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1页共20页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前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了解社会形态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重点与难点: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4.社会形态的发展的一般规律5.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6.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7.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8.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9.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首先弄清围绕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一个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围绕人类社会是怎么发展,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对立的历史观,一种是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即历史唯心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原因一是有阶级根源,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二是社会根源,同时还有一个认识上的根源,所以作为历史唯心主义,最大的缺点和弊端,没有看到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动机,没有研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根源是什么。所以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他把社会意识看为第一性的,这样就把历史的发展看成是精神发展的历史,所以就不可能真正的回答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就会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发展的作用。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的解决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问题。马克思提出: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样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和总的构成的社会经济结构,既有法律的社会政治上的建筑,也有和社会意识相对应的思想上层建筑。”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大气圈是指从地球表面到几十公里以至近一千公里的高空覆盖着的由多种气体成分组成的大气层。水圈指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江、河、湖、海、地下水等。岩石圈包括岩石和地表的岩石经过长期的侵蚀和风化作用逐渐形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以及地下埋藏着的煤、铁、石油等多种矿藏。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通过气流、蒸发及降水等作用,第2页共20页经常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使生物圈具有一定限度的平衡调节机能,保持生态平衡。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这种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离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便无法生存。到目前为止,地球仍然是我们所知道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场所。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爱惜、妥善保护、合理利用我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第二,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分为三类:(1)生态资源,如太阳辐射、气温、水分等,它们不依人类意志为转移,可以长久使用;(2)生物资源,如森林、草原、鸟兽鱼虫、菌类等动植物和微生物,此类资源具有再生机能;(3)矿物资源,包括煤、铁、石油等各种矿藏,此类资源储量有限,而且属于非再生资源。人类生存既然依赖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就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地理环境影响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生产部门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前景。第二,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如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特点,对于抗日战争坚持持久战、取得最后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地理环境虽然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2.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没有物质生产,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而人口是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没有一定数量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能进行物质生产,人类社会当然就无法存在和发展。第二,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一般说来,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古代,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的增加。因此,这时人口生产能否提供足够数量和密度的人口充作劳动力,就对物质生产的发展、从而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促进物质生产的发展,这时对人口数量的需求相对减少,对人口质量的要求相对增强,因而要求对人口增长的速度适当加以限制,并通过发展科学教育提高人口的素质。由此可见,既不能抽象地说人口数量越多、密度越大、增长越快越好,也不能反过来说人口数量越少、密度越小、增长越慢越好。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人口因素虽然对社会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有时甚至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物质生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每一种生产方式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口规律。人口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人口数量多,在一段时间内增长速度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除此之外,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和出生婴儿男女比例失调,也十分引人关注。我们要充分认识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坚持正确的人口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3.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劳动创造人本身。人类与动物界的根本区别,如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本领、社会关系、自觉能动性、抽象的思维和语言,都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要生存,就要解决吃喝住穿的问题,为此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若停止生产,人类就不能生存,人类社会就要灭亡。人类要从事政治、司法、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也必须首先解决吃喝住穿问题,所以生产活动又是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活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且创造了人与第3页共20页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整个人类社会。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有什么性质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性质的社会制度。一种生产方式被另一种生产方式所代替,就意味着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了旧的社会制度。(二)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诸多因素和层次构成。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各种思想体系由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类;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1.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它是特定阶级、民族、社会集团或个人,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不系统的社会意识,表现在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要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等之中。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亦称社会意识形式,它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具有抽象化、系统化的特性。2.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它们不是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自身没有阶级性,可以一视同仁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经济基础服务。3.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个体意识即社会成员个人的自我意识,其内容主要有社会成员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人对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反映的对象意识。不同个人的个体意识千差万别,各具特点,个性鲜明而丰富。群体意识是指各种社会群体的意识,其内容是群体的自我意识和群体对其所处社会关系的反映的对象意识。人类社会群体是复杂多样的,群体意识也是复杂多样的,有家庭意识、集体意识、团体意识、阶层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人类整体意识等。不同的群体意识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彼此之间又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形成错综复杂的联系。(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指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人们的社会意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主观自生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正确的意识其内容来源于客观实际,这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是错误的意识,甚至荒诞的观念,也不是纯粹主观臆造的,仍然可以从社会存在中找到根源,它是对社会存在歪曲的、虚幻的反映。第二,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的或迟或早的也发生变化,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它独特的内容和特点。第三,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指社会意识这种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转化为物质力量,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先进的社会意识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就会变成改造世界、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物质力量。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也要通过它在群众中的影响得以实现。所以,用先进的社会意识,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教育群众,对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4页共20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46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