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材内容梳列•第一课:•第二课:•第三课:•第四课:•第五课:•第六课、第七课:•第八课:•第九课:•第十课:•第十一课:•第十二课、第十三课:•第十四课:•第十五课:德政主张礼治主张积极入世的态度坚忍不拔的精神人生价值观君子的道德修养人际交往观言语交际观论学习教育观感人的师生关系社会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天道观1-4:政治主张5-9:修身10-13:学习教育14/15:哲学为政以德自习要求:•1、标上章节号,共12章•2、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疑难字、通假字、特殊句式)•3、结合注解、译文,初识孔子德政思想“为政以德”课文结构:•“为政以德”的作用、意义:①、②•“为政以德”的内容:③—⑫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批语示例:•这段话是本课的纲领,以下各章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孔子用北辰星和众星设喻,说明统治者只要实行德政,就能,强调道德对政治的决定作用,得到臣民的拥戴•★思考:“政与刑”、“德与礼”,两种施政措施有什么区别?(P5课后练习三)•这里的对话实际上说的是法家政治与儒家政治的区别:“政与刑”是法家,主张法治,以惩罚为手段;“德与礼”是儒家,主张德治,以教育熏陶为手段。•现实社会需要德治、法治兼用,儒、法并行。②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评点:此章孔子谈的是“先富民,后教民”的思想。•《管子·治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孟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③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朱熹《论语集注》:“富而不教,则近于禽兽,故必立学校,明礼仪以教之。”•当子贡提出二者必居其一的两难选择时,孔子选择了“去兵、去食”而“留信”。•这正如后世孟子那个著名的选择一样: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孔子并非不重视“足食,足兵”。正如孟子并非不喜欢吃鱼不想活命一样,都是“必不得已而去”。④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思考: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P5课后练习一)先富民后教民,说明孔子认识到富民、足民的重要性(是教民的前提),这是正常情况下为国之计;“去食留信”,是孔子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一处常,一临变,两者没有矛盾。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这个学生矫情,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先去什么?孔夫子说:“去兵。”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于丹《论语心得》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这个故事在《论语》里叫做“子贡问政”。⑤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勤政、守信;节约用度,爱护百姓;役使百姓应不误农时等。这是为政以德,治国安邦的基本点。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⑦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礼记》: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孔子反对过分盘剥百姓,反对横征暴敛。⑧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有若的观点是,减轻赋税,减轻百姓经济负担。其核心是“富民”思想。这里,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视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⑨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论语·颜渊》篇里,孔子曾经回答过季康子:“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就是强调领导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⑩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上行下效”孔子认为,统治集团的道德风气,对民众道德、社会风气有强烈影响,起导向作用,所以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孔子告诫季康子施德政、省刑罚,以自己的表率作用感化民众,体现他“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⑪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⑫14.5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南宫适认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以力而不得善终。这体现了孔子鄙视武力,崇尚道德的思想。•后代儒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则,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德治论是一种政治理想主义,它把道德的社会功用夸大了,所以孔子、孟子在当时到处碰壁,并被视为迂腐,相反富国强兵的法家学说得到了列国的采用。•但是道德治国论只是不能独用,却不可或缺。它提出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见解和正人先要正已的主张,都是万古不移的真理,它比法治论更具有战略眼光,更符合人道主义的精神。
本文标题:为政以德公开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617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