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七章 苏格兰学派的社会思想
第七章18世纪苏格兰学派的社会思想苏格兰启蒙运动的背景(一)1707年的合并使苏格兰政治日趋稳定,经济迅速发展,为启蒙运动的发生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这些年来)有多少人丧生,那里的居民不是死于非命,就是外出逃荒。”有统计说“苏格兰的个人财富一般以为是英国人的五分之一。”(二)早期英国的启蒙运动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源头。(三)苏格兰的教育传统也是苏格兰发生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的一个原因。早在1496年,苏格兰议会就通过了有关强迫教育的法案。这是全欧洲最早通行的有关强迫教育的法案之一。第一节修谟:人性的科学一、生平与著述1711年4月26日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卒于1776年8月25日。12岁进爱丁堡大学。1729年起专攻哲学。1732年刚满21岁就开始撰写他的主要哲学著作《人性论》。休谟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论》、《道德和政治论说文集》、《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理探究》、《宗教的自然史》、《自然宗教对话录》、《自凯撒入侵至1688年革命的英国史》(6卷)等。二、人性的科学18世纪是物理学的英雄时代。苏格兰学者热衷于把牛顿的科学模式当作一个普遍有效的模式,以此建立关于人的科学。休谟的《人性论》有一个很有意味的副标题:在精神科学中采用实验推理方法的一个尝试。“在人类的行动中,正像在太阳和气候的运行中一样,有一个一般的自然规程。有些性格是不同的民族和特殊的个人所特有的,正如有些性格是人类共有的一样。我们关于这些性格的知识是建立在我们对于由这些性格发出的各种行为的一致性所作的观察上面的;这种一致性就构成了必然性的本质。”如何理解?启蒙学者都相信运用理性发现的真理,足可以设计和创造一个理性的王国。休谟:人们知道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从感觉、联想中获得的观念。如何理解?柏拉图:认识只能是对“理念”的回忆,起决定作用的始终是先在的理念。洛克:全部知识都来自于经验,而洛克的经验是“观察”,即对外界可感物的观察和反省心灵内部活动的观察。所以,认识是一种在“看”的活动,人在这里是一个看者,即关注者。而主角是谁呢?是物。物的世界在这里起着支配作用。休谟是断然地否认神、纯粹理性或物质实体的独立性。休谟的人不是一个静止的实体,是由人的看、触、爱、憎、欲的各类活动,构成的一个不断生成、变化、运动着的人。人在他这里,就是行动与活动,正是人的各种各样的具体活动集合成为一个日常生活的世界。而在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中,起根本性作用的是人的行为的“习惯”。“习惯”是什么“凡不经过任何新的推理或结论而单是同过去的重复所产生的一切。”可见,习惯是本能式的,无需思虑与推理的,受过去重复的经验性活动驱使的本能。人是人的本能行为活动的结果,习惯是人的行为原则。因而,不必去认识上帝、纯粹理性和物质实体等形而上学的“本体世界”,要认识和研究的是人的本能行动,人的行为经验以及人的习惯,即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也可说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事实。休谟人性概念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激情绝对先于理性,本能绝对先于反思。“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理性来解释,而应归结为人的情感的选择,这种情感的活动不依赖于理智的机能”。“理性是、并且也应该是情感的奴隶”。反驳社会契约说理性的作用在于支持已作的决定,而不是作决定。休谟认为不能由人类的理性机能推出社会结合的事实,后者基于更基本的人性特质之上。对共同体生活的好处的意识是在后来才形成的。社会无法根据人类普遍原则演绎产生。性的冲动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原则,由两性关系产生了两代人,以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塑造了集体生活最初的一些习惯,通过对此经验的反省,使人开始了解集体生活的种种好处。总的说来,休谟坚持依人性的特质解释社会生活,而这些特质是先于任何反思的。自利心导致了对自己的约束。这种自我约束并非产生于利他的仁慈感情,而是产生于同情。同情的心理机制是联想,指导人的行为的不仅是人们对其自身的直接的利益的考虑,而且还有对别人对其行为的反应的考虑,即能够把自己放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考虑自己行为的利益之所在。正义法则的起源“让别人占有他的财物,对我是有利的,假如他也同样地对待我”。一种共同利益的感觉便在全体社会成员中产生,并由此而促成一种约束各自的非义的掠取、保障私有物的占有的稳定的社会安排(规则),人们因而对他们行为的未来的规则发生一种信心,而他们的节制与戒禁正是建立在这种期待之上。“利己心才是正义法则的真正起源”,“便利、或者说需要,导致了正义”。这是关于自由产生秩序的最初的一种洞见——在感情的范围内,而非在理性的范围内寻找社会结合的基础,这是对法国启蒙学者社会思想的突破。第三节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一、生平与著述亚当·斯密(1723~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的寇克卡迪。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斯密,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国富论》、《道德情操论》二、时代背景18世纪前期的英国已经走入资本主义初级阶段,所谓工场手工业已在国内各大都市筑下根柢。工厂制手工业使许多的工人在一个工厂劳动,在一个资本家的指挥命令下,使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分工的作业。一直到1760年以后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用机械的大工业出现为止,在产业革命前英国各国各地所实行的,仍然是资本主义前期的工厂制手工业。时代赋予的历史任务斯密生当工厂制手工业和机械制大工业的过渡时期。他的功绩就是把当时零星片断的经济学学说,经过有体系的整理,使之成为一门分门别类独立于哲学的大学问。三、影响人物霍布斯: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们,由于自私自利的本性驱使,在社会生活中必然要发生利益上的冲突“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的时候,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中。这种战争是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为了抑制这种战争状态的发生,社会就要一个超乎社会之上的巨大力量,而国家就是这种力量的化身。”约翰·洛克:主张公民在与政府签订契约时,并没有放弃自己全部的自然权利,只是把部分权利出让给政府,自己保持着那些政府不能干涉的权利。必要时,公民可以收回自己交出的那部份权利,解散议会,再把权利交给另一些人,组建新的议会。哈奇森弗兰西斯·哈奇森(1694-1746),十八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奠基人,苏格兰哲学之父,其著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逻辑学、美学。在伦理学上,霍布斯认为自爱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而哈奇森持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仁爱是相当多的人类行为的唯一的、直接的动因,从自爱产生的品行在道德上有好有坏,而发自仁爱的品行才是唯一能够得到赞许的。哈奇森以“为了大多数人的最大的幸福”为信条为古典功利主义奠定了基础,他的伦理观深刻地影响了亚当·斯密。四、《道德情操论》主要内容《道德情操论》(1759年):伦理学著作,它的出版使斯密享誉学术界。《国富论》(1776年):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称号。《道德情操论》《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他一生中共修订过六次。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道德情操论》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美]197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由于人们只看到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重视经济人的谋利心理和行为,强调“自利”,却相对忽略了其在《道德情操论》中所重视的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和道德情操,从而曲解、误读了亚当·斯密学说。——[英]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我们目睹了金钱欲爆发之后的种种罪恶,会感到斯密称《道德情操论》比《国富论》更基本的含义。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温总理五次推荐《道德情操论》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一句名言——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但他的另外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却很少有人读过。他在这本书里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们来说,第一是发展。第二是协调发展。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温家宝总理接受《爱尔兰时报》助理总编采访2004年04月29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各位都很熟悉,他所著的《道德情操论》同样精彩。”——《温总理荐书企业家道德情操论同样精彩》2005年3.10《重庆晚报》两会报道中国政府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但他表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在我心目中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温家宝还说﹕“我想了一夜,给《财富》论坛提一个建议,不仅要关注世界大型企业的发展,还要关注世界上一半贫困人口的问题。”——《温家宝接见财富论坛商家关注企业亦关注穷人》2005年05.19香港凤凰卫视温家宝总理在跟文学艺术家的一次“谈心”中,特别提到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里所说的话,即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里,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温总理就此发挥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关心群众的利益,让每个人都享受改革和建设的成果。”——《从“小康”到“和谐”》2007年02.10《人民日报》第08版《道德情操论》中有一段话很精彩,他说如果社会财富只集聚在少数人手里,那是不公平的,而且注定是不得人心的,必将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我觉得这个话是对的,所以要讲公平,要把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价值。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讲正义,这就需要我们推进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司法制度改革。——《东风送春绿满园——温家宝总理“五四”青年节看望人大学子纪实》2007年05.28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摘录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培养种种美德,应该促进他人幸福(一)尽管人具有自私自利的本性,但是,一个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也还存在另外一种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二)作为一个旁观者,如果他为别人的灾难感到悲伤,为别人受到的伤害表示不平,为别人的好运感到高兴,这样的人看上去是何等的和蔼可亲啊!相反,如果他只是同情自己,对别人的处境显得冷酷无情,对别人的幸福或不幸无动于衷,这样的人看上去又是多么的令人厌恶啊!(三)宽宏、人道、善良、怜悯、相互之间的友谊和尊敬,所有这些友好和仁慈的感情,当它们向那些同我们没有特殊关系的人表现出来的时候,几乎在所有的场合都会博得旁观者的好感。(四)一个普通人必须培育如下美德:他必须具有较多的专业知识,十分勤勉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他必须吃苦耐劳,面对危险坚定不移,处在痛苦中也毫不动摇;他必须在艰难中看到事业的重要性,并通过艰苦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五)被人敬爱和知道自己值得别人敬爱是我们多么巨大的幸福啊;被人憎恨和知道自己应该被人憎恨又是我们多么巨大的不幸啊!(六)谨慎也是一种美德,但是,谨慎的人不愿意承担任何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责任;不在与己无关的事务上奔忙;不参与到他人的事情中去;不向他人提出意见或作出劝告……因此谨慎的人只是受到人们某种轻微的尊敬,而似乎不可能得到非常热烈的爱戴或赞美。(七)对自己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谨慎的美德;对别人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正义的美德和仁慈的美德。前者
本文标题:第七章 苏格兰学派的社会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65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