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面对惨剧,因为无力更要行动
面对惨剧,因为无力更要行动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孩子被伤害,但现在惨剧又上演了。3月23日早晨,福建南平市实验小学校门口,一个被辞退的社区诊所医生持刀袭击等候进校的学生,造成8人死亡、5人重伤。面对南平凶案,老实说,我们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无力。这种无力感,缘于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善后会有较好的效果;更缘于我们没法自信地宣称,惨剧就会从此终结。和过去一样,媒体在为南平凶案而思考。这些思考都很有价值,但好像又欠缺了点什么。可以拷问校园安全管理。安全永远不会成为完成时态,所以紧盯校园安全是个永远不会错的角度。但实事求是地说,除非在真空中生活,否则没有绝对的安全。特别是惨剧来得那么猝不及防、没有先兆,如何预防确实是一个难题。也不妨把目光转向社会。据提前介入的检方介绍,犯罪嫌疑人思维清晰、表达准确,看不出有精神异常特征,其自供作案原因,一是被医院辞退、工作无着;二是恋爱失败;三是受一些身边人员闲言刺激,主要动机还是报复社会。没人会同意,一个正常的成人向儿童举起屠刀,应该由社会负责。但提供私人和公共生活的社会,居然要被自己涵养的一分子报复,那么可以说这个社会肯定不乏改进之处。然而在这一点上我们同样被无力感击中了。社会总是不完美的,“美丽新世界”只存在于乌托邦中,我们能把城市建造得更漂亮一点,使每个人的收入更高一点,但似乎谁也无法提供一个妙法,使每一分子的心灵都开放而健康。我们现在所能做的,仿佛只剩下了对活在惨剧阴影中的孩子和死难孩子的家长进行抚慰。但当说出“抚慰”这个词的时候,我们明显又有一种虚弱感:哪种抚慰是有力的呢?一位学生的家长告诉记者,他的孩子当时在场但幸免于难,“昨晚我们一家哭了一个晚上。现在大人自己情绪都不稳定,怎么教育小孩?”这还只是目睹惨剧者的状态,遇难者家庭又在承担着怎样的痛苦?在这种痛苦面前,“抚慰”云云不是显得过于轻佻了吗?我们反复强调这种“无力感”,也许会被公众认为消极。其实不是这样。无力让我们焦灼,让我们感觉在事关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问题上,仿佛总有补不完的漏洞和做不完的事情。保护幼小,这是生物世界的通则,近乎一种本能。除非自动放弃责任,否则这种无力感只会催促着我们加紧行动。对残害乃至虐杀孩子的行为零容忍。残害和虐杀,有时是有形的硬刀子,有时是无形的软刀子,有的砍在孩子的肉体上,有的则使孩子精神枯滞、心灵扭曲。这几天,南平遇难孩子的家长们在痛哭,郴州一个母亲也在痛哭,为她那对血铅超标的儿子,同一时刻,因为不公、不幸而哭泣的孩子和家长还不知凡几。他们的痛苦在深刻性方面是一样的,任何施之于孩子的恶,不论其来自于何处,都让我们同样悲愤。请记住,谁对孩子施暴———不论有形之暴还是无形之暴,谁就是我们共同的敌人。在保护孩子的问题上,人类的情感任何时候都是相通的。把我们已经认知、感受到的可能陷孩子们于不测的漏洞赶快补好。南平的家长们质疑:如果孩子们不是因为早到,等学校开门,惨剧会发生吗?不到规定的时间不开门非南平这所学校一家为然,即使从方便学校管理的角度,这个规定也并无必要。这样并无必要性的规定为什么会长期而普遍地存在?难道就因为过去没有发生过今天的惨剧吗?类似并无必要性却给孩子们的安全带来隐患的规定还有多少?虽然不能把犯罪嫌疑人应负的责任全部推给社会,但至少一个判断是成立的:社会少一点戾气,我们更安全,孩子也才能更安全。社会并不完美,每个人都可能遭遇挫败,你也不可能为人生的暂时失败者做许多事情,但有一点可以扪心自问:自己从人格上尊重他了吗?让这个国度里的每一个人都更幸福更有尊严,是一个高远的理想,但我们能否做到先让我们的孩子感觉幸福和尊严?在他们那里,只该生产健康和快乐,不应有歧视、偏见,更不应该有虐杀。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是整个成人世界的耻辱。惨剧已经发生,但愿耻辱感能让我们奋起,能在奋起之中求得片刻的心安。得承认我们的无力、无知、无能站在当下,去回溯以前发生的事情,我们总能找出许多意义,我们总是能发现它的发展轨迹,我们也总是能找出和它相类似的事情——于是经常我们认为,就此我们就找到了事情发展的某种规律,而这种规律则可以指导我们以后的行为,可以让我们获得以往没有获得的成功,让我们避免以前曾经发生过的灾难。所以,当南平发生了那起令人至今都充满着恐惧、愤怒、悲伤的惨案后,媒体都开始纷纷挖掘凶手的成长历程,评论者则从各个角度分析之所以会发生这样悲惨的事情的原因。但是就像我在上篇评中评里提到的,凶手郑民生的经历其实与一个普通人并无不同,被媒体报道出来的家境贫寒、多次因买不起房失恋,还是他经常言语侮辱领导、爱用恶意揣度别人……这些性格或细节,在许多普通人身上都经常看到,这些所谓的原因和我们看到的结果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昨天晚上我和同事们聊到这个话题的时候说,我也时不时的还会想死亡、自杀等问题,而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里,我也并非经常带着善意——但是为什么只有郑民生走上了这条道路?但我同时不得不承认,我找不到问题的答案。我看到许多网友或者评论者,将郑民生的人生轨迹与暨大自杀博士生进行对比,归纳出他们都找不到工作的背景;我看到许多媒体在报道中,也不断的渲染发生惨案学校的学生都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我能够理解他们这样做是出于何种目的,但是却不能理解这样的归纳和分析有何意义。在所有关于这起事件的评论中,我感到写的最好的是昨天南都的社论。因为他们没有急于去寻找那些所谓的主要原因,没有刻意去分析那些碎片化的制度问题,而是首先承认了我们对这个问题认识上的无知和无力:“面对南平凶案,老实说,我们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无力。这种无力感,缘于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善后会有较好的效果;更缘于我们没法自信地宣称,惨剧就会从此终结。”没有人愿意面对悲惨的事情,我也不希望任何丑恶在这个世界上发生——哪怕这些悲剧、这些丑恶都和我无关。也正是出于这种心态,当南平惨案发生之后,人们才会去从各个角度分析悲剧的成因,才会妄图找到郑民生走上这条道路的人生轨迹。但是这恰恰是南都社论中所说的无力感的一种表现。正是因为无力,我们才会希望能够从惨案中寻找到任何可以规避的蛛丝马迹,才会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明确的制度问题。因为只有找到了原因,才能安慰我们对未知的恐惧,才能弥补我们的无力感。但是岂不知,人的心理之复杂,远不是简单的“01010101”等符号可以解释出来。即使我们的心理学再发达,即使我们的科技水平再高,我们对于人的理解和分析,也永远会存在着不能了解的地方——我们得承认我们这种知识上的有限性。就像凶手郑民生一样,他的个人绝对不仅仅是失业、失恋、无房、偏执等几个词可以概括的。在他人生到中的每一分钟、每一个小时、每一天、每一年的经历,都会在他的内心留下影响。他的人生,是由无数的经历和感触集合起来的。我们显然无法把这些都完整的呈现出来,当然,也不能百分之百的肯定,到底是哪种经历,哪个诱因,最终促使郑民生制造了这起惨剧。当然,正如南都那篇社论中所说的,我一再的重复这种无力感、这种无可把握的现实,并不是为了传递悲观和绝望。只是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我们能力和认识上的这种局限性的话,很容易相信自己的判断就是完全正确的。就像南平发生的这起惨剧一样,很容易让我们认为,我们最终找到了那些原因,我们的小学以后加强了保安力量、我们的学校不再把孩子锁在外面,我们的精神治疗制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们周围的群众都行动起来,能够及时发现那些有偏执倾向的疑似份子,并尽快报告政府……我们以为我们做到了这些,我们就可以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我们就高枕无忧了,我们就开始把这起惨案给淡忘了。但是这中想法,无疑是另一种致命的自负。这种自负让我们以为,我们只要改正了我们认为的错误,相似的事情就不再发生了。可是我们从来不去怀疑,自己所找到的问题,是不是真的问题所在。如果单从我们所分析的这几个问题来看的话,美国的种种制度都比我们要更为完善,但是为何他们依然会经常发生枪击惨案?制度建设可以让我们的生活的变得更有安全感,但是单靠这唯一的因素,还远不能解决我们的社会问题。看哈耶克传,看到哈耶克的一个判断,他说社会中的法律、习俗和伦理规范界定着、也创造着该社会。我们所说的制度建设如果指的是法律的话,那么我们现在还缺少对习俗和伦理规范的重视。而习俗和伦理,并非是一日之功,要修复这两个方面,可能比建设法治制度还要困难,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深深的内省,反思自身。当问题发生的时候,找出几个制度上的替罪羊,总是会很容易的,甚至制度连自我申诉的可能都没有。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懒惰的思维,以为找到了制度问题,一切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这样的现实可能有点残忍,可是我们却不能不承认:也许从历史上看,我们唯一能够归纳出来的规律就是,这个社会的发展并无确定不变的规律可循。世界并非一个机械的构成,能够按照我们从以前发生的事情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前进。当然,人也不是。总理不肯喝水与乡长不让喝水3月20日,温家宝总理踏访云南农户考察旱灾时,一位老大娘要给总理倒水,总理拦下说:“你们运来这点水不容易,我们不能多喝你们的水。”3月22日,河南睢县65岁的农民魏克兴找乡长蒋友军反映问题时,顺手拿起办公桌上乡长的水杯欲喝水,被乡长喝止,发生口角和肢体冲突。乡长喊来警察,把魏克兴拘留7天。媒体曝光后,乡长依然理直气壮:如果是老百姓之间,这类小纠纷就算了;但不拘魏克兴,他将“没有办法在这个地方干下去”;如果公安机关没有征得他的同意提前释放,他要告公安局。“这事你们报道老百姓还可以,我一个乡长,现在被网友这样评论,你说我还咋干?”基层干部面对老百姓时倨傲骄横的心态,让网民目瞪口呆。辽阳市网友说:“看看总理不肯喝旱区灾民的一杯茶,再看看这个乡长的嘴脸,党给你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作威作福的,不拘留当事人没办法干?何等的威严!”昭通市网友指斥这位乡长:“农民是你的衣食父母,懂吗小子?”更令人费解的是,面对如此简单的事情,县里得知后,不是立即下令放人,居然需要召开县委常委会讨论,并成立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检察院、公安、宣传、组织和纪检等5个部门参加的调查组“彻查”。基层党组织和政府是否对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对峙和矛盾,到了麻木不仁的程度?屠童凶杀与社会压力3月23日,在福建南平实验小学门口,41岁的前外科医生郑民生只用55秒就残忍地杀害了8位小学生,另有多人受伤。出血点多、出血量大,导致抢救工作异常艰难。更让网民震惊的是,邻里平日对凶手的印象是“与人为善、尊老爱幼”,输钱从不赖账,还特别喜欢小孩子。他的变态罪行,只因工作无着落、恋爱失败、买不起房,受一些身边人员闲言刺激,疯狂报复社会。上海网友写道:“听到这个新闻,我一点都不震惊。说实话,早就料到会有很多人因为房价,因为婚姻,因为老搬家,因为老换工作,因为看不起病……而走极端。其中房子是最大的问题。”成都网友分析:“落魄到如此地步,面对特权、贪官、富豪他是弱者,他就找到比他更弱小的孩子来报复,这就是我们的社会!”“表面看是个别事件,背后是社会失范、贫富分化、社会矛盾的累积。”“中华女”施暴与记者被批3月23日,贵阳红色中华车女司机交通违章后,抽打采访的女记者的耳光。出人意料的是,在网上网民轻易地原谅了“中华女”的粗野与暴躁,却指责电视台女记者不尊重违章市民的沉默和拒绝采访权,把话筒递到女司机嘴边逼问违章是不是“丢脸”,更是不尊重司机的人格尊严。为什么施暴的“中华女”竟会获得公众的同情?一位天涯网友说,事件的一方是“政府+警察+记者”,另一方是因交通违法被扣的老百姓,这样的两方在日常生活中谁处于强势、谁处于弱势一目了然。网民还责问:一个小小的违章司机,你拍得这么起劲干吗?公车私用、用高音喇叭、醉酒驾车、无视交通法规的没人管,老百姓买个家用车一年不知道要被罚多少钱!有本事多报道点关系民生、整治贪官的事。在毒奶粉和问题疫苗等事件中,网民曾经热烈称颂媒体为民请命、仗义执言,现在却有人说“中华女”给记者的耳光“打得很脆,打得很响,打出了受辱后的心声”。这种看似矛盾的评价实在发人深省。一方面,这一巴掌确实扇出了媒体的许多问题。据某网站披露,在电视台播出的视频剪切和淡化了记者“还手”的片段,将一场“对打”演绎成了“单方施暴”。
本文标题:面对惨剧,因为无力更要行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42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