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第七章 营养代谢性疾病 上交
第七章营养代谢性疾病主讲人:姚华博士第一节动物营养代谢病概述一、营养代谢病的概念二、营养代谢病的分类三、动物营养代谢病的特点四、营养代谢病的病因五、动物营养代谢病的诊断六、营养代谢病的防治措施一、营养代谢病的概念•营养代谢病是营养性疾病和代谢紊乱性疾病的总称。•营养性疾病:是因为动物所需的某些营养物质量供给不足或缺乏,或因某些营养物质的过量而干扰了另一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引起的疾病;•代谢障碍性病:是因体内一个或多个代谢过程异常变化导致内环境紊乱而引起的疾病。二、营养代谢病的分类(一)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性疾病:如:脂肪肝综合症、酮病、禽痛风(二)维生素营养缺乏症:如脂溶性维生素A、D、E、K及水溶性维生素B族与维生素C缺乏引起的若干疾病。(三)矿物质营养缺乏症:Ca、P、Mg、K、Na等缺乏引起的相关疾病,如骨软症、水牛血红蛋白尿症、低血钾症。脂肪肝脂肪肝镜下观察脂肪肝病变观察禽痛风奶牛酮病——患消化道型酮病的牛,腹围卷缩、明显消瘦二、营养代谢病的分类(四)微量元素缺乏症:如Fe、Zn、Cu、Se、Mn、Co、I等缺乏引起的相应疾病(五)原因未定的营养代谢疾病:有些病不像是传染病,也不像是中毒或寄生虫病,它们符合营养代谢病的某些特点,但病因不明确,如肉鸡腹水症。肉鸡腹水症病理变化三、动物营养代谢病的特点(一)发病缓慢,病程较长(二)发病率高,多为群发,经济损失严重(三)生长速度快、妊娠或泌乳阶段的动物多发(四)多呈地方性流行(五)临床症状多样化(六)无接触传染病史,一般体温变化不大(七)通过饲料、土壤或水源检验和分析,一般可查明病因(八)营养缺乏症可补充某一营养物质或元素,营养过多症减少某一物质的供给,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目的(九)具有特征性器官和系统病理变化四、营养代谢病的病因•1.营养物质摄入比例不当、不足或过多•2.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增加,例如某些奶牛代谢障碍性疾病•3.营养物质吸收、利用障碍•(1)消化吸收不良(肝、胃肠疾病等);•(2)拮抗,是指饲料中某些营养物质之间的拮抗作用;•(3)饲料中存在有干扰营养物质吸收的因子。•4、饲养管理因素:饲养管理未能满足动物内在生理需求。•5、某些代谢疾病的易感性与遗传因素有关。五、动物营养代谢病的诊断•1、流行病学的调查应着重了解疾病的发生情况。•2、临床检查应做到全面系统,并对搜集到的症状,参照流行病学做到全面系统。(动物现症症状)•3、治疗性诊断是营养性代谢病的主要临床诊断和依据。•4、病理学诊断•5、实验室检查•6、动物回归实验及治疗六、营养代谢病的防治措施•(一)预防原则•1、加强饲养管理。•2、开展营养代谢病的监测。•3、防治影响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与利用的慢性消耗性疾病。•4、提高饲料、牧草中相关元素的含量。•5、更换饲料或在饲料中及时补加所缺乏的营养物质。六、营养代谢病的防治措施•(二)治疗原则•1、补足调平、对症治疗重症•2、补充缺乏营养物质或替代物•3、对症治疗•轻症:按照动物饲养标准补足营养物质。第二节奶牛酮病•一、概述:•奶牛酮病也称奶牛醋酮血症,是高产奶牛常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以产奶下降、体重减轻、食欲不振为主要表现,有时不表现任何症状。•其特征是酮血症、酮尿症、酮乳症,还可以出现低血糖症、血浆游离性脂肪酸升高、脂肪肝、肝糖原水平降低等。二、分类•奶牛酮病根据发生原因,可分为原发性酮病和继发性酮病。•前者是因能量代谢紊乱,体内酮生成增多。•后者是因其他疾病,如真胃变位、创伤性网胃炎、子宫炎、乳房炎等引起食欲下降、血糖浓度降低,导致脂代谢紊乱,酮体产生增多。三、病因•酮病的本质在于血液和体内的葡萄糖缺乏。•舍饲、饲料品质差的奶牛,冬季易发病,但与冬季相比在五、七、八三个月是酮病的高发期,以3-6胎的母牛发病率最高。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乳牛高产:奶牛在产奶高峰期由于摄入的能量不能满足泌乳需要进而导致酮病的发生。•2、饲料因素:饲料质量低、突然换料、饲喂大量青贮料、饲料中缺乏钴、碘、磷等矿物质。•3、产犊时体况超标:产犊体况超标,因其产前营养过剩引起脂肪肝,使血液中酮体含量升高而引发酮病。•4、继发于其他疾病:真胃变位和创伤性网胃炎与继发性酮病关系密切。•5、应激因素寒冷、饥饿和过度的挤奶等因素均会促进奶牛发病。四、发病机理•瘤胃微生物发酵所产生的乙酸、丙酸和丁酸。反刍动物体内的葡萄糖约50%来自丙酸,乙酸和丁酸少部分转变为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而在二者为能量时,须消耗草酰乙酸,而丙酸又是草酰乙酸的先质。•当体内糖消耗过多、消耗速度过快,引起糖供给和糖消耗间不平衡。一方面,瘤胃微生物发酵所产生的丙酸用于生糖增多,使乙酸和丁酸被利用为能量受阻,转为生酮途径。另一方面,当糖供给不能满足糖需求时,引起血糖浓度下降,于是迅速动员体脂肪和体蛋白加速糖元异生,同时也加速了酮体的生成。而组织利用酮体时需消耗草酰乙酸,在草酰乙酸先质丙酸缺乏的情况下,酮体利用率降低。最后出现低血糖症和高酮血症。四、发病机理•另外,激素调节发挥作用,血糖浓度下降,胰高血糖素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促进脂肪动员蛋白分解,最终使酮体增多。•高浓度的酮体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同时低血糖使脑组织缺糖可使牛嗜睡。当丙酮还原成β-羟丁酸脱羧生成异丙醇,可使病牛兴奋不安。五、临床症状根据临床症状分为两个类型:1、消化型病牛呈现食欲下降,拒食精料和青贮料,仅采食少量干草;精神倦怠,不愿运动,体重下降,但体温、呼吸、心跳等表现正常;瘤胃蠕动减弱,皮肤弹性降低。呼出气体、尿液和乳汁中有烂苹果味(丙酮味),加热时气味明显,在病情严重时才能闻到,产奶量下降且易形成泡沫。消耗型酮病极少引起死亡。病牛消瘦五、临床症状2、神经型常•是在消化型的基础上出现神经症状,初期兴奋、鸣叫,精神高度紧张、不安,不听指挥,顶人、顶墙、跳槽,听觉过敏,眼肿,视力降低、流涎,高度兴奋后耳直立,吃草与反刍停止,全身肌肉紧张,四肢叉开或相互交叉。兴奋过程一般持续1~2天后转入抑制期,严重者处于昏迷状态。少数轻型病牛仅表现精神沉郁,头低耳耷,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下降。病牛出现撞墙症状惊恐的病牛流涎六、诊断•酮病一般发生在产犊和临近产奶高峰期的奶牛。多发生于产犊后的第一个泌乳月内,尤其在产后3周内。各胎龄母牛均可发病,但以3—6胎母牛发病最多,第一次产犊的青年母牛也常见发生。产乳量高的母牛、产乳量高的品种发病较多。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春发病较多。•可以采集血样测定血糖和酮水平进行鉴定原发性酮病和继发性酮病。•亚临床酮病由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很难从外部症状做出诊断,所以应对高产奶牛群进行血酮检测。七、治疗•1、替代疗法:•尽快恢复血糖水平。•补充肝脏中所需的草酰乙酸,使脂肪酸完全氧化,从而降低酮体的产生速度。•增加日粮中的生糖先质,特别是丙酸。•2、激素疗法:•应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有很好的疗效•3、其他疗法:•水合氯醛的应用八、预防•①加强饲养管理,供应平衡日粮,根据奶牛不同生理阶段将牛分群管理,随时调整饲料的营养比例,重视饲料的质量。•②加强临产和产后的奶牛健康检查,建立奶牛群的酮体监测制度,定期补糖、补钙。•③调整日粮结构,增加生糖物质。•④舍饲奶牛每天必须有一定的运动时间,增进食欲,产犊时不能过肥,体况评分保持在2.5~3分为宜。•⑤药物预防:莫能菌素对酮病有良好的预防作用。•⑥采用全混合日粮技术饲喂可以降低酮血病。•⑦产前添加阴离子盐可以降低酮血病的发病率.•⑧饲料中添加非蛋白氮(尿素)可以影响青贮中玉米的消化,易引起酮血病的发生。第三节仔猪低血糖症一、概念:新生仔猪低血糖症是仔猪生后血糖含量大幅度减少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障碍的一种非传染性营养代谢性疾病,又称乳猪病或憔悴猪病。二、病因:第一,母猪无乳或乳量不足母猪体质差第二,新生仔猪吮乳不足或消化吸收机能障碍第三,新生仔猪在母体内发育不良第四,环境寒冷、或空气湿度过高•三、临床症状•精神沉郁,四肢无力,卧地不起,被毛蓬乱无光泽,粪便尿液呈黄色•体表感觉迟钝或消失•体温下降到36-37℃•多数呈阵发性痉挛症状,头向后低或呈角弓反张•心跳加快,瞳孔散大四、诊断根据妊娠母猪饲养管理不良,产后无乳、少乳或乳汁过稀,发病后的临床症状,剖解变化以及仔猪对葡萄糖治疗的反应即可作出临床诊断。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仔猪血糖,可发现病仔猪血糖低于50mg/100ml,而正常仔猪的血糖值为76-149mg/100ml。第四节禽痛风•家禽痛风是一种蛋白质代谢障碍引起的高尿酸血症。•本病主要见于鸡、火鸡、水禽,鸽偶尔可见。当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特别是动物内脏、肉屑、鱼粉、大豆和豌豆等富含核蛋白和嘌呤碱的原料过多时,可导致严重的痛风。饲料中镁和钙过多或日粮中长期缺乏维生素A等均可诱发痛风。内脏型痛风病鸡全身消瘦,鸡冠苍白精神沉郁,排出白色黏液性稀含有多量尿酸盐严重脱水,爪部皮肤干燥无光关节型表现为腿、足和翅关节肿胀,疼痛,病禽往往呈蹲坐或独肢站立姿势,行动迟缓,跛行防治要点•针对病因采取可行措施,可收到良好的预防效果。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治疗较为困难。•采用促进尿酸盐排泄的药物如肾肿解毒药等,有一定疗效,同时减少蛋白质用量、•大量补充维生素A,有缓解症状、降低发病的作用。•用清热解毒、通淋排石的轻松肾弗宝中药方剂,有较好疗效。第五节马肌红蛋白尿症•概念:马麻痹性肌红蛋白尿病是急性肌原性自体中毒病。•症状:长期休息后又突然重役时发病,在使役或劳动休息后,出现排尿不利,尿呈淡红色,病畜前胸或全身出汗,肌肉震颤,步态强拘,后股逐渐僵硬。严重时全身麻痹,呈犬坐之势,尿呈暗红色,体温升高,心跳每分钟常在60次以上,咽部麻痹,吞咽困难。•治疗:发病当日每次静注5%碳酸氢钠1500~2000ml,注射2~3次,肌注5%红色素20~40ml;次日用量酌减,静注5%碳酸氢钠400~800ml,肌注胰岛素100~200u,连用3~5天。呈犬坐姿势的马
本文标题:第七章 营养代谢性疾病 上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65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