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一、“学院派”研究范式的方法论特征二、“经验主义”与“唯理主义”批判三、社会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四、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环节五、社会科学的检验标准1、现实淡出、学术凸显:思想与现实“相敬如冰”在“学术凸显”的旗帜下,理论的目光对现实视而不见,学术的能量对现实无能为力,思想的话语对现实沉默寡言,甚至于沉默不语,在急剧变动的现实生活面前,社会科学无法“出场”干预现实,思想与现实“相敬如‘冰’”,现实性与学术性之间构成了紧张的二元对立关系。一些学者为了迎合“凸显学术”的潮流,走向了片面学术化的道路,以概念消解问题,以文本抗拒时代,以逻辑替代经验,以经典代替流变,在纯粹精神领域里自娱自乐,对现实生活乃至整个外部现实世界采取一种规避的态度,仅仅把社会科学研究看作一种纯学术活动,认为研究现实就不是学术,理论研究成为了学者们自娱自乐、自言自语的智力游戏。后果1:理论研究中存在着明显的不和谐音符,突出地表现为伴随着理论成果“爆炸式”增长的同时是思想的荒漠化,我们可能有很多的论着成果,可能有着过剩的言说能力和无尽的言说内容,但未必解答了很多当下的问题,未必提供了很多现世的智慧,未必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学术繁荣的背后掩盖的是学术失语的现实。近些年来,哲学研究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即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追求所谓纯学术研究的倾向。这既表现在哲学刊物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对西方哲学和古代哲学的学术问题探讨上,也表现在高校哲学系的教学与科研日益注重在哲学文本的解读上,有的哲学系甚至连续几年写不出一篇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哲学论文。后果2:与思想荒漠化相伴随的是体系情结浓重。恩格斯:“最不起眼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动辄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放肆的伪科学”,一种“高超的胡说”,一种“幼稚病”。学术的社会责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外国理论+中国例子”:西方解释框架流行以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现实。把西方的思想理论、政策主张奉作圭臬,认为只有西方的思想理论才能指导中国的社会变革,将西方理论简单地嫁接到中国,无视中国问题的特殊历史语境,“透过西方理论的针孔来观察中国的实际问题”。西方理论及其实践模式在他国是否有生存的土壤,西方理论在何种程度上对我们有意义,这不是其义自明的问题,盲目“拿来”是有问题的。西方的理论对于我们的文化身份、文化个性而言,对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基础而言,依然是西方的某个“他者”,是“水中月”、“镜中花”,是一种只能“隔岸观火”的镜像理论。3、“把研究变为胡说”:“貌似深奥的烟幕下掩盖着连篇废话”晦涩文风盛行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文风问题的关键在于表述,表述是问题的展开方式和思想的实现方式,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述,效果是完全不同的。马克思:“消灭哲学”!晦涩文风:“问题越来越高雅,视阈越来越狭窄,字眼越来越生僻,概念越来越抽象,语言越来越晦涩,文章越来越难懂。”一言以蔽之,“不好好说话”,“把研究变为胡说”。【德】康德:“我远不会说出我没有思索过的东西”。【英】维特根斯坦:“凡是能够说的,都能说清楚;凡是不能说的,请你保持沉默”。汪晖,比起抄袭,他晦涩的文风对学术界的伤害更大!《读书》曾经是一本在中国知识界广受欢迎的杂志,非常怀念范用、沈昌文、董秀玉主编的《读书》时代,自从汪晖接手就搞坏了,汪晖的写作风格非常晦涩,他编杂志也以晦涩为宗旨,他最欣赏那些佶屈聱牙,似是而非的文章,一时间,《读书》上的很多文章高深莫测,不知所云,很多人觉得,好端端的《读书》杂志就这么被葬送了。不才认为,真正的学者是把难懂的东西搞明白了,伪学者是把明白的东西搞成难懂的东西。普普通通“吃饭”这个词语,如果按汪晖的风格来说的话,汪晖大概会这么说:“当营养合成体经过口腔进入食道后,充分地唤起了胃肠器官对于来自上方一团阴影的担心和渴求”。他的文风追求是:不把读者脑袋弄大了死不休。近代以来,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关于认识可靠性问题的争论,陷入了各自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社会科学研究既要超越经验主义,也要超越理性主义。1、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对立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经典对立围绕知识和如何获得知识的问题展开主要涉及如下方面:(1)人类知识的根本源(2)验的知识还是理性的知识?(3)通过哪种方法或的归纳法还是理性的演绎法?(4)人的认识能力?2、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方法经验主义把人的认识归结为感性经验,以为只有感觉和经验才具有可靠性。在他们看来,人们的认识说到底就是对感觉经验的认识。相反,理性主义者则把人们的认识归结为理性思维,完全否认感觉经验的靠性,以为正确的认识必须依靠理性思维。或者说,人们的认识就是对理性和观念的认识。3、超越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无论是经验主义还是理性主义,都拒绝回答人的感觉或理性的外部源泉问题。理性主义在批判经验主义过程中,陷入了先验论或独断论,甚至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而经验主义在批判理性主义的过程中,则陷入了不可知论。马克思从的感性活动出发,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才真正超越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认识的基础不是纯粹的感性直观,也不是抽象的理性思维,而是现实的实践活动。关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本质的区别。前者主张从思想或观念出发,“从天国降到人间”。后者主张从实践的需要出发,“从人间升到天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全部奥秘正在于“以‘问题’为中心”。社会科学理论的产生源于问题,它的发展是因为解答问题,它的停滞是因为忽视问题,它的创新是因为面临老理论无法解决的新问题,它的生命力在于准确把握和解决了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它的使命始终指向人类的生存和命运问题。这既是“问题”展开的内在逻辑,也是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问题”与“理论”总是难分难解地纠缠在一起.没有纯粹的理论!理论作为求解问题的结果,是以占有“理论”为前提的,理论总是为理论所中介,被理论所“污染”。因此,作为“中介”的理论不同,对同一问题的回答而形成的理论也是不同的。“问题”与“理论”理论的生命是问题赋予的。社会科学的发展进步表面上是从理论到理论的不断进步,实质上是“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从问题到愈来愈深刻的问题”。“问题”与“理论”社会科学研究的目光应当投向当前最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自觉思入时代的深处,研究中国问题,提升中国经验,建构中国理论,引领中国发展,自觉参与面向未来实践的积极筹划,自觉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思想前导,使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真正成为革新时代不可或缺的一种实践智慧。调查研究,首先是调查,然后是研究;没有调查,就无法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真正的社会科学。既可以向实际做调查,也可以向群众做调查,还可以向文献做调查;既可以是全面调查、总体调查,也可以是重点调查、典型调查,还可以是抽样调查、个案调查;既可以是会议调查、访谈调查、蹲点调查,也可以是书面调查、问卷调查、网络调查,还可以是田野调查、实地调查、试验调查。1、最高标准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所谓确定性,从最终的、本源性的意义上来说,就是只能以实践的结果论是非,而不能以本本论是非,不能以圣人论是非,不能以权威论是非,不能以长官意志论是非,不能以自我感觉论是非;从可靠性的意义上来说,实践标准具有权威性,实践最终能够检验出一个认识是不是真理。所谓不确定性,首先是指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其次是指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过程。实践本身是需要反思的。有自觉的实践,有盲目的实践;有正确的实践,有错误的实践;有积极的实践,有消极的实践;有健康的实践,有颓废的实践;有完整的实践,有残缺的实践;有成功的实践,有失败的实践。不同的实践都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区别在于有的是从正面直接证实真理,有的是从反面间接证实真理,有的是从侧面迂回证实真理。实践标准的局限性:其一,实践检验往往滞后于理论本身,也就是说在理论创造的过程中,实践往往还没有展开,或者实践的结果还没有定论;其二,研究主体和实践主体往往相互分离,实践检验的过程和结果无法及时反馈至研究者;其三,实践检验是一个过程,往往难以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反复实践反复检验。结论:如果社会科学研究中每一次细小的推进、每一个细微的发明都必须坐等实践给出回答,那无异于取消研究。2、辅助标准(1)逻辑证明运用已经证实的经验事实命题、公理、定理和定义,通过逻辑演绎和推理,从理论上确立另一种判断正确性的方法。合逻辑的不一定合事实。卡尔纳普:“逻辑上有效”和“物理上有效”。(2)文本检验以“文本”作为衡量理论真理性的标准。“经典”:“历经最糟糕的野蛮攻击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历经后人最诚挚的颂扬而光景常新的作品。但是,经典文本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前人认识成果的记录,无法避免历史的局限性,也不具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社会科学研究不能迷信文本、盲从文本;再权威的文本也不能成为检验理论的最后标准,理论的真理性最终只能回到实践中检验,文本的权威不管有多高,不能高过实践的权威,实践的结果最无情,它决不迁就任何文本。承认文本的局限性,绝不能成为贬低文本甚至否定文本的借口,而只能成为发展文本、超越文本的理由。经典文本仍然是我们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绕不过去的基础。(3)经验证实以“经验”作为衡量理论真理性的标准。经验来自于实践,实践过程也是经验的累积过程。科学的理论应该为人们的经验所证实,经验证伪了的理论很难是科学的。“客观实际”≠“经验事实”。过去不能说明未来。结论:有经验证实不了的理论,但却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理论。3、错误标准(1)时间标准以“时间”作为衡量理论科学性真理性的标准。一种思想的新与真、老与假没有任何联系,最新冒出来的思想可能一开始就是谬误,而一个古老的思想可能至今仍然是真理。时间不能成为判断理论真理性的标准,只要没有超出理论的适用范围,真理就是不会过时。(2)有用标准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社会科学,主张凡是有用的理论就是科学的理论。【美】詹姆斯:“凡是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并使我们获得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上帝的观点是真理,因为“上帝的观念至少能给人以安慰的效果。”(3)权力标准谁掌握了权力,谁就掌握了真理;谁垄断了权力,谁就垄断了真理;谁的权力大,谁的真理就多。职务可以给人以权力,但不能保证给人以智慧,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研究人员应该保守独立性、自主性和自律性的品格,坚持独立思考的问学风格,不迷信权威,不盲从权威,不屈从权威,不畏惧权威,不依附权威,敢于直言,敢于说真话,敢于独立思考。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立足实践,力求真实地再现历史、描述当下、预测未来!思考题:1.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2.如何认识西方近代以来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争?3.结合本专业谈谈如何从实践为基础开展学术研究。
本文标题: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93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