑等。秦汉时期,石俑、木俑、金属俑也较为常见。到了宋朝,纸“冥器”盛行,纸俑取代其他诸俑,成为人俑葬俗中最主要的种类。四、人俑葬俗•人俑葬原因:人殉葬派生物,是对人殉葬的变通或替代。•孔子对人俑葬俗的评价:“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梁惠王上》四、人俑葬俗•秦始皇兵马俑:兵马俑实为秦始皇的“御前冥军”,其任务是征服鬼神世界,使秦始皇在阴间继续作威作福,统治阴曹万民。兵马俑是秦始皇专制武力的炫耀和秦王朝专制精神的体现。四、人俑葬俗•本专题参考书目:•徐吉军:《中国丧葬礼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郑小江:《中国死亡文化大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蔡希勤:《中国墓葬文化》,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年•夏之乾:《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年
本文标题:中国民俗文化专题第七讲:丧葬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40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