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环境认知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地图是最早的文字,比书还要古老。可以说,人类彼此的沟通,最手写下来的就是地图。人约在一百万年前,时间是一个晴朗的黄昏,地点是东非的人峡谷,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演化中停下来休息片刻。在湖底的泥泞上,他们用一根棒画了几条线来代表这个湖,代表一条河,一个大森林以及林外若干可以狩猎的好地方。然后指暑说:“这里,小伙子,我们目前在这里,希望明天去那个地方。”——摘自[关]先莱·摩根《地图的魔术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心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能识别和理解环境,关键在十能在记忆中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意象”或“表象”,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认知地图”。一、认知地图“认知地图”一词是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托尔曼创造的术语。最先对城市居民认知地图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城市规划教授凯文·林奇。他在1960年出版的《城市的意象》一书中,详细介绍了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洛杉矾和泽西市市民的认知地图。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林奇早期曾采用两种方法研究市民的认知地图:(1)画地图草图要求市民根据记忆在没有格子的白纸上画出所在城的地图草图,并在图上标出城市中独特要素。(2)言语描述通过访谈或文字描述让居民说明城市环境特征、独特要素或体验。通过以上方法所收集到的便是市民个人的认知地图。将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百分数表承小矧要素在所有个人认知地图巾的出现率(或称同意率),并结合相应的图例绘出反映这一统计结果的平面图,使得到公众认知地图,或称“公共意象图”。公共意象图是许多人对同一环境个人认知地图的交集,反映了某群体对特定环境的共识,也在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环境的特征被试范范围越广,环境特征就越有代表性。这类方法易受绘图和言语表达能力的影响,为弥补上述缺陷,其他人在后继的研究中还曾采过展示环境照片、放映幻灯和录像或观看模型等补充方法。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一)认知地图的性质认知地图实质上不仅是视觉图解,也可以是一段文字和语言描述;广义而言更项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记忆、归类、感受、等空间有关的特性和情感体验。气味声音视觉元素(二)认知地图特点(1)多维信息的综合再现(2)模糊性和片断性(3)个人差异当地居民与外来者活动区域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人格化地图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三)认知地图的构成要素(凯文·林奇认为,认知地图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1、路径2、标志3、节点4、区域5、边界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1.路径旅行的通道,如步行道、大街、公路、铁路、水路等连续而带有方向的交通通道,其他要素沿路径分布。城市中林立的建筑阻挡了人们的视线,人们只能沿道路一边行进一边观察,因此在人多数城市认知地图中,道路常常占主导地位,主干道往往构成城市环境认知的框架。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2、标志具有明显特征而又充分可见的定向参照物,环境中的标志一定是引人注意的目标和醒目的图形。在没有路径(如沙漠和草原)、路径不明(如山林)或路径混乱(如大城市)的大尺度环境中标志尤其重要——因为无法看到或了解环境全局,只有依靠标志识别环境。(标志可以是日月星辰、自然山川、岛屿、大树,也可以是人工建筑物或构筑物。例如在中东一望无际的荒漠中生活的贝都因人,只好堆石作为识别环境的标记。密林中的探险者常刻树为标记。而在城市环境中,高塔、桥梁、纪念碑、雕塑、造型特殊的建筑、牌楼、喷泉等部可能成为引人注目的标志。有些特殊的标忐,如纽约的自由女神象、旧金山的金门桥、北京的天安门、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澳人利业悉尼的歌剧院等,还升华为城市或国家的象征)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3、节点观察者可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如交叉路口、道路的起点和终点、广场、车站、码头等行人集散处。道路是一维空间,行人不必操心方向,只管放心朝前走;传统的节点是两维空间,行人在这些地点必须集中注意,清楚地感知周围环境,而后作出行动选择。因此,好的节点应该有方向感强的醒目的标志,当然这些标志也应该是审美的对象,因为这些标志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们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中心对称或四面无明显区别的节点最容易使人迷路,丑陋的节点晟容易损害城市的形象。老北京城就有许多具有重要标志的节点,如东四和东四牌楼、西四和西四牌楼、东单和东单牌楼、西单和西单牌楼等。现代大城市在许多节点处修建复杂的立交桥,形成了多维空间,人人增加了环境的信息量和识别难度,尤其走在立交桥下的行人犹如实验老鼠陷入迷律。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4、区域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的空间范围。这一共同特征存区域内是共性,但相对于这一空问范闱之外就成为与众不同的特性,从而使观察者易于把这空间中的所有要素看做是一个整体。利用格式塔组织原则对要素的空间布局、造型、质感、色彩等特征加以合理组织,都可能形成这种整体感,从而建立起足以引起人们注意的区域的整体同一性。从更大环境的整体来看,区域的同一性又成为特性,起到标志的作用。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5、边界不同区域的分界线,包括河岸、路堑、围墙等不可穿越的障碍,也包括树篱、台阶、地面质感等示意性的可穿越的界线。路径有时也起到边界的作用,尤其大都市高速路已成为路两侧区域不可逾越的边界。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小结:认知地图是“头脑中的环境”,因此可称之为“心理地图”、“环境意象”。如何形成认知地图,环境心理学家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模拟观点和命题观点。模拟观点——认知地图是真实环境在记忆中的复制品,它与物质环境大致上一点点相互对应,似乎是一幅贮存在头脑中的环境的图像,因此称之为“心理图像”或环境的“表象”。命题观点——更加强调通过对信息赋予意义加以贮存。也就是说,客观环境被再现为很多相互联系的概念,每一种概念都会引起许多联想,如颜色、名称、相应的声音、高度等,人们借助于这种命题网从记忆中寻找有关的各种联想,并由所画的草图体现出来。后续研究倾向将两种观点结合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个人认知能力的发展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称为“认知成图”。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同学习其他知识技能遵循同样的规律。人的认知能力主要是儿童时期形成的,这一能力的形成与儿童心理发展具有密切关系。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二、认知地图的功能1、解决空间问题2、接受新环境信息的基础3、交往功能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三、易识别环境的特征具有一定秩序和意义的环境刺激有利于人们花较少的注意把握较多的信息,在环境设计时因地制宜地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图形与背景的关系、邻近性形成的组团、相似性强调的群体、连续性产生的韵律、封闭性所界定的空间范围,可以达到简化信息、提高环境识别性的目的。(1)组织与结构(2)同一性,建筑群或区域内的某些共性,如统一的建筑风格、色彩、添加符号、绿化模式和与众不同的控制性标志等,都有助于形成整体感,同时也成为与其他区域或组团相区分的特征。(3)意义,同时具有结构、同一性和意义三个特性的环境不仅是易识别的环境,必然也是优美的环境。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四、大尺度环境的认知大尺度10英里约16.093KM小尺度0.5英里约804米1、所认知的环境与客观上并不相同。2、人们把自然环境与建成环境认知为两个不同维度。3、对水体的认知与客观相符,与测量手段无关。第二节空间定向定向内容:位置感、方向感和距离感一、满足需要的导航系统(手段)第二节空间定向二、定向系统的文化差异第二节空间定向第二节空间定向第二节空间定向第二节空间定向三、自然环境特征对定向系统的影响四、环境具体因素对空间定向的影响1、带有斜向转弯或交叉路口2、与当地占有支配地位的道路模式不符3、与基本方位斜交五、环境改变对空间定向系统的影响改变环境的名称形态发生变化高架桥、立交桥区域命名的混乱不清晰第三节认知距离一、影响认知距离的环境因素1、方向与城市中心相反2、路途状况多少3、环境特点积累4、路程分割二、其他因素
本文标题:第三章 环境认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61797 .html