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黑龙江省煤炭志编委会主任:李树文副主任:赵凤翔姜义发邓建中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马家骥王化林王浴浊关玉铎李芳春佟承章郑九如戚文富梁志义褚式禹褚金生《黑龙江省志·煤炭工业志》编辑人员主编:邓建中编辑:褚金生李芳春陈相吉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责任副总编:张向凌编辑(以姓氏笔画为序):阎剑英鞠颖哲概述随着煤炭生产迅速发展,与煤炭生产有关的部门也获得了相应发展。煤田地质勘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煤田地质勘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满足不了建井需要。经过多年建设和全体职工努力,截止1985年东煤公司地质局在黑龙江省有3个煤田地质勘探队,在哈尔滨设有煤田地质办事处,地质科研所、试验大队,物测大队。共有固定职工5407人。拥有各种机械岩芯钻机100台、柴油机88台、泥浆泵145台、金属钻塔96台、空气压缩机16台、各种汽车161台。勘探进度基本满足了建井需要。煤矿基本建设。1983年东北内蒙古煤炭工业联合公司成立后,在哈尔滨设基本建设局,管理所属单位的基本建设工作。黑龙江省四大中直煤矿共有9个基本建设工程处。1985年共有职工24127人。施工设备原值达到10441万元,净值7035万元。人均装备率达到2016元。设备总功率达到141133千瓦,人均动力装备率达到4千瓦。煤炭洗选。解放后,各矿务局洗选加工比重很小,以直销原煤为主。经过有计划的建设,截止1985年建成洗煤厂9座,设计年处理能力1320万吨,其中炼焦煤洗煤厂7座,能力1200万吨,相当于建国初期的8倍。炼焦洗精煤产量达到693万吨,比1949年增长69倍。占全国炼焦洗精煤总量的12%。居全国第三位。对保证鞍钢、本钢、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大连化工厂等冶金、化工企业用煤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还建成筛选厂21处,筛选煤产量达635万吨,满足各部门对粒度煤的需求。矿区铁路运输。随着矿区发展,自营铁路运输范围逐步扩大。截至1985年鹤岗、鸡西、双鸭山矿区已分别建成线路、机车、车辆、信号、检修等设备比较完善的矿区铁路运输体系。全省四大中直矿区共有标准轨铁路专用线585.4公里,蒸汽机车62台,电机车20台,各种车辆736辆。1985年运送煤炭和各种物资4671万吨。矿区公路运输。公路运输是矿区地面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1985年,四大中直煤矿内有公路近千公里,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计有各种机动车辆5078台,在第1页促进生产,方便生活上起了重要作用。煤机制造。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鸡西、佳木斯、哈尔滨煤矿机械制造厂和鸡西煤矿专用设备厂。主要生产各种采煤机、掘进机、运输机、支柱、绞车、钻机等产品。截至1985年共有职工7806名,主要生产设备2427台,固定资产值11452.5万元,工业总产值达11359万元,年实现利润1057万元。产品除满足本省煤矿需要外,还畅销全国各省煤矿。科学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煤炭科研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成长。截至1985年中直煤矿系统共有七个科研所。从事采掘机械、自动化、煤炭化工、微机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和对进口设备的检查测试工作。截至1985年有20项成果获科学大会奖,11项获煤炭部科技进步奖,47项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促进了煤炭生产的发展。院校教育。为了培养煤炭工业生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截至1985年黑龙江省已建成矿业学院1所,教职员工754人,在校生1060人。建成中等专业学校7所,教职员工957人,在校生2770人。干部学校2所,教职工60人,学员310人。技工学校7所,教职工943人,在校学生3405人。坑木林场。煤矿是消耗木材多的部门之一。为提高坑木自给率,1964年开始煤炭企业从原煤成本中每吨煤提取造林费0.1元作为造林费用,由各矿兴办坑木林生产基地。截至1985年,全省中直煤矿共办坑木林场26个,造林面积56423公顷,年产木材31059立方米。此外,矿区还兴办了火药厂、建材厂、发电厂、机修厂等。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职工生活福利不断改善。解放前矿工吃的是橡子面,穿的是麻袋片,住的是草坯房,有病无处看。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不断改善矿工生活条件。截至1985年,全省中直煤矿企业公有家属宿舍2487860平方米,居住人数623276人,每人平均居住面积3.99平方米。职工私有家属住宅2230600平方米,居住403935人,平均每人居住5.5平方米。企业公有单身宿舍81859平方米,居住人数19156人,平均每人4.27平方米。职工及其家属医疗条件也有了明显提高。截至1985年,四大中直煤矿共有四所总医院,病床1283张,卫生技术人员1522人。此外还有职业病防治所、结核病防治所、卫生防治站以及各矿的医院等专门医疗单位。职工集体福利设施有较大改善,截至1985年,共有集体食堂138个,建筑面积99034平方米,饮食服务人员2738.人,就餐职工42303人。生产井口澡塘58个,面积128140平方米。福利澡塘89个,面积33327平方米。托儿所、幼儿园66个,面积47593平方米,入托人数7993人,保教人员1161人。俱乐部54个,面积70705平方米。游艺室53个,面积22049平方米。图书室51个,面积11742平方米。为煤矿职工提供一个较舒适的生活环境。第一篇地质勘探概述史料记载,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勘探,是从1859年(清咸丰九年)俄入施密特首次发现乌云煤田开始的。从1859年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的86年中,历经同治、光绪、宣统、中华民国及东北沦陷时期,在全省境内共发现煤点68处。伪满煤质煤量调查委员会1943年掌握的探明煤炭储量32.3亿吨,推定储量73.2亿吨。人民政府接收煤矿后,为了尽快恢复煤矿生产,各矿区及时组建勘探队伍,充实技术装备,大力组织勘探。保证了煤矿生产恢复建设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矿井建设规模日趋扩大,地质勘探跟不上生产建设需要。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期,出现了建井等待地质资料或建井与勘探平行作业以及地质资料不齐、不全就盲目施工等情况,曾给新矿井建设造第2页成不少经济损失。为了达到地质先行、超前服务、适应生产建设需要,国家强调要把煤田地质勘探放在煤矿基本建设首位。1954年中央燃料工业部决定成立东北煤田第二地质勘探局(以下简称东北二局),担负吉林省长春以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地区的煤炭资源勘探任务。从此黑龙江省新区煤炭资源勘探由“东北二局”所属一0八、一0九、一一0、二0四钻探队和物测大队承担。各矿区生产地质补充勘探由矿务局地质队自行负责,很快扭转了地质勘探落后于生产建设发展的被动局面。1946年至1985年的39年中,煤田地质勘探技术获得显著进步,技术装备不断更新。勘探手段由解放战争初期单纯靠打钻发展到采用地质测量、山地工程、重磁、电法、地震、测井、抽水试验及分析测试等多种手段,并获得了丰硕的勘探成果。查明了省内成煤时期、含煤地层、地质构造、资源分布。截止1985年底共施工钻探工作量4552132米,提出各类地质报告234件,累计探明煤炭储量1259796.0万吨,比1943年推定储量增加78%。同时还为大兴安岭西坡呼伦贝尔盟地区提交扎赉诺尔、大雁、伊敏、大杨树等矿区昀终地质报告15件;提交拉布达林、宝日希勒、免渡河、陈巴尔虎旗等煤田详查、普查、找煤报告11件,提供保有储量283亿吨,为呼盟地区的褐煤和部分长焰煤的开发提供了依据。各矿区的生产补充勘探为生产矿井局部地层、煤层构造,可采煤层变化,临时遇到的疑难问题等补充了大量地质资料,保证了各矿区煤炭生产稳步发展。第一章地质第一节煤田形成一、含煤地层黑龙江省煤田成煤时期有:古生代石炭二迭纪①(①纪——指地质年代。),中生代侏罗纪,新生代第三纪。含煤地层以侏罗系为主,其次是第三系②(②系—指在某地质年代形成的岩石。)。晚古生代含煤地层分布零星。各含煤地层,从侏罗系开始,由老到新排列如下:中侏罗统颜家沟组和中上侏罗统额木尔群:分别出露于本省西部和北部。颜家沟组含煤性差,经济价值不大。额木尔群,因工作程度低,其含煤情况尚不清楚。上侏罗统兴安岭群:分布于大兴安岭东坡的红光等地。主要为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局部含不稳定煤层。煤种为褐煤。上侏罗统鸡西群:是本省昀主要的含煤地层(在鹤岗煤田称鹤岗群)。广泛分布于本省东部的鸡西、七台河、双鸭山、三江平原和鹤岗等区。鸡西群(鹤岗群)自下而上由滴道组(北大岭组)、城子河组(石头河组)、穆棱组(石头庙组)组成。岩性以砂岩、泥岩、粉砂岩、炭质泥岩和煤层为主,夹有砾岩。在鸡西、七台河、双鸭山和绥滨、集贤等区,于城子河组中夹有海相层。本群中上部普遍夹数层凝灰岩或凝灰质砂岩,总厚1300—2000余米。以城子河组(石头河组)煤层发育为昀好,其次是穆棱组(石头庙组)。滴道组(北大岭组)仅鹤岗含可采煤层一层,其它地区一般不含煤或含局部可采煤层。鸡西、鹤岗群各组煤层的煤种,从长焰煤到无烟煤均有,其中以气煤为多,其次是焦煤和长焰煤。与鸡西群城子河组和穆棱组层位相当,在虎林、密山、兴凯湖一带称龙爪沟群上云山组和珠山组。上云山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珠山组为陆相沉积。两组岩性由灰黑色泥岩、粉砂岩、砂岩和煤层等交互组成,夹凝灰岩。厚度大于1000米。含可采煤层2—6层。煤种由弱粘结到无烟煤均有。分布于西部西岗子地区的上侏罗统称扎赉诺尔群,由基底砾岩段、下部含煤段、中部泥第3页岩段和上部含煤段组成。总厚度1000米左右。含可采与局部可采煤层9层。煤种为褐煤。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分布于本省中部的宾县、木兰、尚志、延寿、绥棱及伊春等地。由砾岩、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厚300—500米。含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1—3层,变化大、常分叉、尖灭、储量小。据现有资料分析其经济价值不大。煤种为褐煤、长焰煤。下第三系达连河组:以依兰煤田为例,岩性以泥岩为主,含油页岩、炭质泥岩和煤层。厚300—500米。含3个煤层群,煤层总厚3.1—10米。煤种为长焰煤。与此含煤层位相当的还有宝泉岭、桦南和五常等地。东部的虎林煤田煤层也很发育,煤种为褐煤,其层位暂划为下第三系。上第三系:分布于孙吴和逊克——嘉荫等地。由疏松的砂砾岩、砂岩和泥岩等组成,含可采煤层煤种为褐煤。此外,在富裕、依安和北安一带的含煤地层,暂定为第三系。煤层不稳定,其经济价值尚未查清。二、构造特征黑龙江省煤田分布明显地受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控制。主要煤田集中分布于东部佳木斯隆起和那丹哈达岭褶皱带所限定的范围内,通称为三江——穆棱河聚煤盆地。这是一个巨型的含煤沉积盆地。燕山运动晚期受依兰—伊通、密山—敦化断裂以及那丹哈达岭隆起的进一步影响,被分隔成各自独立的煤盆地。其中赋存于绥滨—穆棱河条带的即为鸡西群,以陆相沉积为主;位于挠力河—七星河条带的称龙爪沟群,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煤田的形态和构造复杂程度,因所处构造位置不同而异。位于聚煤盆地北部的鹤岗绥滨—集贤等诸煤田,仍和区域构造方向趋近一致,以北北东向为主,呈现为轴向不定的开阔向斜和有稀疏的张性断裂;分布在南部诸煤田,如双鸭山、七台河、鸡西等则形变为近东西向的单斜或复式向斜,断裂和次级褶皱较发育,常伴有岩浆活动。三、水文地质黑龙江省大部分煤田位于低山丘陵区,局部煤田位于平原区。大部分煤层埋藏在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煤系地层大部分地区被残积坡积层所覆盖,厚度约5—20米。岩性为粘土类,在山间河谷和山前倾斜平原地区上复冲积、冲积洪积砂、砂砾、卵石和砂质粘土等。厚度不等,一般为5—10米,个别地区达数十米。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的煤田,地形条件易于地下水的聚集,因而地下水动储量和静储量丰富,矿井涌水量较大,致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和排水困难。侵蚀基准面以上的煤田,充水量很少,易于处理。根据主要充水岩层地质条件等特征,黑龙江省煤田水文地质可分3种类型:(一)孔隙水类型以五常煤田为代表,含煤地层为新生界第三系。岩石为泥岩、粉砂岩、砂岩呈松散半胶结状态。其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据五常山河屯小井开采情况,矿井涌水量一般在10—40立方米/时,矿井充水因素与坚硬裂隙类型相似。(二)裂隙水(煤层为主要含水层)类型这类煤田基本上分布在本省西部,如黑河西岗子煤田即属此类
本文标题:黑龙江省煤炭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6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