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1)西汉初,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郡县、封国并存。(2)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1)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后发展成为割据势力。(2)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北宋: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疑点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指点迷津: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②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③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汉武帝时:重用身边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魏晋南北朝:拥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在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和监督。隋唐时在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4.北宋: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削弱了宰相的职权,加强了皇权。5.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削弱了皇权。【疑点二】隋唐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的区别。指点迷津:①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②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③分权部门: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④实质: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起举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3.隋唐:(1)隋唐科举制的完善: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2)作用: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四、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1)明初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宰相职权扩大。(2)根本原因: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3)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擅权专恣,骄横跋扈。2.经过:(1)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2)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宰相制度废除,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五、内阁的出现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皇帝处理,政务繁多。2.确立:(1)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于是设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2)明成祖时,选翰林院官员参与机密事务决策,正式确立内阁制度。3.发展:(1)明宣宗:授予内阁大学士批答奏章的票拟权。(2)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当权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下属。4.评价:(1)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2)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疑点三】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与明清时期内阁制有何区别?指点迷津:秦汉时期在宰相制度下,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但明朝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本身并没有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于职位,而是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就会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是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了。六、军机处的设立1.清初:沿用内阁,置六部,负责奏章票拟;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负责军国机要。2.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3.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又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充任大臣,每日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他们完全听命于皇帝,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1.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及作用。(1)演变: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长官为宰相,相互牵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②宋承唐制,但以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合称“二府”。同时,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削弱了宰相权力,强化了君权。③元代只保留中书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官,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明初沿用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和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专制得以进一步加强。(2)作用:①三省六部职权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使秦汉以来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标志着隋唐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成熟。④三省六部官吏绝对听命于皇帝,虽能减少中央政令失误和腐败,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例1】(2010·福建文综)《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C、D均是正确的。B选项转换了概念,它没有监察的作用。答案:B变式训练1:(2009·江苏单科)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解析:此题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的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答案:C2.选官制度的变化。(1)早期制度:①西周、春秋: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②战国、秦、汉初:立军功便授官爵的制度。(2)察举制和征辟制: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3)九品中正制: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地方名人将本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品)、朝廷再按等任命的人才选拔制度。家世门第的高低日益成为选官的标准,以致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出现“累世公卿”的现象。靠门第世袭为官的士族日益腐败,缺乏行政能力,到南朝时已经走向末路。(4)科举制:①隋朝:隋文帝规定每州每年贡士三人,后又分设各种不同科目推举人才;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分科举人就是科举制的来历。②唐代: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③宋代:因“重文轻武”,更为重视科举考试,以致选官过冗过滥。④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更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例2】(2010·浙江文综)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解析: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答案:C变式训练2:(2010·江苏单科)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很显然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答案:C3.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标志着皇权对相权的斗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②明成祖设内阁。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③比较: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阁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不能对皇权起到真正制约作用。(2)清朝设军机处:①原因:加强皇权,及时处理西北战事。②内容:雍正帝设军机处,由皇帝选择亲信的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机处机构简单,办事效率较高。③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③有利于科技的繁荣。④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消极影响:①君主的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伍,使政治黑暗、腐败。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③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
本文标题:山西省2012届高考历史复习 第1单元 考点2 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51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