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行为金融学课的件分析中国海洋大学行为金融学张帆老师可编辑
总结(参考图书:《行为金融学》饶育蕾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凯恩斯观点:①择美比赛1\2②动物精神1\2MauriceAllais:①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选择理论②阿莱斯悖论Ellsberg:埃尔斯伯格悖论Kahneman和他的同事AmosTversky:“展望理论”Shiller:“羊群效应”,投机价格和流行心态的关系1.1行为金融学的两大理论基础(考论述题!)P18+P21+P32+P40+本总结第五章?心理认知上的偏差:参与主体不理性,人们的行为偏差是系统性的?套利的有限性:套利者不能够完全起作用为什么是这两个是两大基础?分析:标准金融学是以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EMH)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的理论体系。EMH它有三层含义是:①配置有效:市场机制下资源分配为帕累托状态;②信息有效:“价格反映信息”,信息均质分布,无信息不对称;③运行有效:即无交易成本,它保证了套利机会。EMH成立的三个支持性论述为:①投资者是理性人,长期市场会将非理性人剔除;②人的非理性行为不存在系统性偏差;③即使存在系统性非理性偏差,理性者的套利行为也会让市场价格最终回归均衡状态。驳斥一:“有限理性人假设”认为由于信息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人往往追求的是满意解,而非最优解。即修正了理性人假说,指出由于认知过程的偏差和情绪、偏好等心理原因使投资者无法以理性人方式对市场做出无偏估计。驳斥二:许多投资者倾向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证券。当噪声交易者通过“流言”或跟从他人决策而决策时状况会更严重。投资者情绪反应的是许多投资人的共同判断误差,而非随机性的错误。驳斥三:套利的有限性认为套利交易由于制度约束、信息约束和交易成本等,现实中总是有风险和有成本的,且有时还会因交易规则约束无法实现。而在卖空上的受限也使得套利是有限的。因而存在证券对基础价值的长期偏离。2.1人的非理性(考论述题!)人的非理性包括两方面:概率判断的非理性→如通过启发法判断概率,导致结果非理性行为的非理性→如确定性效应、展望理论等概率判断的理性模式是遵循“贝叶斯法则”的,即以客观和无偏方式设定主观概率,按“贝叶斯定理”不断修正自己的预测概率以使之接近实际。公式:PA│BPB│A*PA?PB,P(A)是基础概率,若忽略它,则条件概率就会出现偏差。理性人的行为法则是遵从“期望效用理论”的,即符合偏好的完备性、传递性、独立性和不变性(即结果主义,例如将简单彩票和符合彩票看成一样)。注:马金娜三角中的独立性公理导致无差异曲线的平行结果,以及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什么代表风险规避的态度?(问)第二章:传统金融学的挑战(上)2.1阿莱斯悖论实验(考)提示:从三方面回答1、确定性效应2、马金娜三角3、展望理论赌局A:100%的机会得到100万元。赌局B:10%的机会得到500万元,89%的机会得到100万元,1%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实验结果:绝大多数人选择A即赌局A的期望值(100万元)虽然小于赌局B的期望值(139万元),但是A的效用值大于B的效用值,即1.00U1m0.89U1m+0.01U0+0.1U5m。【1】赌局C:11%的机会得到100万元,89%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赌局D:10%的机会得到500万元,90%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实验结果:绝大多数人选择D即赌局C的期望值(11万元)小于赌局D的期望值(50万元),而且C的效用值也小于D的效用值,即0.89U0+0.11U1m0.9U0+0.1U5m。【2】而由【2】式得0.11U1m0.01U0+0.1U5m1.00U1m-0.89U1m0.01U0+0.1U5m1.00U1m0.89U1m+0.01U0+0.1U5m与【1】式矛盾,即阿莱悖论。悖论的解释分析:①确定性效应P51,在预期效用理论中总的效用是直接用概率作为权重,对各个可能性收益加权。然而现实中,相比某种概率性的收益,人们赋予确定性的收益更多的权重,这种现象称为“确定性效应”。(大多数人对不确定结果中正的结局增益持回避态度,对确定性结果中负的结局损失持追逐风险态度。)②从马金娜三角来看,即同结果效应,且违背了独立性公理,同时可以说明人们的无差异曲线是一个扇面打开的形状。C、D分别是A、B减去0.89概率获得$1,000得到的。面对两个选择题,多数人选A肯定备择方案,这意味着:u10000000.10u5000000+0.89u1000000+0.0lu0或1-0.89u10000000.10u5000000然而,第二道题时,多数人选D,这在期望效用理论里意味着逆向的不等关系:0.1lu10000000.10u5000000依独立性原则,即A偏好于B,则A+C偏好于B+C,实际上是运用独立性公理和传递性公理得到的结果。而这一实验违背了这个结果。在彩票空间上,也违反了平行无差异曲线的原则。说明人们的无差异曲线是扇面打开的如何用扩展效用模型解释同结果效应?③从展望理论解释(P139):展望理论提出了一个非线性的权重函数π。其中,各互补概率事件决策权重之和小于确定性事件的决策权重,即,πP+π1-P1。这种权重函数的特性被称为“次确定性”。它化解了阿莱所发现的悖论:1-O.89u1,000,0000.10u5,000,0000.1u1,000,000,或,1-0.890.1。+画图!2.2马金娜悖论实验第一阶段实验:假设你有机会:A、免费去威尼斯旅行;B、免费看一部关于威尼斯的电影;C、呆在家里;实验结果:优先级顺序为A→B→C第二阶段实验:假设现在你可以去威尼斯免费旅行,但是有1%的可能因为客观原因旅行不能达成,这时你必须选择是看一部威尼斯电影呢还是呆在家里。假设在1%的可能去不成威尼斯旅行的条件下,愿意看威尼斯电影的是P,愿意呆在家里是Q。实验结果:优先级顺序为Q→P分析解释:此实验违背了独立性公理,即A偏好于B,则A+C偏好于B+C(例:牛肉胜过羊肉,但是又爱羊肉泡馍,而对牛肉泡沫根本无法下咽),这是因为失望的作用,失望是因为外界的变故产生的偏好逆转。2.3埃尔斯伯格悖论(主观概率理论:由萨维奇提出Sawage’sEUH!)(考)这个实验是一个对比实验,主观概率理论的含义:通过人们的选择行为,可以判断出人们背后似乎有一种期望值效用的决策方面。注:用主观概率理论解释,主观概率指人们相信认为事件将会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程度。袋子R:49个红球、51个白球袋子H:共100个球,颜色未知实验1:若选中红球可获利,你会选R还是H???多数人选了R实验2:继续,若选中白球可获利,你会选什么???多数人仍选R结果分析:根据确凿性原则,人们对于两个实验之间的选择行为的偏好关系对应关系应为:选了实验1的R,实验2就应选H;选了1中的H,则2中就应选R。然而结果却违背了此确凿性原则。因此,人们实际的行为选择明显与主观期望效用理论的结果不相一致。启示:通过获得概率方式是否客观可区分风险与不确定性,客观概率称为风险,主管概率叫做不确定性。因此,埃尔斯伯格悖论,它暗示了在风险和不确定情形下的决策应该有所不同。人们更喜欢风险而不是不确定,当他们感觉消息不灵通或者是无能力的时候。解释:①从“模糊厌恶”解释:模糊厌恶是指人们在熟悉的事情和不熟悉的事情之间更喜欢熟悉的那个,而回避不熟悉的事情去做。同比率效应(2.5、2.6)P53注:是阿莱斯悖论的变形,可用马金娜三角来画图,同时利用展望理论去解释和计算(可参考2.1的答案)2.5实验1:A:0.8的概率获得4000,0.2的概率一无所获。B:1的概率获得3000请做出选择,多数人选B实验2:C:0.2的概率获得4000;0.8的概率一无所获D:0.25的概率获得3000;0.75的概率一无所获。请做出选择,多数人选C分析:实验中C和D的结果看起来像A和B的结果在可能性上都降低到原先的1/4之后的样子。如果用独立性公理判断,那么C和D分别是A和B的1/4再加上0的3/4可能性得到的。因此,违背了独立性公理。解释:①从马金娜三角看,是同比率效应,即如果对一组彩票中的收益概率进行相同比率的变换,也会产生不一致的选择。C:(4000,0.2)(A,0.25)D:(3000,0.25)(B,0.25)0.8/10.2/0.25,两组收益概率比相同。画图?②从展望理论解释:即“次比率效应”P1392.7共同比率效应P54+P138实验1:A:0.45的概率获得6000;0.55的概率一无所获;B:0.9的概率获得3000;0.1的概率一无所获。请选择,多数人选A实验2:C:0.001的概率获得6000;0.999的概率一无所获;D:0.002的概率获得3000;0.998的概率一无所获;请选择,多数人选B分析:实验中A、B是一个概率赌局,而C、D是个金钱赌局。此题0.45/0.90.5,而0.001/0.0020.5,期望效用理论意味着对于共同比率选择应是不变的。然实验结果与此不一致,它违背了替代性公理。解释:①运用展望理论分析:即“小概率事件的高估及其劣可加性”。人们易看轻0.002与0.001间的差异,即人们给予0.001的决策权重偏高幅度大于给0.002的。(详见P138作答)②从确定性效应分析:这个实验说明,人们的选择不仅仅在完全确定的条件下会违背独立性公理,而且在近似确定的条件下也会产生这样的问题。2.8反射效应(考)P133-134考点:用展望理论来解释反射效应实验1:A:0.8的概率获得4000;0.2的概率一无所获;B:1的概率获得3000;请选择,多数人选B实验2:C:0.8的概率损失4000;0.2的概率没损失;D:1的概率损失3000请选择,多数人选C分析:反射效应指人们在收益区间风险规避而在损失区间风险偏好。人们注重的是相对于某个参考点的财富变动而不是最终财富的部位的平均收益(即期望收益值)。【确定性效应认为,人们存在对不确定性的厌恶,但反射效应则说明了人们对不确定性的厌恶只是在面对收益的时候才表现出来,而面对损失的时候刚好相反。】解释:从展望理论的角度解释:详见P133-134铅笔部分作答,可是当参考以下例子展开。例如:他可直接获得1000$,或者去参与一个赌局,他有50%机会获得2000$。根据递减敏感性的理论,我们能对他的行为做出预测吗?根据许多实证研究,一般情况下,他会选择1000美元这一稳妥安全的决定,我们用图来做出解释。从图中可以看出,获得2000美元得到的价值并非等于获得1000美元得到的价值的2倍。如果获得2000美元的概率为50%,那么,l000美元的确定值总体上要高于前者。我们可以看出由于递减的敏感性,行为人决策时尽可能避免风险选择而偏好确定性选择,也就是说,他的行为是风险规避型的。当用亏损来重复上述实验时,我们意外地发现该行为人突然变成了风险爱好者,也就是说,相对于确定的损失,他偏好于风险,结果要么是不再付出,要么亏损更多。我们用上述例子中同样的数据来讨论,发现亏损2000美元的价值并不等于亏损1000美元价值的两倍依据递减的敏感性。如果考虑到50%的可能性,该行为人不确定亏损的主观价值额要高于确定的损失。也就是说,行为人选择了一个风险决策。2.9狭隘的框定效应和心理账户问题(实验分析题,必考)P57+P95+P100实验1:第一阶段:75%的可能性一无所获;25%的可能性进入下一阶段;第二阶段:A:100%的可能性获得3000%,B:80%的可能性获得4000%。现在你不知道第一阶段的结果,但要求你选择第二阶段是A还是B。实验结果多数人选择A实验2:C:25%的可能性获得3000美元;D:20%的可能性获得4000美元。请选择,多数人却选择了D分析:将第一个实验的一二阶段结合来看,其收益分布是(3000,100%*25%25%)和(4000,80%*25%20%),即A与C等价,B与D等价。但两个实验的结果却与之违背。解释:【按照期望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选择理论有两个致命弱点:一是它假定程序不变,即不同期望的偏好独立于判断和评价偏好的方法和程序;二是假定描述不变,即不同期望的偏好纯粹是相应期望后果的概率分布的函数,不依赖对这些给定分布
本文标题:行为金融学课的件分析中国海洋大学行为金融学张帆老师可编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54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