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
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农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此,“十一五”纲要中指出:“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农民收入较快的增长”。可见农民增收是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不仅影响农业的自我发展和农村的稳定,而且事关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全局。怎样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连续5年下发了“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事关全局,意义重大,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今后的长期目标;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又是重大的政治任务。一、农民收入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行,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大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提高。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5.2%,农民得到了实惠。但从1997年开始,增长速度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降趋势。农民人均纯收入1997年增长4.6%,1998年增长4.3%,1999年增长3.8%,2000年增长2.1%,直到2001年才出现反弹,增长4.2%;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比上年增长4.4%;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2575元,比上年增长约4%;可以看出1997年至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一直徘徊在4%左右,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一半。2004年开始,随着中央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才真正得以提高,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63元,比上年增长约6.8%;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3255元,比上年增长约6.2%;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3587元,比上年增长约7.4%;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4140元,比上年增长约9.5%。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常州市农业经营体制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类农村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也日益凸现,农民收入呈现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从农民收入的趋势看,收入总体水平逐步提高,但增幅趋缓,总量偏低,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随着农业经营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特别是通过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扩大劳务输出、鼓励进城务工等途径,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农民收入总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存在问题较多,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偏低。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9033元,常州市114万农村劳动力中,有24%约27.6万人为纯农户,他们对农业生产的依赖性较强;二是农民收入的提高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二)从农民收入的构成看,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但增收途径不稳定,实现增收的基础比较脆弱,影响增收的不确定因素增加。随着农村工业、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劳务输出的扩大,传统的农业职业重心已经逐步转移,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增收空间不断得到拓展,但由于农业收入受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以及疫病影响较大,影响增收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强,农民收入还缺乏长期有效的机制和稳定来源。(三)从农民收入的层次看,贫困阶层的脱贫步伐明显加快,但农村内部贫富差距日益加剧,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现。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常州市的溧阳、金坛与武进、新北农村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同一地区内的贫困村与富裕村也相差较大;二是高低收入阶层极差拉大。从常州市农村住户调查发现,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下的农户家庭为3万户、约8万人左右,主要集中在茅山老区;而全市最高的农户人均纯收入2万多元,人均收入差距非常明显。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农民收入的低下、增收渠道的不稳定、收入差距的扩大构成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和最严峻的挑战,从深层次上分析其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结构调整缺乏系统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业增效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近几年来,常州市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得农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农业增长对农民人均收入贡献不大,仅是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所得的收入三分之一,这是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农业增效不快、增收不明显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在农产品买方市场基本形成的新形势下,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结构调整缺乏系统性,从而遏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空间和农民的增收空间。一是信息、技术的缺乏制约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优化。使得全市大宗农产品低层次趋同,总体质量不高,名优产品比例低,适销对路产品偏少,造成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现象更替出现。二是产后环节不畅制约着产业层次的提升。由于缺乏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的有力带动,农产品加工明显滞后,产业的出路和多次增值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能量还比较有限,增产不增收现象仍然存在。三是产业组织化程度的低下制约着名优品牌的开发。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尤其是品牌杂乱、无序竞争现象更是值得推敲。(二)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实现充分就业的梗阻现象严重。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的决定因素,已不只是土地、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是劳动者知识、能力、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而常州市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适应不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农民由于文化程度的制约,劳动技能薄弱,导致一方面难以接受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经营理念落后,致使农村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模式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适应不了当前非农产业的发展要求,制约了增收空间向更高层次发展。目前,随着城市化力度的推进,失地农民逐年增加,但由于他们文化程度较低,缺少就业必需的技能、技术,导致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严重制约了劳动力转移的流向和流速,导致增收渠道的不稳定性和低效性,是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另一个关键原因。(三)农业农村投入不足,农民持续增收缺乏有力的支撑。具体体现在:一是缺乏资金的有力支持。资金短缺、投资乏力,是当前制约常州市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性障碍,也是制约农民投资创业的一个关键因素;二是缺乏科技的有力支撑。虽然近年来“科技兴农”在全市上下已形成共识,各种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但在对外农业技术合作等方面路子不宽,在利用高新技术进行农产品深层次开发和综合利用上进展缓慢,形不成精品,农产品附加值低;同时,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面窄:检测设备的落后和检测体系的明显滞后,农技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各类弊端等都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制约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降低了农业的整体收益;三是缺乏信息的有效服务。由于区位条件限制,农民信息闭塞,农产品供求信息、务工就业需求信息等的采集、传递利用手段原始简单,农民生产指导、就业决策一定程度上处于盲目、自发状态,缺少与外界的有效接轨,导致增收效益得不到迅速提升。(四)体制性、制度性障碍没有得到根本性消除,不同发展要素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难以全面发挥。主要体现在:一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保障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农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近年来,农业不仅面临农产品买方市场形成后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风险,而且连续遭受到“非典”、“禽流感”等突发性事件和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冲击,影响农民增收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交替出现,因此,如果不加强财政倾斜,加快农业风险释放机制的探索,化解和缓解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任何的农业增效措施对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农业、农民而言,只为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此外,在推行农村的医保过程中,也遇到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贫困和较贫困农民投保资金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农民看病难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二是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等改革的滞后也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一方面,由于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没有形成,土地供求之间缺乏必要的中介组织,土地流转进展较慢,流转层次较低,制约了土地的规模经营,降低了土地资本的增值作用和农业整体效益,又弱化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部份农民不愿放弃土地;另一方面,在农村的劳动力转移中,无论是劳务输出还是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都主要以农民凭自我感觉或典型带动、自发组织进行,缺少必要的组织引导管理、中介服务以及对外输出平台,劳动力流动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思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面对新世纪阶段农业农村的新形势,我们必须突破原有的思想观念、政策体制的束博,紧紧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主题,逐步树立统筹城乡理念,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努力拓宽增收空间,构筑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一)不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做足农业内部增收文章。坚持正确的市场导向,充分发挥科技、信息服务的支撑作用,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是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提高产业的规模化水平。在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立足各区域自身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农民专业合作的联动作用,加大对现有基础的改造和整合力度,进一步扩大优势、特色产业种养规模,提升规模层次,优化区域布局,努力构筑现代、高效、设施、生态农业区域格局。二是大力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充分利用全市农产品丰富的优势,一手抓农产品加工业大发展,一手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大发展;按照“扶大、扶优、扶强”原则,强化资金、科技、服务支持,扶持一批产品开发层次高、发展潜力大、辐射面广的农业加工企业,不断加强主导农产品深层次开发,拓宽产业发展空间,促使其增值增收;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和主导产业行业协会的建立,引导农民走向合作,从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三是加强品牌开发及整合,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一方面,加快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争取尽快建立包括粮食在内的六大主导产业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并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基地、加工、流通相衔接的监测网,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生态环境以及农产品的检测。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以及其它各类营销组织作用,按照“公司+农户”的形式运作,整合现有品牌资源,形成统一的标准制度,力争主要农产品能形成统一品牌;同时加强主导优势农产品的推介力度,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充分就业。必须大力拓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全面多层次的转移。一是狠抓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增强致富就业能力。突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和种养殖大户的培训,不断加强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探索,提高农民的运用先进实用农业技术能力和就业能力;二是加强劳务输出,实现异地增收。不断创新劳务输出工作机制,完善服务、管理体系,扩大劳务输出以规模、层次、领域,拓宽农民增收的空间。三是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吸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和中心集镇的带动和辐射功能,给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努力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互促共进、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三)加快低收入群体的分类脱贫步伐,推动农民收入全面加速提高。低收入农户是增收难度最为严峻的群体,根据常州市低收入农户阶层的经济收入和生产水平,目前贫困农户结构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缺乏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一类是生活在茅山老区的纯农户;还有一类是有劳动能力、有生产生活条件,但主要从事传统
本文标题: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606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