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5第二章: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一)
第二章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2.1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封建专制制度与资本主义西欧封建专制制度是在封建社会解体的条件下产生的,是王权和资产阶级互相支持的结果,但双方的经济基础是水火不相容的,当资产阶级力量威胁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时,这种相互支持的关系就会破裂。前言•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道路概括地所,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道路大体上有2种,即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革命与改革在近代社会制度转型上起着同样的作用,尤其在19世纪中叶,改革的趋势最为明显。•对革命的彻底性的认识前言•2.1.1革命前夕的社会状况•2.1.2革命的爆发和进程•2.1.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和意义•2.1.41689—1742年的英国•2.1.5英国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内容2.1.1革命前夕的社会状况•1、革命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阶级关系的变化;•3、斯图亚特王朝国王与议会的矛盾•4、清教运动和斯图亚特王朝的强行宗教统一政策1、革命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深入农村•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英国的海外贸易享有专卖权的特许贸易公司。如1579年成立的东陆公司,专营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贸易。1588年成立的非洲公司,专营奴隶贩卖。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对印度和远东的商务。2、阶级关系的变化•①贵族阶级旧贵族:封建贵族新贵族:中小贵族、乡村绅士、部分富商新贵族?•传统观点:新贵族是在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中,从旧贵族内部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化的一个阶层。•第二种观点:新贵族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阶级”,而是一种按人的外部标志进行分类的社会称呼。他们主要是购置了大批土地和购买了贵族称号的非贵族,其成分主要是大商人、大工场主、大金融家以及一部分富农。•第三种观点:不应把“新贵族”的概念含义扩大化,而应当根据当时英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因此,把“新贵族”这个概念严格限定为“新受封的贵族”。•第四种观点:英国的新贵族不过是那些具有与旧贵族不同特点的贵族。2、阶级关系的变化②资产阶级右翼:大资产阶级:大金融家、包税商、专利公司股东等左翼:殖民地企业的创办人、中小工商业者、非行会型的企业主、分散的和集中的手工工厂的组织者2、阶级关系的变化•③农民阶级公簿持有农(Copyholders)由农奴转化而来,占当时农民的绝大多数。他们世代耕种一小块份地,但无自由支配权,除向地主交纳地租外,还需负担其它义务贫农(Cotters)即佃农、雇农、茅屋小农自由租地农(Freeholders)向地主交纳数不多的地租,已能自由支配世袭份地自耕农(yoeman)2、阶级关系的变化•④城市平民:当时,英国的城市平民主要由手工业者及其家属构成,他们既受到封建主义的压迫,又受到资本主义的剥削。因此,他们既反对封建奴役,又反对新兴资产阶级的压榨,从而成为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3、斯图亚特王朝国王与议会的矛盾•英国的政治传统:民主法制传统。议会。开明王权。议会与国王的关系。•议会与国王矛盾的尖锐化:1627年五爵士案件。1628年《权利请愿书》。1637年抗税运动。4、清教运动和斯图亚特王朝的强行宗教统一政策•清教教运动与1633年劳德主教对清教徒的迫害•强行宗教统一政策•苏格兰起义与1640年4月13日-5月初“短期议会”。清教运动(Puritanism)•清教运动始于伊丽莎白末年。清教徒认为英国国教即安立甘宗的新教带有太多的天主教残余,要求进一步削减教会的仪式和活动,反对国王干预教会,并攻击僧侣和贵族的奢侈浪费和道德败坏,提倡过清廉、勤劳的生活,因而被称为“清教”。清教运动•长老派:主张严格按照加尔文教会的形式改组国教教会,要求由年长者(即长老)在教会中起主要作用,充当与天主教的主教差不多的角色,因此被称为长老派(长老会派)。代表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独立派:主张宗教团体应当独立於国家政权与一切教会组织之外,信徒既不应当服从长老及其宗教会议,也不应当服从教皇和国王。他们提倡每一位信徒都享有宗教信仰上的独立自主权力当然是在加尔文教教义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已对于《圣经》的理解来解释教义,因此被称为独立派。独立派反映了中等工商业资产阶级和中下层新贵族愿望和要求。2.1.2革命的爆发和进程共和国人民运动的失败克伦威尔军事独裁王朝复辟光荣革命第二次内战第一次内战处死国王长期议会•1、长期议会的召开•2、第一次内战•3、两次内战期间的政治斗争•3、第二次内战和共和国的建立•4、共和国成立后国内外局势•5、克伦威尔护国公制的建立•6、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和1688年光荣革命•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议会的主要工作1、长期议会的召开1640年11月3日,查理一世被迫召开新的议会。结果以皮姆、汉普敦等人为首的反派议员再次当选,并且占据了多数。这届议会从1640年11月一直存在到1653年4月,称“长期国会”。以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联盟为基础的长期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2、第一次内战•1642年8月22日,查理一世在诺丁汉城堡上树起国王的军旗,宣布讨伐议会,第一次内战开始。•1644年7月2日的马斯顿草原战役(BattleofMarstonMoor)成为第一次内战的转折点。•1645年6月14日,“新模范军”在纳斯(西)比战役中彻底打垮了王军主力,查理一世被俘,第一次内战结束。3、两次内战期间的政治斗争•长老派与独立派的斗争◎长老派政治宗教上的独占地位。长老派解散军队的政策。平等派与军队下层的联合。克伦威尔进入伦敦。•独立派与平等派的斗争◎“建议纲目”与”军队事业”。人民公约。普特尼辩论。◎斗争焦点:选举权。国家最高政权。◎灌木林原野事件•独立派与平等派的重新联合◎国王与克伦威尔谈判的可能性。下层群众的不满。3、第二次内战与共和国的建立•第二次内战:1648年春-8月31日•普莱德清洗:1648年12月6日•处死国王:1649年1月30日•共和国建立:1649年5月19日查理一世被处死4、共和国成立后国内外局势及共和国的政策•局势:◎国内:平等派和掘地派运动◎国际:爱尔兰天主教徒和苏格兰保王党叛乱。沙皇俄国撵走了英国使节。法国和荷兰采取了敌对行动。•政策:镇压平等派和掘地派运动。征服爱尔兰和英格兰。英荷战与威斯敏斯特条约。5、克伦威尔护国政权的建立•独立派共和国政府实行的这一系列政策,引起了广大下层人民的普遍不满。1653年,新的人民运动又有了发动,保王党人也伺机发动叛乱,图谋复辟。•克伦威尔于1653年4月,用武力驱散了长期议会,12月16日,宣布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护国公”。共和制度已经名存实亡。克伦威尔(1599-1658)Cromwell,Oliver•个人野心家和极权主义者?•坚强的反封建斗士,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新制度的探索者?•共和国成立之前应当肯定,可以称为资产阶级革命家,但在共和国成立之后,他开始走向反动?•新旧政治交替时期的一个矛盾性人物?6、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光荣革命•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蒙克率军进入伦敦(1660.2)。不列达宣言(1660.4.4)。查理二世即位(1660.5)。《赦免法案》。《人身保护法》(1679)。《排斥法案》(1679)。•詹姆士二世与议会的矛盾:宗教矛盾•1688年光荣革命:威廉在《权力宣言》下即位。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议会的主要工作•内战前◎与国王的斗争:斯特拉福审判案。劳德大主教审判案。三项法案的通过。根枝请愿。大抗议书。•内战期间◎领导议会军与王党作战:征税。改组军队。◎改造国家。◎议会内部斗争和联合:长老派和独立派的斗争。独立派与平等派的斗争和联合。•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到光荣革命期间◎议会与国王的矛盾:《排斥法案》的提出。光荣革命。长期议会改造国家的政策•1643年3月(27日)和9月(21日)分别没收了国教教会和内战中站在国王方面的封建贵族的地产及王室领地。1646年开始出卖大主教的地产,后来又决定出卖全部被没收的封建地产,造成了有利于资产阶级、新贵族的财产再分配。•废除骑士领有制(1646年),彻底取消了土地所有者对国王的封建义务,包括骑士捐等等,使新贵族的地产从封建性的有条件的等级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无条件的绝对私有制。这就在所有制的根本性质上完成了资产阶级的变革。•废除主教制,以长老会派教会取代了国教地位。两次内战期间的政治斗争•长老派与独立派的斗争◎长老派政治宗教上的独占地位。长老派解散军队的政策。平等派与军队下层的联合。克伦威尔进入伦敦。•独立派与平等派的斗争◎“建议纲目”与”军队事业”。人民公约。普特尼辩论。◎斗争焦点:选举权。国家最高政权。◎灌木林原野事件•独立派与平等派的重新联合◎国王与克伦威尔谈判的可能性。下层群众的不满。平等派运动平等派(Levellers)运动:第一次内战结束后兴起的小资产阶级运动,其主要代表物是约翰·李尔本。平等派要求实行普选权的一院制民主共和国,保障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和信仰自由。在社会经济方面,主张彻底废除什一税、专卖特许制和垄断公司,减轻税收,保障人身和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样,围绕着国家政权形式和普选权问题,平等派与独立派之间展开激烈的斗争。2.1.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和意义•特点:(1)资产阶级同新贵族结成长期同盟?(2)保守性?(3)在宗教外衣掩饰下进行的?•意义:革命后,英国逐步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这在英国历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次革命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工业革命创造了政治前提。革命改变了英国也改变了世界。新贵族?•传统观点:新贵族是在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中,从旧贵族内部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化的一个阶层。•第二种观点:新贵族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阶级”,而是一种按人的外部标志进行分类的社会称呼。他们主要是购置了大批土地和购买了贵族称号的非贵族,其成分主要是大商人、大工场主、大金融家以及一部分富农。•第三种观点:不应把“新贵族”的概念含义扩大化,而应当根据当时英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因此,把“新贵族”这个概念严格限定为“新受封的贵族”。•第四种观点:英国的新贵族不过是那些具有与旧贵族不同特点的贵族。保守性?•传统观点:法国革命相比,英国革命是一次保守的、不彻底的革命。•第二种观点:评价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应有历史主义的标准。(1)评价资产阶级革命不是看它是否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是看它是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2)评价一场革命是否彻底,不是看它对旧世界的破坏程度如何,而主要看它是否在历史进程中开辟了新世界;(3)评价资产阶级革命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进行对比。•第三种观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所谓“早期”,指的是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评价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就不能脱离手工工场时期资本主义的特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就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只能用这个标准去衡量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而不应另立标准。•第四种观点:英法两国的革命缺乏可比性,不能用一百多年后法国的水平去要求英国。是否披着宗教外衣?•一般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的,这取决于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1)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自己咸熟的理论。(2)宗教在英国有很深的基础,以宗教为口号,便于发动群众。(3)当时英国的一切社会矛盾都集中反映在宗教问题上,因此,政治斗争当然要表现为宗教斗争。•第二种观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发动革命时,也使用了自己的政治理论和宪法理论(如波奈特的”社会契约”学说)去批判“君权神授”的理论。在革命进行过程中,资产阶级更是抛开了宗教外衣,同专制王权展开直接的政治斗争。此时,也出现了完全成熟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和理论,如霍布士、米尔顿、洛克等人的学说。2.1.41689—1742年的英国•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内阁制的形成•3、议会权力的增长•4、辉格派和托利派的政治活动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1689年•《叛乱法案》:1689年•限制王室财政预算金额和用途•《三年法案》:1694年
本文标题:5第二章: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47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